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專業設定
自動化系的一級學科為“控制科學與工程”,在2001年全國重點學科評審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和“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兩個二級學科均排名第一。在2006年全國一級學科的評估中我系“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名列全國第一。目前,該一級學科下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系統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裝置”、“導航、制導與控制”、“企業信息化系統與工程”、“生物信息學”七個二級學科。研究生按二級學科招生按一級學科培養。高年級本科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修相關學科方向的專業課程。
師資力量
自動化系現有教師8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李衍達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吳澄教授,戴瓊海教授),教授、研究員42人,副教授、副研究員36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4人(管曉宏教授、張賢達教授、周東華教授、戴瓊海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9人,清華大學“百人計畫”獲得者2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富有經驗和創新精神的教學、科研團隊。
自動化系聘請了國際著名控制科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何毓琦教授和國際著名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南加州大學W. S. Waterman教授擔任講席教授,聘請了著名控制科學家、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院士、著名控制理論學家郭雷院士、著名模式識別學家馬頌德研究員、吳宏鑫院士、孫柏林將軍等擔任兼職教授,聘請了國際著名自動控制與機器人學家、美國華盛頓大學談自忠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學Shankar Systry教授等擔任客座教授。
人才培養
到2010年為止,自動化系已授予博士學位467人,碩士學位2186人,培養了6364名本專科人才。目前在校博士278人,在校碩士生554人,在校本科661人。
學科方向
自動化系的學科涵蓋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中的七個二級學科。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包括國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生物信息學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型技術與系統實驗室智慧型信息處理分室在內的十多個實驗室或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系統辨識理論 | · 先進控制技術 |
·智慧型最佳化理論 | · 量子控制 |
·生物信息學 | · 網路信息安全 |
· 網路化系統研究 | · 通信與雷達系統的智慧型信號處理 |
· 現代集成製造系統研究 | · 智慧型交通系統 |
· 智慧型家居技術研究 | · 現代汽車電子技術研究 |
· 現代檢測技術研究 | · 複雜性問題研究 |
· 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 | · 仿真與虛擬製造 |
· 流程工業的故障診斷與預報 | · 複雜動態系統的容錯控制 |
· 企業信息化工程 | · 流媒體研究與套用 |
· 複雜系統的分析與綜合 | · 製造過程建模、最佳化與控制 |
多年來,自動化系承擔了國家許多重大科研項目,其中包括973和863計畫等高科技項目。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大型橫向項目等500多項。在科學研究和技術套用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由於信息獲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計算資源的不斷廉價,高速通訊網路的日益普及,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自動化學科面臨著一個新的重大發展機遇。自動化系的科學研究工作將在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方面加大力度。充分發揮本學科優勢,積極開展學科交叉研究;積極面對國家的需求,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過程中,開展理論創新、技術集成方面的研究,努力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注重基礎和套用基礎科學研究,面向國際學科前沿,積極開展交叉學科研究;面向國家需求,努力攻克國家經濟建設中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多出具有廣泛影響的原創性的理論成果和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成果。
科學研究
研究概況
在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自動化科學和技術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20世紀50年代,清華大學就設定了與自動化學科有關的一批專業。1970年5月,學校將有關的專業聯合歸併,組建了國內第一個自動化系。經過30多年的發展,自動化系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學士、碩士和博士,成為我國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重要研究和開發基地、培養自動化領域各層次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適應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面向,從1993級開始,自動化系本科只設“自動化”一個專業。
自動化系具有強大的科學研究實力。國家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慧型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室)、生物信息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慧型交通系統聯合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省部級工程中心及實驗室先後建立在自動化系,在控制理論,複雜製造系統建模與調度最佳化,系統仿真與虛擬製造,網路化製造,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管理與決策系統,網路化系統的建模、分析、最佳化,複雜系統的描述與控制,生物信息學,信息處理,模式識別,人工智慧及機器人,運動體的精密制導、導航與控制,過程控制,系統工程,電子技術,檢測技術,運動控制與電力電子技術,網路信息安全等多個方向開展研究工作。
