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浠水縣轄鎮,縣政府駐地。位於縣境中部。面積259.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3988人(2010年六普)。轄13個居委會、76個行政村。京九鐵路、浠水河穿境而過。
沿革
南北朝時,浠水置縣之始,以此地為縣治。唐貞觀六年(632)於縣東北二里建寺,鑿井得泉,泉清冽,故名清泉寺。北宋初具城鎮規模。明代知縣劉憲,督建縣城,於時設定鎮治機構。清代分設南北兩鎮,南稱麗文鎮,北稱拱辰鎮。民國年間兩鎮合一,各取一字改名麗拱鎮。抗日戰爭勝利後仍名麗拱鎮,後名清泉鎮。1949年12月更名城關鎮,1951年置城關鎮公所。1958年改為城關鎮人民政府。1976年改為城關鎮公社。1980年改為政社合一,即一個設定兩個名稱(城關鎮政府、公社)。1984年復名清泉鎮。
1996年,清泉鎮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十月、東門河、環城、白果樹、楊樹溝、翟港、南嶽廟、蘆河、雲路口、道人橋、花涼亭、鬥嘴港、土橋畈、魚塘角、關山、洪家沖、角兒嶺、張坳口、窯湖、天鵝、新鋪、香鋪河、羅橋、菱角塘、張家坪、河東街、胡弄、寶塔、翟鋪、學庵、壕子地、馬鋪、洪山、人形地34個行政村和車站、新華、沿河、雲路口4個居委會;麻橋鄉面積72.4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三台山、許畈、馬畈、袁畈、方塘、李堰、神山、河口、花瓶、麻橋、抱兒石、官湖、拔爐山、月山、夏涼、龍井、望花亭、十榨、麻元、火山、華家灣21個行政村;余堰鄉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轄余堰、桃樹窩、錢家河、鄭家鋪、金寶山、赤土坡、長沖、紫徽山、華寨、大港口、玉泉橋、大山背、鄭家坳、金盆地、王家河、黑鹿坳、紅石滾、黃坳、龔鋪、駝背柳、朴樹坳、閻家河、象鼻咀、滴水岩、小仙廟、大仙廟、王家岩、九龍寨28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麻橋鄉、余堰鄉,併入清泉鎮(原余堰鄉的長沖、紫微山、華家寨、大港口、玉泉橋、鄭坳、大山背7個村劃歸蔡河鎮管轄)。2004年,鎮政府駐清泉,人口204090人,面積259.5平方千米,轄胡家坪、十月、鳳棲山、四口塘、關帝廟、憲司坳、蓮花池、環城、白果樹、道人橋、青雲、雲路口、翟港、南嶽廟、胡弄15個居委會和十月、羅橋、朱林鋪、東門河、張家坪、馬畈、龔鋪、飛虎山、白果樹、香鋪河、袁畈、余堰、菱角塘、翟鋪、象鼻咀、夏涼、桃樹窩、花涼亭、望花山、小仙廟、十榨、環城、金寶山、斗咀港、壕子地、閻河、錢家河、麻元、大仙廟、赤土坡、田橋、龍井、土橋畈、九龍寨、魚塘角、鄭鋪、學庵、王家岩、人形地、抱兒石、馬鋪、火山、滴水岩、南嶽廟、洪家沖、洪山、麻橋、易河口、拔爐山、金盆地、翟港、關山、角兒嶺、王家河、雲路口、蘆河、花瓶、張坳口、駝背柳、道人橋、官湖、神山、李堰、紅石磙、河東街、月山、窯湖、方家塘、朴樹坳、三台山、華灣、胡弄、楊樹溝、黑鹿坳、游家沖、寶塔、新鋪、許畈、蔡鋪、天鵝、黃坳、桂橋82個行政村。
代碼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125100:~001 121憲司坳社區 ~002 121四口塘社區 ~003 121關帝廟社區 ~004 121蓮花池社區 ~005 121鳳棲山社區 ~006 121胡坪社區 ~007 121十月社區 ~008 121白果樹社區 ~009 121環城社區 ~010 122胡弄居委會 ~011 121青雲社區 ~012 121道人橋居委會 ~013 121雲路口居委會 ~200 122東門河村 ~201 121十月村 ~202 121環城村 ~203 121白果樹村 ~204 220楊樹溝村 ~205 220花涼亭村 ~206 220斗咀港村 ~207 122土橋畈村 ~208 220魚塘角村 ~209 