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洋街道

清洋街道

清洋街道位於福山區東北部,辦事處設於南關村,距區委、區政府辦公樓1公里。東以大沽夾河為界與芝罘區相望,西、南以繞城高速公路為界與高疃鎮、門樓鎮相連,北以匯福街為界與福新街道、福山高新產業區相接。總面積為3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0公頃。轄30個居委會、5個小區,總人口87263人。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滿、白、高山、十家族等少數民族。街辦位於河濱路。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58年建福山鎮公社。

1982年更名城關鎮。

1984年建福山鎮。

1997年,面積42.4平方千米,人口6.7萬,轄大沙埠、山後、芝陽、鹽場、永福園、前埠、東關、曾家莊、史家莊、西關、南關、城裡、東北關、西北關、欒家疃、姜劉疃、蒲灣、泊子、宋家疃、三里店、城西、上夼、下夼、朱甲山、鑾駕莊、呂格莊、東留公、西留公、泉水眼、興華莊、姜家莊、東黃埠、西黃埠、包家溝、鍾家莊35個行政村。

2000年6月,撤銷福山鎮,設立福新、清洋、奇泉3個街道,將原福山鎮的鹽場、永福園2個居委會、蒲灣村、泊子村和臧家鎮的小陳家村劃歸福新街道管轄,福新街道機關駐永達街881號;將原福山鎮的曾家莊等14個村(居)劃歸清洋街道管轄,清洋街道機關駐原福山鎮政府駐地;將原福山鎮的史家莊等17個村(居)劃歸奇泉街道管轄,奇泉街道機關駐西山路18號。

2000年底,撤銷奇泉街道,將其管轄範圍併入清洋街道;將清洋街道的姜劉疃居委會劃歸福新街道管轄。

行政區劃

清洋街道轄35居:南關居委會 、曾家莊居委會、西關居委會 、東北關居委會 、西北關居委會 、宋家疃居委會 、欒家疃居委會 、城裡居委會 、史家莊居委會、三里店居委會 、大沙埠居委會、山後居委會 、東關居委會 、芝陽居委會 、前埠居委會 、呂格莊居委會 、東留公居委會 、西留公居委會 、姜家莊居委會 、城西居委會 、泉水眼居委會 、興華莊居委會、東黃埠居委會、西黃埠居委會 、包家溝居委會 、鍾家溝居委會、上夼居委會 、下夼居委會 、鑾駕莊居委會 、朱甲山居委會 、河濱社區、銀河社區 、奇泉社區 、西山社區、縣政府街社區。

地理

清洋街道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為五陵 地帶,東北為平原。清汗河(內夾河),大沽夾河(外夾河)流穿境內。屬黃粘十壤。有耕地8500畝,果園1100畝,蔬菜1720畝。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水果有大櫻桃、葡萄、蘋果。區位優勢明顯。是煙臺市規劃建設中的現代化工業城區,境內有福山信息產業城、清洋工業園,主要以機械加工、塑膠製品、服裝、陶瓷、精細化工為主的支柱產品。

旅遊

轄區地處原福山縣城,山清水秀,景觀獨特。自明至清,“福山八景”境內有三。

“長堤垂柳”

據《福山縣誌》記載:“縣城南關,沿堤垂柳,春日千株著綠,纖條如絲,暖風徐徐,河水潺潺,樹下留杯,船頭垂釣,甚為可觀。”邑人清康熙進士謝乃實詩云:“城邊春曉繞芳叢,萬柳堤中一路通。籠岸已驚溪盡綠,隔條忽訝杏偏紅。波光搖盪輕鷗外,樹影參差夕照中。對對黃鸝歌不盡,似將謝雪詠東風。”1984年整治內夾河時,河堤漿砌,劃格布方,沿河植柳,建起河濱公園。

“仙峰夜月”

仙峰位於積金山,巔有通仙宮,始建於金代大定年間,宮中有道教首領王重陽、馬丹陽遺像。據《福山縣誌》記載,每當月掛西天,風柔氣爽,通仙宮宛如一幅神韻天成的水潑墨月畫圖。特別是八月仲秋時節,人們賞月到此處,心神壯闊,邑人詩曰:“夕照輕雲散,霜臨秋色濃。錦城橫左掖,古殿壓層峰。磬擊天邊月,鶴鳴頂上松。蓬壺咫尺近,緩步樂從容。”如今,通仙峰頂建有福山氣象站,周圍建有居民住宅,在此居住的人們,亦有身在仙境之感。