自1987年以來,自動化系先後承擔了數百項國家級科研項目,達國際先進水平的62項,屬國內首創的41項,獲國家三大獎的有14項,獲省部級獎53項,獲國內外專利62項。其中,離散事件動態系統的最佳化理論與方法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地球物理信號處理與識別方法及其套用、關於ARMA模型辨識與諧波恢復的研究等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2000年中國經濟結構的定量分析、城市智慧型交通管理指揮控制系統等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自適應和專家系統相結合的高爐鐵水含矽量預報系統、CIMS實驗系統的軟體開發及信息集成、加速紡機產品結構最佳化升級的信息集成與虛擬產品開發技術、大規模複雜生產過程智慧型調度與最佳化技術研究及套用等項目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基於網路融合的流媒體服務新技術項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新型熱水熱量指示積算儀項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列入國家863計畫七個高科技項目之一的CIMS實驗工程,已通過國家鑑定和驗收並於1994年榮獲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SME)頒發的國際大獎—"大學領先獎",為我國CIMS研究與套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科研成果
自動化系非常重視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近3年來,在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732篇,收入SCI檢索刊物317篇。出版了《信息、控制與系統》系列教材,並組織出版《全國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系列教材》。
自動化系非常重視課程建設,具有國家級精品課3門,北京市精品課4門,校級和校系共建的各類精品課程達28門。2007年,自動化系華成英教授被教育部授予國家級“教學名師獎”,是自動化系和整個信息學院的教師第一次獲此殊榮。自動化系近3年出版各種教材和專著50部,被國內大學廣泛採用,並出版了教育部已經認定的“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全部的兩本研究生教學用書;自動化系曾榮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3項,清華大學教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35項。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一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清華大學所獲的兩項國家級特等獎均出於自動化系。在1997年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自動化系教師獲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自動化系鄭大鐘教授由於其在自動控制教育方面的突出貢獻,2000年獲亞洲控制會議頒發的控制教育獎。自動化系有許多學生獲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清華學生十傑等稱號,獲得市級、校級先進集體、優良學風班和甲級團支部稱號的班級數量位列全校榜首,在歷屆北京市大學生非物理專業大賽中,自動化系學生獲獎等級最高,數量最多。
院系概況
為了實現清華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尤為關鍵。在學校基金會的支持下,清華大學自動化繫於2001年成立智慧型與網路化系統研究中心(CFINS),從世界範圍聘請何毓琦、陸寶森、曹希仁、龔維博、嚴厚民、管曉宏共六位教授,組成哈佛大學何毓琦教授為首的“何毓琦講席教授組”,在自動化系開展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中心主任由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自動化系原主任管曉宏教授擔任,何毓琦教授與宋健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中心的宗旨是利用系統方法和信息技術,為複雜網路化系統的創新性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和氛圍。中心重點研究複雜網路化系統理論、供需鏈網路與電子商務、網路信息安全以及感測器網路、通信網路、電力網路等網路化系統的安全性與經濟性等問題。
2008年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又成立了Michael S. Waterman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講席教授組,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生物信息學的奠基人之一Michael S. Waterman教授受聘為講席教授組首席科學家,講席教授組的成員包括張奇偉、王永雄、劉軍、姜濤、孫豐珠等著名世界級學者,這是我國第一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講席教授組。
自動化系非常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加強與國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派出年輕的骨幹教師到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耶魯大學等著名大學進修訪問,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外著名學者來校作學術報告、講學和合作研究。自1987年以來,自動化系先後主辦了20多次國際學術會議,21次國內學術會議。同時,還與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的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有正式的科研合作關係和定期學術交流活動,很多教師在國際、國內學術機構中擔任重要學術職務。
自動化系還十分重視與國際知名跨國企業的合作,近年來分別與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羅克威爾自動化公司、倍加福公司、NEC公司和歐姆龍公司建立聯合實驗室外,與美國聯合技術公司研究院、日本的兄弟公司等企業簽署了合作科研項目。
社會各界積極關注與支持自動化系的發展,由國內外企事業單位、校友及學校提供的各種獎學金多達50餘種,獎勵在學習和其它活動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學生。因此,自動化系學生獲獎學金面廣、量大,受獎學生面達35-40%。此外,學校和系還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勤工助學的機會。
自動化系畢業生適應面廣,歷年來供不應求,深造和求職的選擇餘地很大。大部分被免試錄取為直讀的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其餘同學根據“雙向選擇”的原則在科研院所、高校、國家重點企事業單位和國內外知名公司都能找到發揮自己所學專長的滿意的工作崗位。自動化系的畢業生廣泛從事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教學、系統設計、新產品研製、硬軟體開發,以及金融、企事業單位、國家行政部門的管理工作,另外也有部分畢業生自己創業,經營各種類型的高科技公司,為我國的自動化事業、信息產業作貢獻。