220關山村 ~210 220洪家沖村 ~211 122窯湖村 ~212 122張坳口村 ~213 220角嶺村 ~214 220新鋪村 ~215 220天鵝村 ~216 122河東街村 ~217 220張家坪村 ~218 220菱角塘村 ~219 220羅橋村 ~220 220香鋪河村 ~221 220翟鋪村 ~222 220學庵村 ~223 220壕地村 ~224 220拔爐山村 ~225 220月山村 ~226 220麻橋村 ~227 220官湖村 ~228 220抱兒石村 ~229 220火山村 ~230 220麻元村 ~231 220夏涼村 ~232 220龍井村 ~233 220十榨村 ~234 220望花村 ~235 220河口村 ~236 220花瓶村 ~237 220神山村 ~238 220李堰村 ~239 220方塘村 ~240 220三台山村 ~241 220許畈村 ~242 220馬畈村 ~243 220袁畈村 ~244 220華灣村 ~245 220餘堰村 ~246 220桃樹窩村 ~247 220錢家河村 ~248 220鄭家鋪村 ~249 220金寶山村 ~250 220赤土坡村 ~251 220金盆地村 ~252 220王家河村 ~253 220駝背柳村 ~254 220紅石磙村 ~255 220朴樹坳村 ~256 220黑鹿坳村 ~257 220黃坳村 ~258 220龔鋪村 ~259 220閆家河村 ~260 220象鼻咀村 ~261 220滴水岩村 ~262 220小仙廟村 ~263 220大仙廟村 ~264 220王家岩村 ~265 220九龍寨村 ~266 220田橋村 ~267 220游沖村 ~268 220蔡鋪村 ~269 220朱林鋪村 ~270 220桂橋村 ~271 220飛虎山村 ~272 220寶塔村 ~273 121道人橋村 ~274 122胡弄村 ~275 121雲路口村 ~500 121縣農科所
簡介
該鎮地處浠水縣城關,區位優勢明顯,京九鐵路、大廣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京珠高速公路入口20公里,至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九江廬山機場均在100公里左右,到北京、上海、廣州朝發夕至,半徑300公里範圍的省會城市有武漢、合肥、南京、南昌、長沙等,是鄂、皖、贛、湘、蘇的通商和交通樞紐。 該鎮版圖面積259.5平方公里,轄72個行政村,9個社區(含3個混合型社區),5個農業企業隊,69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205人,26484戶。全鎮現有黨員5039名,鎮委下設黨總支20個,支部151個。
該鎮屬沙泥土壤帶,浠河直貫鎮內,兩岸低洼處,以河流沖積渣為主,田畈廣闊,適宜水稻、棉、麥、油菜生產。主導產業有窯爐機械、裝飾材料、大棚蔬菜、畜牧養殖、名優水產、雙低油菜和商品糧基地等。其中雙低油菜生產、大棚蔬菜生產、食用菌生產、淡水養殖、蛋雞養殖等聞名省內外。
該鎮是礦產資源大鎮,主要資源有黃沙、鐵砂、建築石材和工藝石材等,已探明礦產資源20多種,其中大理石、石英石和黃沙儲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尤其是黃砂以"色澤光亮、顆粒均勻、質純耐壓"而聞名全國。
鎮所在地的中等城市框架已拉開,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已建成16平方公里。現有220千伏、110千伏和35千伏變電站各一座,城區實現了電信、電視傳輸光纖化、程控交換數位化、信息傳遞寬頻化、移動通信傳輸數位化、天然氣供應管道化。