“古寺奇泉”

位於上夼村西山坳里。據《登州府志》記載,該寺始建於唐代,時為福山第一大寺。古時院內鐘聲悠揚,香菸繚繞;殿宇高大,巨檐騰脊,畫梁雕棟,古香古色。後雖有頹圮,但歷代皆有修葺。奇泉位於寺內。據縣誌記載:“寺殿階旁,鑿石如龍頭,有水龍口噴出,頗稱奇觀。”此泉冬暖夏涼,泉水清澈甘冽,又宜煎藥煮茶。歷代名人學士讚譽詩作不斷。清末愛國學者王懿榮與其族叔王承燮,叔伯舅謝雋杭三人曾在此寺中讀書。後在光緒六年(1880年)同科考中進士,盡授翰林,成為福山“一榜三翰林”的佳話。嗣後因佛教不振,日漸殘舊,抗戰時期,殿廡俱在,規模猶存,1950年代初全部拆除,現僅存清順治年石碑一幢。奇泉也因上游打機井,泉水開發為礦泉水而斷流。

明代縣衙

清洋街道從秦置腄縣始,即為縣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文化積澱深厚。今存主要古建築有明代縣衙。該衙金天會九年(1131年)始建,元延佑四年(1317年)擴建。後因年久失修,漸至傾頹。明洪武十年(1377年),知縣段堅及後繼者相繼整修,建儀門、土地祠、吏書房、戒石亭等,日臻完善。到萬曆年間,已具規模。主體建築青色磚瓦,坐北面南,由南而北,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東西廂房、迎賓廳、三堂及東西廂房。中軸線西側,有縣丞院、巡捕房、寅賓館、金銀庫、六部房、軍械庫、監獄、察院等建築99間,占地1.20萬平方米。1950年代後,縣政府居此。隨著縣直機關的增設,衙署建築有些被拆除。現僅存大堂、二堂及東廂房,總計21間,南北長26.50米,東西寬28.95米,占地767平方米,仍為區政府所用。199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煙臺市優秀建築。

特色產業

魯菜之鄉

福山是飲譽四海的“魯菜之鄉”,是魯菜的發源地,有著極其豐富的烹飪文化。從出土的文物看,境內早在新石器時期烹飪業已經形成。春秋時期即有多種烹飪技法。唐宋時期,烹飪業高度發達,講究席宴禮儀。明清時期,名菜佳肴從民間走進宮廷王府,並有多種名菜又從宮廷流入轄地,正是這進出結合,使魯菜內涵極其豐富,風味獨具特色。在明代,福山一個彈丸小城,就有餐飪店10餘家。清時發展到20餘家,民初時達30多家。轄地廚師遍布20多個省市及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24集電視連續劇《廚子當官》,就是以京城為背景宣揚福山人對魯菜文化的貢獻。2001年10月25日,中國烹飪協會將福山批准冠名為“魯菜之鄉”。

宋家疃雷鼓

始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宋家疃位於轄地東北隅,全村490戶,1500人。舊時村東有座三官廟,廟內有泥塑神像,鐘鼓樓。樓上掛一口大鐘和20餘面雷鼓,鼓面繪有道教祭祀太極陰陽圖。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在太平頂廟會上,該村20多名鼓手們穿著清一色的緊身密扣服裝,身前掛著一面直徑二尺的大鼓,手持一隻長穗頭的鼓槌,邁著整齊的舞步,擂起各種節奏的鼓點,為廟會隊伍開道,驚天動地,震撼人心。1950年後,主要為一些慶典活動所用。宋家疃雷鼓,已申報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設

福山區清洋街道工委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堅持邊整邊改,重求實效,打造現代社區,居民看到了教育活動帶來的明顯變化,得到了實惠。

為提高居民文明素質,清洋街道深入開展了“美在社區、美在家庭”活動和“五好文明家庭”、“家庭承諾模範戶”等創建活動,實施了美德傳播行動、語言淨化行動、文明使者行動和環保綠化行動。目前,80%的家庭設立了書架,湧現出“五好文明家庭”1200多戶、“家庭承諾模範戶”100戶、“特色家庭”近百戶。同時,他們把全方位、立體化、優質服務作為一項民心工程緊緊抓在手上,深入開展了“社區服務一條街”、“鄰里互助一條街”和“結對幫扶”等活動,實施了“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畫”。目前,已建起社區服務站35個、服務網點100多處、服務項目60多個、老年人服務中心5處、未成年人服務活動場所6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