教務教學
本科專業
在本科教學安排中,學生除學習基礎課程外,還要學習系列技術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以及自動化技術選修課程。此外,學生還要參加教學實驗、電子工藝實習、電子課程設計、專業實踐、綜合論文訓練等實踐環節。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和套用在自動化系受到特別的重視。
從1993級開始,自動化系本科生實行了學分制。1995級開始實行本科-碩士分階段有統籌的培養方案。為了進一步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面向,自動化系所在的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於2003年開始實行按大類的培養方案:院內的五個專業(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軟體)在前兩年使用統一的教學平台,三年級起再分專業培養。自動化系本科高年級的選課方向暨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方向,系統工程專業方向,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專業方向,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方向,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方向,企業信息化系統與工程專業方向和生物信息學專業方向。
自動化系非常重視課程建設,校級和校系共建的各類精品課程達28門,本科課程“電子技術基礎”入選國家級、北京市精品課。本系十分注重課程和學風建設。近年出版了各種教材和專著44部,被國內大學廣泛採用,並出版了教育部已經認定的“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兩本研究生教學用書;自動化系曾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1項,清華大學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6項、二等獎34項。
研究生專業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系統工程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導航、制導與控制
企業信息化系統與工程
生物信息學
自動化系歷史
自動化系成立於1970年。為適應國家工業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清華大學於五十年代即設定了與自動化學科有關的一批專業,包括工業企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專業(1955年設在電機系)、自動學與遠動學專業(1955年設在電機系,1958年6月併入自動控制系改名為自動控制專業)、熱能動力裝置專業中的熱力設備自動化專門化以及後來的熱工量測及自動控制專業(1956年設在動力機械系)等。
1970年5月,清華大學將一批有關的專業聯合建立起國內第一個自動化系(初期名為工業自動化系),其人員主要來源於電機系和動力機械系兩大部分。
參與組建的電機系單位包括工業企業電氣化與自動化教研組、電子學教研組(原名工業電子學教研組)、可控矽元件及裝置車間、電機系系機關以及少數由其他教研組抽調出來的教師;動力機械系的單位包括熱工量測及自動控制教研組的絕大部分教師。初建系時全系教職工共約20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34人,助教43人,還有1970屆畢業生87人,此外還包括一部分基礎課和政治科教師。建系當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自1970年至1976年,先後招生6屆,共1264人。
1979年7月,學校統籌進行專業布局調整,將原來在計算機系(即前自動控制系)從事自動控制理論研究與教學的部分教師併入自動化系,加強自動化學科的理論基礎,成立了控制理論教研組。
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這一時期自動化系在學科建設和布局上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和發展。首先是完成了專業內容的更新,一方面繼續鞏固和提高在控制工程方面的優勢,加強現代控制理論基礎和其它新技術的研究;另一方面不失時機的開展信息技術和系統工程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著名信息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常迥教授支持下,建立了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教研組以及相應的博士點;鄭維敏教授領導建立了系統工程研究室。同時,積極開展學科建設,全繫於1981年成立了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常迥教授擔任第一任所長。此外,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全系四個研究生專業(學科),即自動控制理論及套用、模式識別與智慧型控制、系統工程以及自動化儀表與裝置,這些都是國家首批公布的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或專業。隨後,全系又集中力量建立了系統模擬試驗室(後更名為系統仿真試驗室),配備了當時較為先進的模擬和數字計算機。
進入80年代以來,為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放寬專業口徑。1988年自動化系將原有本科三個專業(自動控制、生產過程自動化以及檢測技術與自動化儀表)合併為二個專業(自動控制以及過程自動化與自動檢測),1993年又把兩個專業合併為一個自動化專業。
90年代以後,全系積極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的建設項目,其中包括承擔了國家高技術自動化領域重點項目“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實驗工程建設和“集成化化管理與決策信息系統(I-MADIS)”開放實驗室的建設任務,並受國家科委的委託主管CIMS主題辦公室的工作。在校內外各單位大力協作共同努力下,經過五年半奮戰,CIMS實驗工程於1992年底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動化科學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並於1995年榮獲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頒發的國際大獎“大學領先獎”。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我系從1997年開始相繼與多家國際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先後成立了與美國Rockwell、日本NEC和OMRON、德國Festo和P+F等公司建立了聯合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建立為我系教學和科研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99年我系配合學校進行的體制改革,將原有的8個教研組調整為6個研究所,即控制理論及套用研究所、系統集成技術研究所、信息處理技術研究所、過程控制技術研究所、系統工程研究所和電子及檢測技術研究所。
