
簡介

明末清初,我國北方的蒙古族分為三大部:在今內蒙古地區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帶的是漠北喀爾喀蒙古,遊牧於天山以北一帶的是漠西厄魯特蒙古。厄魯特又稱衛拉特,又分為四部,即和碩特(遊牧於今新疆烏魯木齊地區)、準噶爾(遊牧於今伊犁河流域)、土爾扈特(遊牧於今新疆塔城地區)、杜爾伯特(遊牧於今額爾齊斯河流域)。四部中,準噶爾部勢力最強,先後兼併了土爾扈特部及和碩部的牧地,迫使土爾扈特人轉牧於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流域,和碩特人遷居青海。到噶爾丹執政時,在吞併了新疆境內的杜爾伯特和原隸屬於土爾扈特的輝特部後,進占青海的和碩特部,又攻占了南疆維吾爾族聚居的諸城。隨著準噶爾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噶爾丹分裂割據的野心愈益膨脹。此時,正是沙皇俄國瘋狂向外擴張的時期,為達到侵略中國西北邊疆的罪惡目的,對噶爾丹進行拉攏利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陰謀策動噶爾丹叛亂,支持他進攻喀爾喀蒙古。在沙皇俄國的唆使下,噶爾丹終於率兵進攻喀爾喀蒙古,發動了一場旨在分裂祖國的叛亂。
平叛經過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3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占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眾數十萬分路東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

馬蘭布通位於克什克騰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該地北面靠山,南有高涼河(沙拉木倫河上游的支流),地勢險要。噶爾丹背山面水布陣,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擺成一條如同城柵的防線,謂之“駝城”,令士兵於駝城之內,依託箱垛放槍射箭。清軍以火器部隊在前,步騎兵在後,隔河布陣。八月初一中午,交戰開始。
清軍首先集中火銃火炮,猛烈轟擊駝陣,自午後至日落,將駝陣轟斷為二,然後揮軍渡河進攻,以步兵從正面發起衝擊,又以騎兵從左翼迂迴側擊,噶爾丹大敗,倉皇率全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軍乞和,乘機率殘部夜渡沙拉木倫河,狼狽逃竄,逃回科布多(今蒙古吉爾噶朗圖)時只剩下數千人。

在此形勢下,康熙決定再次親征,次年二月,調集9萬軍隊,分東中西三路進擊:東路9000餘人,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越興安嶺西進,出克魯倫河實行牽制性側擊;西路4.6萬人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為主將,分別出歸化、寧夏(今寧夏銀川),越過沙漠,會師於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爾蓋西)後北上,切斷噶爾丹軍西逃科布多之路;康熙自率中路3.4萬人出獨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魯倫河上游,與其他兩路約期夾攻,企圖殲滅噶爾丹軍於克魯倫河一帶。三月,康熙率中路軍出塞。五月初,經科圖(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北)繼續渡漠北進,逐漸逼近敵軍。噶爾丹見康熙親率精銳前來,又聞西路清軍已過土剌河,有遭夾擊的危險,便連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軍進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距噶爾丹軍15公里紮營。昭莫多,蒙語為大森林,位於肯特山之南,土剌河之北,汗山之東。費揚古鑒於清軍長途跋涉,飢疲不堪,決定採取以逸待勞、設伏截擊的方針,以一部依山列陣於東,一部沿土剌河布防於西,將騎兵主力隱蔽於樹林之中;振武將軍孫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頂。戰鬥開始後,清軍先以400騎兵挑戰,誘使噶爾丹軍入伏。噶爾丹果然率兵進擊,企圖攻占清軍控制的山頭。孫思克率兵據險防守,雙方激戰一天,不分勝負。此時費揚古指揮沿河伏騎分兵一部迂迴敵陣,另一部襲擊其陣後家屬、輜重,據守山頭的孫思克部也奮呼出擊。噶爾丹軍大亂,奪路北逃,清軍乘夜追擊15公里以外,俘殲數千人,收降3000人,擊斃噶爾丹之妻阿奴。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
![]() | ![]() | ![]() |
康熙 | 乾隆 | 雍正 |
在噶爾丹率軍東侵喀爾喀之際,其後方基地伊犁地區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襲占。加之連年戰爭,噶爾丹“精銳喪亡,牲畜皆盡”,噶爾丹兵敗窮蹙,無所歸處,所率殘部不過千人,旦羸弱不堪,內部異常混亂。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鑒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清軍乘勝追擊,將其大部殲滅於光顯寺(今蒙古共和國鄂爾渾河上游),噶爾丹策零被迫降附。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內亂,達瓦齊奪得汗位。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發兵5萬直搗伊犁,達瓦齊猝不及防,兵敗被俘。不久,歸降清廷的阿睦爾撒納,因統治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眾叛亂。 二十二年春,清廷遣軍從巴里坤等地分路進擊,叛軍潰敗,阿睦爾撒納叛逃沙俄後病死。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爭,至此取得了勝利。
意義和作用

清軍平定叛亂的戰爭所以延續70年之久,除了沙俄極力插手和支持叛亂者以及民族關係等原因,增加了戰爭的複雜性外,清軍在作戰指導上的一些失誤也是重要原因。而準部貴族在沙俄支持下掀起的民族分裂叛亂戰爭,是違背各族人民利益的不義之戰,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政治上的不得人心,及其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和軍事上存在許多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決定了其失敗是必不可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