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北京市
清淨化域塔V-206
簡介
清淨化域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喇嘛塔古建築。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安定門外黃寺大銜。清順治九年(1652年)為西藏達賴五世建駐錫之所,稱西黃寺,俗稱達賴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為紀念在此圓寂的六世班禪,在西側建造衣冠塔,稱清淨化域塔,俗稱班禪塔。該塔仿印度佛陀迦耶式塔,用漢白玉砌築。中間主塔高16米,四隅有高7米的塔幢,組成金剛寶座式塔。主塔建於3米多高的台基上。塔下部為八角須彌座式塔基,束腰每面雕佛傳故事,轉角處雕力士像。上面又有一層須彌座,滿雕流雲和小坐佛。其上承托覆缽式塔身,塔身正面闢佛龕,龕內浮雕三世佛,龕旁分別雕菩薩立像八尊。塔身上為折角須彌座及以銅鎏金蓮座、相輪和寶瓶組成的塔剎。西黃寺現已不存,而清淨化域塔院呈南北長方形,保存有山門殿、正殿。殿後為清淨化域塔,塔前左右各有碑亭一座。前後各有一座四柱三樓漢白玉石牌坊。歷史
清淨化域塔:在今北京市朝陽區安定門外黃寺大街西黃寺舊址。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為班禪六世衣冠石塔,俗稱“班禪塔”。塔院為三進院落,占地近12000平方米。石塔用白石砌成,塔台高3.4米,塔高20.02米,仿印度菩提伽耶式,四隅各有塔式經幢一座,中央主塔為西藏喇嘛塔形狀,南北兩側各有漢白玉牌坊一座。塔正面佛龕內有浮雕三佛,龕旁雕有八菩薩。須彌座呈八角形,上承托覆缽式塔身,座八面飾以多種花紋。多種藝術風格和精美的雕刻,使此塔成為清代佛塔建築藝術中的傑作。鑒於班禪六世的故事,早就想去觀瞻黃寺的寺院和這座形制特殊的佛塔,但因其作為黃教僧人研習佛學的學院不對外開放,一直未能如願。後來還是因為有個朋友的朋友(居士)與學院裡的“幹部”相識,才有機會進去一睹該塔的風采。西黃寺清淨化域塔建於清乾隆47年(1782)為紀念六世班禪而建。塔以印度式大塔四角建小塔為基調,用漢族傳統的牌坊、花紋做襯托,用藏傳佛教的塔式為主體,形成了融合漢字、藏族和印度佛教諸風格於一爐的巧妙建築。是清代單體建築藝術的傑作,享有北京白塔之冠的美譽。碑文記載
此塔因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秋天,西藏班禪額爾德尼六世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住在西黃寺內,不幸當年病逝北京。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清高宗為紀念班禪額爾德尼六世,建造了這座埋葬班禪額爾德尼六世衣冠的石塔,取名清淨化域塔。塔用精美白石砌成,為金剛寶座式,建於3米高的石座上,共五座,最高為15米。正中的一座為喇嘛塔式,塔由三節構成,下為八角形的須彌寶座,底座為半弧形海水浪花和石魚等圖案構成,須彌寶座中央為浮雕,刻著釋迦牟尼從降生到圓寂成佛的故事,雕琢得極為精美細緻。須彌寶座上是塔身,塔身與須彌寶座相接處為金字塔形四方雲合,層層向上,承托著塔肚。塔肚象一隻巨大的寶瓶倒扣著,上大下小,正面和四周鑲嵌著精美的石雕佛像,塔身潔白清淨。上為塔頂,由華蓋寶瓶、***組成,頂端是個金葫蘆,金光閃閃。主塔的四角,各有一座經幢式密檐塔,高約為8米,塔的四面都雕刻著陰文經咒。此塔是清代佛塔建築藝術上的力作,又是漢藏兩族人民友誼的象徵。建築風格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清高宗為紀念班禪額爾德尼六世,建造了這座埋葬班禪額爾德尼六世衣冠的石塔,取名清淨化域塔。塔位於西黃寺殿後中軸線上,整座塔除塔頂外,全部用白石砌成。主塔高約15米,塔基為八角束腰式,由八角形須彌座承托塔身。須彌座飾以蓮花、卷草、雲彩等紋飾,座的八面浮雕為佛教故事,八個拐角各浮雕有一尊很大的藏族力士像,他們手擎寶塔,氣勢雄偉,獷悍淳樸,正南面雕刻有一個佛龕,龕內浮雕著三世佛。塔頂為銅製鎏金雙層蓮花、相輪、寶瓶蓋頂。主塔的四角各有一座八角形塔式經幢,高7米,各分五層,每層供有八座佛像,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經幢與主塔共同組成金剛寶座式塔。
這座富有獨特建築風格的塔,雖為印度佛陀伽耶式,即大塔四角建小塔,五塔共建在同一塔基之上,但中央主塔的結構卻是藏式佛塔。其建築、佛傳人物、繪畫、雕刻以及花紋裝飾又是漢族的傳統手法。這是清代佛塔建築藝術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