歷任系領導
歷屆系主任
周東華:2008.7至今 在任 | 管曉宏:任期2003.7-2008.7 | 王桂增:任期1997-2003.7 |
胡東成:任期1994-1997 | 李衍達:任期1992-1993 | 王 森:任期1983-1992 |
陶 森:任期1977-1982 | 張思敬:任期1971-1976 |
歷屆黨委書記
周杰: 2011.4 至今 在任 | 張 佐: 任期2006.12-2011.4 | 張 毅: 任期2003.7-2006.12 |
劉文煌: 任期1997-2003.7 | 孫崇正: 任期1993-1997 | 劉松盛 : 任期1987-1992 |
賀美英: 任期1984-1986 | 餘興坤: 任期1980-1983 | 張慕葏: 任期1979-1980 |
龐文弟: 任期1977-1978 | 鄺守仁: 任期1975-1976 | 張思敬: 任期1971-1975 |
院士風采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衍達教授
李衍達,1936年生,廣東南海人,信號處理專家。195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79—1981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與計算機科學系進修。1985年成為清華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多年來在電子學、數控計算機、信號處理及生物信息學方面進行教學和研究工作。歷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主任(1993)、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1995-2004),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電子學報》主編、《Frontier of Electrical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China》主編,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物探局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合辦的地球物理信號處理與識別聯合研究所所長,IEEE高級會員,IEEE Fellow等職務。
他在波抵達時延估計、信號重構等方面的理論、算法及套用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一種時延估計的新方法,放寬了信號重構理論的套用條件。這些成果匯於專著《信號重構理論及套用》中,並發表在《中國科學》、《IEEE Trans on ASSP》等刊物上,為一些著名學者引用。他將信號重構理論和人工智慧技術引入地震勘探數據的處理和解釋,取得一系列開拓性的成果並在實際中套用。他領導的科研項目“地球物理信號處理與識別方法及其套用”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及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998年後,他致力於生物信息學方面的研究,在基因調控分析與建模、複雜疾病計算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若干研究成果。
他和常迵教授一起創建和主持清華大學模式識別與智慧型控制博士點。他們以身作則,教書育人,創造了培養研究生的許多好經驗,該博士點1989年獲首屆全國高校教學優秀成果國家級特等獎。在他的領導下,2002年在清華大學生物信息學研究所的基礎上於成立了生物信息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4年起國家籌建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他領導設立了生物信息學研究部。2009年以該研究部教師為主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他指導了數十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其中兩名博士生的學位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他積極組織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先後主持了“國際地震勘探數據處理高級研修班”、“智慧型信息處理國際學術會議”,參加主持“第一屆全球華人智慧型控制與智慧型自動化大會”、“第七屆亞太生物信息學大會(APBC 2009)”等。他還積極參加國家高技術領域研究規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規劃、“211工程”規劃中有關信息科學方面的工作。
著有《信號重構理論及其套用》、《神經網路信號處理》、《信息世界漫談》等專著與教材,撰寫了《利用相位信息估計波的到達時間》等一百多篇學術論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教授
吳澄,1940年生,浙江桐鄉人,教授。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並繼續深造,1966年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1981年以博士後身份在美國俄亥俄州 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學系統與控制工程系從事研究工作,1983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教授(1988)、博士生導師,自動化系副系主任,清華大學CIMS研究所所長,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畫自動化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主題專家組組長、國家863計畫CIMS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工程院信息電子學部副主任。現任國家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等職務。
吳澄在自動控制理論及套用方面有堅實的基礎,曾進行有關數控工具機、感應同步器、系統辨識、自適應推理控制系統等多項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從事製造業信息化、系統集成方法與技術,複雜工業大系統的建模、調度及最佳化等研究。已指導博士生五十多名,碩士生二十多名。
吳澄是國內最早倡議進行CIMS研究工作的專家之一。從1986年起,他積極參加和組織 “863”計畫CIMS主題的立項論證和國家高技術計畫自動化領域的發展戰略和實施的領導組織工作,曾主持建成我國第一個CIMS實驗工程,解決了複雜異構環境下信息集成等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領導並參與了我國CIMS的研究和套用,作出了重要貢獻。CIMS為我國製造業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其技術在國內企業廣泛套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將影響今後企業信息化的進程。
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2006),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SME)頒發的"大學領先獎"(1994),光華基金科技一等獎(1995),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994),國家863計畫一等獎(1991、1996、2001),以及全國優秀教師(1993),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4)等稱號。