2007年以來,清泉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8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62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988萬元,財政收入16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59元。 鎮政府駐清泉,人口204090人,面積259.5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轄15個居委會、82個村委會:胡家坪、十月、鳳棲山、四口塘、關帝廟、憲司坳、蓮花池、環城、白果樹、道人橋、青雲、雲路口、翟港、南嶽廟、胡弄、十月、羅橋、朱林鋪、東門河、張家坪、馬畈、龔鋪、飛虎山、白果樹、香鋪河、袁畈、余堰、菱角塘、翟鋪、象鼻咀、夏涼、桃樹窩、花涼亭、望花山、小仙廟、十榨、環城、金寶山、斗咀港、壕子地、閻河、錢家河、麻元、大仙廟、赤土坡、田橋、龍井、土橋畈、九龍寨、魚塘角、鄭鋪、學庵、王家岩、人形地、抱兒石、馬鋪、火山、滴水岩、南嶽廟、洪家沖、洪山、麻橋、易河口、拔爐山、金盆地、翟港、關山、角兒嶺、王家河、雲路口、蘆河、花瓶、張坳口、駝背柳、道人橋、官湖、神山、李堰、紅石磙、河東街、月山、窯湖、方家塘、朴樹坳、三台山、華灣、胡弄、楊樹溝、黑鹿坳、游家沖、寶塔、新鋪、許畈、蔡鋪、天鵝、黃坳、桂橋。
區位優勢
清泉鎮地處鄂東中部,長江中游北岸,浠水縣城所在地,版圖面積258平方公里,人口23萬。該縣境內長江水道47.5公里,有深水碼頭3座,其中5000噸級深水碼頭1座,可通江達海;京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正在設計建設的阿深、合武高速公路橫貫其間。該鎮距京珠高速公路入口20公里,至武漢天河、九江國際機場均在100公里左右,到北京、上海、廣州朝發夕至,半徑300公里範圍內的省會城市有武漢、合肥、南京、南昌、長沙等,是鄂、皖、贛、湘、蘇的通商樞紐,市場空間廣闊。 清泉鎮是礦產資源大鎮,其中黃砂以“色澤光亮,顆粒均勻,質純耐壓”而聞名全國,伴生鐵砂藏量大,同時清泉鎮磁鐵、硫鐵、石英砂、鉀鈉長石、蛇紋石、銅、鎂等礦藏量大,品位高,極具開採加工價值。
鎮所在地的中等城市框架已拉開,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已建成16平方公里。洪山工業園、荷花湖食品工業園、十月回鄉創業工業園等三個園區正在高標準建設。現有220千伏、110千伏和35千伏變電站各一座,城區實現了電信、電視傳輸光纖化、程控交換數位化、信息傳遞寬頻化、移動通信傳輸數位化、天然氣供應管道化,城區有符合國家二級水質標準的自來水廠二座,日供水能力8萬噸。
經濟建設
農村稅費改革一切依據政策、全面圍繞政策,真正落實政策的原則,通過降低稅率,實現了畝平農業稅及附加55.53元,人平負擔49元,分別比2003年下降了42.8%、43.1%。鄉鎮機構配套改革嚴格執行“四到位”,即機構到位、領導職數到位、黨政交叉到位、人員定編到位,領導職數由改革前的31名精減為9名,中層幹部職數由改革前的7名精減為3名,在冊在編國家幹部由改革前的127人精減為73人,全面完成了鄉鎮配套改革任務。
2004年,全鎮總計擴大早稻種植面積9623畝,擴大晚稻種植面積11211畝,消滅拋荒面積798畝,實現糧食增產643萬斤,人平增收50元。新增生豬養殖3萬頭,禽類養殖10萬多隻,新增經濟作物種植5000畝,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15000畝,精養魚池13000多畝,蓮藕面積400畝,果樹種植面積10000多畝,網路種養大戶837個,加工大戶124家,行銷大戶220戶,萬畝設施蔬菜帶、萬畝名優水產帶、萬畝常規蔬菜帶、萬畝特色西瓜帶、萬畝經濟林果帶已初步形成並發揮效益。 全鎮蔬菜面積8130.6畝,年產量為17196.8噸。反季節蔬菜面積為3664.3畝,占蔬菜總面積45%。年產鮮菜總產量為:10992.9噸,占全鎮全年蔬菜總產量63%。反季節蔬菜(即大棚蔬菜)主要優良品種有:辣椒高產優質耐貯運品種“汴辣一號”。茄子品種有:“聖黑龍”、“玫良8819”。蕃茄品種有“合作903”,“改良903”等,芹菜品種有美國兩芹“文圖拉”。反季節蔬菜年均畝平純收入為12443元。
