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門

清泰門

杭州十大古城門之清泰門。 清泰門是杭州古代的東門,吳越時名南土門,南宋初,在其南另闢一門曰崇新門,門近薦橋,亦名薦橋門。南宋,元兵進占杭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東延三里築門,名清泰。門外一片水網交錯,其地多螺螄,故有螺螄門之稱。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是古代煮海鹽之處,沿江多鹽田,因有民謠:“螺螄門外鹽擔兒”。清光緒三十三年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清泰門內,鐵路自城外破城而入,拆城門及城牆數十丈,是為杭城拆城之始。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歷史

古清泰門 古清泰門
清泰門 清泰門
清泰門 清泰門

清泰門始築於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宋時稱為崇新門,因門內有薦橋(亦稱箭橋),故俗稱為薦橋門。它是從元末改築後直至清末存在的5座旱門之一,是杭州的正東門。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築杭城,從艮山門到清泰門向東延展出三里,把原在宋城城外的幾條小河(包括今天的東河在內)包絡入城內。並利用五代吳越國時的南土門舊基改築新城門,因此,稱為“清泰”,意為政清國泰。由於宋時清泰門附近有螺螄橋、螺螄埠,所以杭州人又俗稱之為螺螄門。明代以來的清泰門故址位於清泰立交橋的橋下(城站火車站附近)。相傳杭州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是煮海鹽的地方,也就有了老杭州人所說的“螺螄門外鹽擔兒”。清泰門附近,有一座古橋,現名為章家橋,史書上記載南宋時的舊名是“春熙橋”,又叫“裝駕橋”。據說與宋高宗趙構有所牽涉。

民謠

清泰門外鹽擔兒(螺螄門外鹽擔兒

清泰門外鹽擔兒 清泰門外鹽擔兒

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相傳就是古代煮海鹽之處。直到明代,在擬話本短篇小說集《幻影》(又名《三刻拍案驚奇》)第二十六回中還有這樣的記述:“東首一帶,自錢塘江直通大海,沙灘之上,灶戶各有分地,前(煎)沙成鹽,賣與鹽商,分行各地。”這是杭諺“螺螄門外鹽擔兒”的來歷了。到了近代,江水改道,海塘變遷,在此煮鹽已成陳跡,但清泰門外沿錢江東行數十里,還留下“老鹽倉”、“鹽官”等地名,是今日觀潮的好地方。

民俗

清泰花朝

“清泰門外鹽擔兒”雕塑 “清泰門外鹽擔兒”雕塑

南宋臨安以農曆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俗謂“百花生日”。是日,正當春序正中,日麗風和,百花競放,杭人皆往風景秀麗之處遊覽,踏青嬉戲,觀賞奇花異木。《夢粱錄》載,臨安花朝節,“崇新門外長明寺及諸教院僧尼,建佛涅槃勝會,羅列幡幢,種種香花異果供養,掛名賢書畫,設異果玩具。莊嚴道場,觀者紛集,竟日不絕。”崇新門築於南宋。張士誠築新城時,在崇新門原址稍東辟新門,稱清泰門。崇新門外曠野平坦,漁舟游駛,沙汀鳥翔,近觀錢江碧水,遠跳越山逶迤,是一處賞景遊覽的好地方。

傳說故事

張倉水就義平海門

破清泰門造火車站 破清泰門造火車站
張煌言,號蒼水,著名抗清義士,出身官宦世家,十六歲考上秀才,二十三歲中舉。順治元年(1644),清軍占領北京,次年,南下占領杭州。浙東各地百姓紛紛起來反抗。張蒼水參加了寧波起義軍,隨後又投奔張名振,之後又隨鄭成功圍攻南京,因失敗告終。
康熙元年,全國抗清鬥爭進入尾聲,張蒼水拒絕清軍誘降,面對清軍逮捕妻兒要挾也毫不動搖。同年七月,張蒼水在隱居的懸岙孤島上被捕,押到杭州。監押期間,浙江總督趙廷臣一再威逼利誘,張蒼水堅貞不屈,在獄中牆壁上寫下《放歌》一首:“予生則中華死則大明,寸丹心為重兮七尺為輕……”
九月初七一早,平海門,官巷口,江口刑場,一片白帽素衣的人群,杭州人民自發來為張蒼水送行。臨刑前他寫下絕命詞:“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人萬事畢。”死後,遺體被懸街示眾,故交黃宗羲及親友買出其首級,收遺骨,葬於南屏山下,今張倉水先生祠處。

相關詩詞

景星杓《登清泰門城樓》

清泰門 清泰門

獨撫層欄見越山,江聲海氣混茫間。遙峰曉翠空煙隔,極浦寒潮一帶環。

尚有鳥鳶飛故壘,可勞貔虎扼重關。身臨睥睨雲霞上,喜得移時嘯詠還。

(錄自《武林坊巷志》轉錄《杭都雜詠》)

佚 名《過清泰門》

喧聞人語接城隈,江上鰲波掃徑苔。羊市市前芳草含,馬坡坡上野花開。

蔬畦竽隴隨時販,貽枝芒鞋接道來。尚文坊邊銷不盡,消肩明月且銜杯。

(錄自《武林坊巷志》轉錄《杭都雜詠》)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