吳澄在自適應與自校正控制、推理控制、CIMS總體設計、複雜工業系統調度與最佳化、等方面發表學術論文兩百多篇。是多本國內外學術刊物的編委,應邀多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上做主題報告。
國家級名師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華成英 教授
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其後留校任教至今,現為自動化系教授(退休回聘)。首屆國家級精品課程“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負責人,“控制工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三十七年來,主要教授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電子技術導論及其相關實驗課,學生萬餘人。
主持國家“九五”重點科技項目、教指委立項項目及清華大學211工程項目、985電子技術基礎教學項目等,參加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有關課程的建設工作。研究方向為電子技術和微機套用。學術兼職包括全國高等學校電子技術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電子學會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市高教學會電子線路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近年來主編《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三版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和《數字電子技術基礎》(成人高等教育規劃教材)、《模擬電子技術基本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等教材,共12種600多萬字。2007年獲第三屆高等學院教學名師獎。還曾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兩項、清華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清華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各一項。並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和清華大學“教書育人獎”、“優秀教師獎”、“良師益友”稱號等。
機構設定
自動化系主要負責人
系主任:周 傑
黨委書記:張 濤
副系主任:戴瓊海、王 紅
黨委副書記:胡堅明、楊 帆
系主任助理:郭曉華、賈慶山
自動化系學術委員會(2014.5.22日當選)
主席:張學工
副主席:楊 耕
委員:李衍達、張奇偉、周彤、周東華、戴瓊海、劉 民、黃德先、柴躍廷、宋士吉、彭黎輝、宋靖雁、姚丹亞、鄭小平
秘書:汪小我
系學位評定分委員會
(第十一屆控制科學與工程學位分委員會,2014.12.成立)
主 席: 王書寧
副主席: 張 濤、葉 昊
委 員: 吳 澄、范玉順、周 傑、李 梢、鍾宜生、 張長水、王凌、羅予頻、張 佐、趙千川、李 軍、陳峰
秘 書: 賈慶山
研究機構
系統集成研究所
系統集成研究所成立於1994年,由自動化系原CIMS教研組和系統仿真教研組合併而成。現有正式在編教師21人,其中教授6人(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12人,講師3人。現有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5人,在讀博士研究生44人,碩士研究生47人。研究所主要開展CIMS理論、技術、方法的研究、攻關和套用,主要研究方向有:複雜系統建模、調度、控制與最佳化,企業集成與服務科學,網路化製造,系統仿真與虛擬製造,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等。主要教學內容有本科生課程套用隨機過程、CIM系統導論、企業信息化概論、計算機仿真、生產系統計畫與控制、企業與信息系統建模分析等,研究生課程電子商務概論、製造過程調度理論及其套用、製造執行系統及其套用、最最佳化理論與套用、套用軟體系統分析與設計、虛擬製造技術、產品數據與生命周期管理、企業信息化及其系統分析與設計技術等。系統集成研究所作為國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的主體部分,在我國CIMS的發展中起著牽引與導向作用,完成了國家八六三計畫重大攻關項目“CIMS實驗工程”、“並行工程”、“CIMS套用集成平台”、“虛擬製造”、“敏捷供需鏈”等,重大工程項目“成都飛機公司CIMS工程”、“廣東華寶空調器廠CIMS工程”、“山西經緯紡機公司CIMS工程”、“廣東溢達紡織公司車間調度系統”等。除“CIMS實驗工程”項目獲得了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頒發的國際大獎“大學領先獎”外,10多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三等獎多項。
所長:范玉順 教授
過程控制工程研究所
過程控制工程研究所現有教授6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6人、工程師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人、長江特聘教授1人次、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負責人和成員各1人。研究所現有博士生和碩士生60餘人。過程控制工程研究所屬全國首批重點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涵蓋了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的整體技術及其各主要方面,包括過程建模與最佳化、控制與最佳化、複雜系統的故障診斷、容錯控制與預測維護、過程物流與供應鏈、網路化控制系統、間歇過程控制、智慧型最佳化理論與技術等,此外,還積極開拓大型特種冶金設備控制系統、智慧型駕駛決策等非傳統方向。研究所承擔了大量國家級項目,包括自然科學基金、863、973以及國家攻關計畫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項目2項,並以橫向合作的形式承擔了大量企業攻關課題,多次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近10年來承擔百萬以上項目10餘項,發表SCI論文150餘篇,在過程控制領域的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其中動態系統故障診斷的理論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先進行列。
所長:葉 昊 教授
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所
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所目前在職教師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講師1人。教師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多人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機構(如自動化學會、航空學會等)中任職,擔任權威學術期刊(如IEEE TAC、Automatica、《控制理論與套用》等)的編委。該所近年來承擔《自動控制理論》(國家級精品課)、《機器人智慧型控制》等13門本科生課程,《嵌入式系統》(校級精品課)、《視頻處理和寬頻通信》等12門研究生課程;出版《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等教材20餘部;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次、校級優秀博士論文9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教育成果一等獎等榮譽。該所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涉及:量子控制、運動控制、非線性控制、魯棒控制、魯棒系統辨識、仿人智慧型機器人、視頻處理與通信、數字媒體技術、最佳化與控制技術等。在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973項目(首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面上、重點、傑青、創新團隊)、國家863項目、國家支撐計畫項目、國家發改委項目、國家重大專項、國際合作項目等。近5年獲得的主要獎項有: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省部級特等獎1次、省部級一、二等獎多次、國際ROBOCUP人型組亞軍等;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0餘項,已授權40餘項。
所長:鍾宜生 教授
檢測與電子技術研究所
現有教師20人,其中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博士生導師3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高級工程師1名,高級實驗師2名。建有“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該所面向全校開設《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等技術基礎課程;負責全系的《微型機原理》、《電力電子技術》和《檢測原理》等技術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其中《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是國家和清華大學的首批精品課,曾榮獲全國高等院校教學國家級特等獎、二等獎等榮譽。已出版教材和專著30餘部,其中5部獲國家級獎勵。該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控制理論為指導,以電子技術和微型機等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以軟體和硬體綜合為手段,研究智慧型化檢測儀表、多感測器信號融合、新型大功率電源變流技術、網路型信號檢測與處理技術、控制系統的故障檢測與故障診斷、消費類數字電子技術(如數位電視和掌上電腦等)、智慧型家庭/樓宇網路和網路家電技術等領域的研究。
所長:彭黎輝 教授
系統工程研究所
清華大學“系統工程”學科點初創於1979年,是國家首批批准的六個系統工程博士學位點之一,也是全國第一批博士點之一,設有博士後流動站。研究所現有教職工7人,其中教授2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3人,工程師1人,訪問學者2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6人。研究所聘有兼職教授4人。目前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線性系統建模理論與方法;智慧型交通系統工程;複雜系統理論與套用;最佳化調度理論與套用;控制與決策分析等等。研究所承擔了系統學、凸最佳化、系統建模理論與分析、系統分析理論與方法、軟計算理論與方法、智慧型交通系統概論、智慧型交通系統建模與仿真等研究生課程和運籌學、系統工程導論、智慧型交通系統新生研討課、多媒體技術及套用、電子商務、計算機網路、智慧型汽車專題討論等本科生課程的教學任務。近年來,研究所共承擔和完成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清華大學985項目、北京市科委項目、清華大學重大橫向項目等30餘項科研項目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研獎勵8項。研究所擁有兩個專業實驗室——系統工程實驗室和智慧型交通系統聯合實驗室,在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設有研究方向。
所長:王書寧 教授
信息處理研究所
信息處理研究所擁有“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和“生物信息學”兩個學科專業。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2人,講師4人,工程師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一名(李衍達教授),博士生導師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3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3人,另有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1人。經過多年的發展,研究所形成了以智慧型信息處理理論、方法與套用為核心的3個主要研究方向: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生物信息學與計算生物學、智慧型信號處理理論及套用,同時積極探索新興的現代服務科學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包括模式識別、機器學習、圖象分析、信號處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智慧型信息處理在機器視覺、智慧型交通系統、石油物探、雷達、數字通訊、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領域中的套用,以及基於信息理論與技術的生命科學基本問題的探索。這些方向之間既有各自鮮明的特色,又有緊密的內在聯繫,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形成了一個有特色、高水平的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學科。近5年來,承擔973、863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多項,獲得國家和部委級科研和教學獎勵10多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10多篇,在全國重點學科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一。
所長:張長水教授
導航與控制研究中心
導航與控制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5月。目前在職教師4人,其中教授2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1人。教師中,國家863專家組組長1人,國家863專家組專家1人,多人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機構(如自動化學會、航空學會等)中任職。該中心的學科方向是“導航、制導與控制”,並與中國航空工業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聯合成立“導航與智慧型控制聯合實驗室”。該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微小衛星工程、空間機器人、非線性控制理論及其在衛星姿態軌道控制中的套用、系統辨識及其在衛星建模上的套用、飛行控制系統、多信息源綜合導航系統、飛行管理系統、空中交通管理系統、故障診斷與可靠性分析、可視導航、多無人體智慧型協同控制、多智慧型體理論與技術等。該中心開設有《飛行控制系統》等課程。目前該中心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863航空航天領域重大專項項目;國家大型客機研製重大專項項目:“十一五”總裝預研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航空基金項目等。
主任:程 農 研究員
智慧型與網路化系統研究中心
自動化系何毓琦講席教授組和“智慧型與網路化系統研究中心”(簡稱中心)於2001年10月正式成立,其宗旨是利用系統分析方法和信息科學技術,為複雜網路化系統的分析、設計和運行提供良好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環境。何毓琦講席教授組包括何毓琦教授、陸寶森教授、曹希仁教授、龔維博教授、嚴厚民教授、管曉宏教授和特邀成員侍樂媛教授。自成立以來,講席教授組與中心成員密切合作,建成了一支優秀的學術梯隊,在多學科交叉的學術制高點上開展研究工作,培養優秀人才。中心主任是管曉宏教授,副主任是趙千川教授。中心現有在讀研究生36名。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無線感測器網路,製造系統,網路安全及供應鏈管理等方向。在講席教授組及中心的基礎上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得到了2005年度國家“111創新引智計畫”的支持,成為我校第一個、也是全國同類學科第一個獲得此項計畫支持的團隊。每年都有數位世界知名的學者來中心訪問和交流。已來訪的學者中包括7位美國工程院院士、3位IEEE/ACM Transactions主編。
主任:管曉宏 教授
機構設定
實驗室
控制理論實驗室
過程控制實驗室
電力電子與運動控制實驗室
感測器與檢測實驗室
工廠自動化與網路化控制實驗室
信息處理實驗室
嵌入式系統實驗室
機器人實驗室
系統建模實驗室
系統監控演示中心
寬頻網數字媒體技術實驗室
計算機軟體實驗室
系級交叉學科研究機構
新能源與節能控制研究中心 | 負責人:楊耕 研究員 |
現代服務技術與工程研究中心 | 負責人:范玉順 教授 |
裝備控制與最佳化研究所 | 負責人:劉民 教授 |
專業委員會
中國自動化學會技術過程的故障診斷與安全性專業委員會
本專業委員會的宗旨是為控制領域的專家、學者、工程師及研究生提供一個關於故障診斷、可靠性、安全性理論與技術最新進展的交流和傳播平台。目前,我國動態系統故障診斷與安全性領域的研究正在蓬勃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部分方向的研究水平基本上與國外同步。專委會在該領域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科技部、總裝備部、總參等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獲獎情況
(以最近十年為準)
國家自然科學獎
2012,周東華、葉昊、方崇智、王桂增等,控制系統實時故障檢測、分離與估計理論和方法,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9,趙千川、陳曦、賈慶山等,離散事件動態系統的最佳化理論與方法,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
2012,戴瓊海、季向陽、劉燁斌、曹汛等,立體視頻重建與顯示技術及裝置,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2008,戴瓊海等,基於網路融合的流媒體服務新技術,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9,李志恆等,城市智慧型交通管理指揮控制系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07,徐文立等,大型深凹露天礦安全高效開採關鍵技術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6,劉民、吳澄等,大規模複雜生產過程智慧型調度與最佳化技術研究及套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4,李梢等,複方丹參方藥效物質及作用機理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2,張學工、陸文凱等,海上中深層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其他獎項
2012年
自動化系教師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和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該系教師周杰教授、李梢教授榮獲2012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賈慶山副教授榮獲首屆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2年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國際機器人競賽推動的研究型實踐教學》 | 趙明國、張 濤、石宗英、曹 麗、徐文立等 |
《工科研究生數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一《矩陣分析與套用》課程建設》 | 張賢達、韓芳明 |
《培養工程實踐綜合力、倡導團隊協作人文精神一全國大學生智慧型汽車競賽的實踐》 | 卓 晴、王京春、黃開勝、江永亨、曾 鳴 |
二等獎
《高年級專業課的貫通教育——以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課程教學實踐為例》 | 李 清、陳禹六 |
《自動化系研究生學術文化教育的工作體系建設》 | 楊 帆、胡堅明、範文慧、古 槿、徐海鷗 |
最佳理論論文提名獎
何瀟等獲得IFAC SAFEPROCESS國際會議Paul Frank最佳理論論文提名獎:
2012年8月,在墨西哥城舉辦的第八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技術過程的故障檢測、監控和安全性(IFAC SAFEPROCESS)國際會議上,自動化系教師何瀟講師、王子棟教授、周東華教授與信研院研究員吉吟東撰寫的文章《部分執行器失效下一類網路化系統的主動容錯控制》,由於在容錯網路化系統理論上的貢獻,獲得大會Paul Frank最佳理論論文提名獎。這也是中國高校學者首次獲此項榮譽。
第十八屆IFAC世界大會重要國際獎項
張靖、吳熱冰論文獲得第十八屆IFAC世界大會重要國際獎項
2011年9月,在義大利米蘭召開的國際控制領域重要會議—第十八屆IFAC(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世界大會上,自動化系教師張靖副教授和吳熱冰副教授撰寫的論文 “Coherent Nonlinear Feedback Control of Quantum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to Quantum Optics on Chip”獲青年作者獎(Young Author Prize)。 該大會每三年召開一次,該獎項每次評出一篇獲獎論文。這是繼1993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第十二屆IFAC大會後,時隔18年,我國研究機構學者第二次獲此國際獎項, 同時也是我國高校系統學者第一次獲此獎項。
其他
自動化系李梢教授課題組近期在《BMC Systems Biology》雜誌發表了題為“網路靶標篩選協同式藥物組合及其在中醫藥中的套用(Network target for screening synergistic drug combinations with applica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研究論文。2011年7月27日,該文被國際權威機構“千名醫學家”作為“新發現”和“技術進步”,推薦為“必讀論文”。
論文專著
論文情況
年份 | 國際期刊論文 | SCI論文 | 專利 |
2006 | 135 | 154 | 8 |
2007 | 122 | 91 | 7 |
2008 | 93 | 104 | 14 |
2009 | 144 | 110 | 35 |
出版專著教材
著作名稱 | 作者姓名 | 出版單位 |
過程的動態特性與控制(Process Dynamics and Control)(第二版) | 王京春,王凌,金以慧等譯,金以慧審校,Dale E. Seborg,Thomas F. Edgar,Duncan A. Mellichamp著 | 電子工業出版社 |
計算機網路-《習題解答與實驗指導》(全國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系列教材) | 張曾科 陽憲惠 馬喜春 關敬敏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化工過程先進控制 | 黃德先,葉心宇,竺建敏,李秀改 | 化學工業出版社 |
註冊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複習教程 | 沈靜珠,高晉占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光纖光柵及其感測技術 | 趙勇 | 國防工業出版社 |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五版)習題解答 | 閻石 王紅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電子教案(第四版) | 閻石王紅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計算機網路 | 張曾科 陽憲惠 吳秋峰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計算機網路-習題解答與實驗指導 | 張曾科 陽憲惠 馬喜春 關敬敏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四版) | 華成英、童詩白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模擬電子技術基本教程 | 華成英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模擬電子技術基本教程習題解答 | 華成英、葉朝輝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製造企業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 | 張和明,熊光楞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電機與運動控制系統 | 楊耕,羅應立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自動控制原理 | 竇曰軒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自動控制原理(上冊) | 吳麒、王詩宓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自動控制原理(下冊) | 吳麒、王詩宓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科研項目
863項目
八六三項目(7項) |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起止年 | |
1 | 基於本體的集成服務系統 | 范玉順 | 07~09 |
2 | 流程工業企業生產過程的智慧型計畫與動態最佳化調度技術 | 王凌 | 08~09 |
3 | 高精度自容式光纖溫鹽深檢測系統 | 趙勇 | 07~10 |
4 | 大型石化裂解爐智慧型控制系統 | 王京春 | 07~10 |
5 | 指紋與掌紋識別的實用新算法研究(負責) | 周杰 | 07~09 |
6 | 新一代交通信號智慧型控制器研製 | 李志恆 | 08~10 |
7 | 動態空域規劃技術研究 | 程朋 | 06~09 |
國家支撐計畫(1項)
國家支撐計畫(1項) |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起止年 | |
1 | 城市交通規劃建設數據融合與管理技術研究 | 張毅 | 06~10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項)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項) |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起止年 | |
1 | **管理系統功能模組及綜合導航系統信息融合軟體開發研究 | 程農 | 08~10 |
2 | **系統余度配置關鍵技術研究 | 李清 | 08~1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 |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起止年 | |
1 | 多終端視頻網路技術研究(海外) | 戴瓊海 | 09~10 |
2 | 大人群下一對多指紋識別和比對方法研究 | 周杰 | 09~11 |
3 | 雙足機器人動力行走新方法—虛擬斜坡法的研究 | 趙明國 | 09~11 |
4 | 基於數據的間歇反應過程產品質量職智慧型學習控制研究 | 熊智華 | 09~11 |
5 | 變化光照和姿態條件下的人臉識別研究 | 謝旭東 | 09~11 |
6 | 面向複雜產品開發的元建模理論及協同仿真方法研究 | 肖田元 | 09~11 |
7 | 基於學習機制的群智慧型調度理論與方法研究 | 王凌 | 09~11 |
8 | 基於卷積信號盲分離的多次波自適應相減技術 | 陸文凱 | 09~11 |
9 | 基於血管新生生物網路的方劑多靶點協同作用研究 | 李梢 | 09~11 |
10 | 多終端視頻網路中編解碼器設計與信道自適應最佳化 | 張乃堯 | 09~11 |
11 | 面向大型原料採購過程的複雜物流系統建模、庫存最佳化與協同配送策略 | 宋士吉 | 09~11 |
12 | 複雜半導體晶片製造過程實時調度與最佳化控制理論與算法研究及套用(重點) | 劉民 | 09~11 |
13 | 數據理解的若干基本問題研究(重點) | 張長水 | 09~12 |
14 | 小型無人直升機自主導航與控制(重點參加) | 鍾宜生 | 08~10 |
15 | 基於數據驅動的控制理論及其在大型複雜系統中的套用(重點參加) | 張佐 | 08~10 |
16 | miRNA在血管新生網路中的調控作用研究(青年) | 呂樂 | 09~11 |
17 | 集成多種數據源識別導致常見疾病的遺傳變異(青年) | 江瑞 | 09~11 |
18 | 基於動態最佳化策略的複雜網路研究(青年) | 陳茂銀 | 09~11 |
19 | 基於框架的無線數字傳輸:最佳化設計與性能分析(青年) | 韓芳明 | 09~11 |
20 | 第七屆亞太生物信息學大會9APBC2009) | 張學工 | 09~09 |
學術交流
2008年學術交流統計
交流形式 | 單位 | 合計 | 國(境)內 | 國(境)外 | |
L1 | L2 | L3 | |||
合作研究 | 派遣 | 人次 | 17 | 0 | 17 |
接受 | 人 | 7 | 0 | 7 | |
國際學術會議 | 出席人員 | 人次 | 147 | 68 | 79 |
交流論文 | 篇 | 137 | 68 | 69 | |
特邀報告 | 篇 | 6 | 4 | 2 | |
主辦會議 | 次 | 0 | 0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