按照以“誠信引商、親情安商”的原則,本著“內資外資一起引、工業農業一起抓、大小項目一起上”的招商引資思路,2004年,全鎮共引進投資項目13個,引進資金近億元。其中投資過1000萬元的項目2個,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6個,投資300萬元以上的項目5個,招商項目個數、規模和投資額再超歷史,招商引資初步形成了裝幀材料、建材石材、機械製造、編織造紙、醫用紡織、農產品加工等六大特色產業。
社會事業
計畫生育工作再創一流。以穩定低生育水平和出生人口性別比為重點,全年計畫生育率為98.81%。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9:100,當年生育落實節育率達到85%,幾項指標考核均為全縣先進行列,代表全縣接受了省、市的年終考核,並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 社會治安秩序明顯好轉。通過對各村的季度檢查,增強了村級基層基礎工作,通過創建平安鄉鎮、平安村組、平安社區、平安單位的活動,確保了轄區社會穩定。
愛滋病防治工作成效顯著。通過層層建立網路、級級明確責任、戶戶宣傳發動,對鎮內20——65歲暨往獻備者進行徹底的排查,做到鎮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實行堵源截流,有效地遏制了愛滋病在全鎮的蔓延之勢。
社會優撫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明顯加大。全鎮共發放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資金500多萬元,發放農村特困戶補助資金10多萬元,投資15萬元興建的余堰福利院,已安排20多位五保老人入住。重視和加大信訪工作力度,安排大員上陣,組建工作專班,定期排查矛盾糾紛,層層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基本實現無越級上訪和進京上訪。
旅遊景點
清泉寺
清泉寺,始建於唐代,是一座聞名鄂東的千年古剎。據浠水縣誌記載:“邑東二里有清泉寺。唐貞元六年,鑿地得井,冽而甘,故以名寺。”寺前有浠河水自東向西流淌,山巒環繞,叢林簇擁,清泉潺潺,梵聲陣陣,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徐壽輝毀寺建都,明朝又重建清泉寺,清末也曾重修。抗戰後,清泉寺日漸冷落,一度成為浠水簡易師範學校。後毀於文革期間的1967年。千百年來,清泉寺吸引了歷代文人名士,留下了不少詩詞名篇,如劉禹錫《游清泉寺》、蘇東坡《浣溪沙·游清泉寺》等等。
聞一多紀念館
坐落在清泉寺遺址上,主體工程是一座庭院式仿古建築群。背倚鳳棲山,前臨浠水河,粉牆黛瓦、高低錯落,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之中,一片素雅。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號友三,生於湖北浠水,13歲考入北京清華大學,23歲留學美國,學習、研究文學和藝術。回國後在多所大學任教,他一身正氣,抗戰時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紀念館前,墨亮的花崗岩基座上,聞一多銅像,昂首飄髯、執杖而立,再現了這位著名的詩人、學者、民主鬥士的風貌。紀念館紅燭生輝的序廳內,氣勢磅礴的巨幅壁畫《紅燭序曲》、畫前白色大理石無字地碑,寓意著聞一多“我愛白石的堅貞、青松和大海”,象徵聞一多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本色品格和崇高精神境界。紀念館內還有三個展廳,分別陳列著聞一多新詩、新詩理論、古代文學、繪畫、書法、篆刻等,代表他在不同時期、不同方面的造詣和成就。 文廟
文廟,又稱學宮、孔廟、儒學。浠水縣文廟,位於清泉鎮沿河街,南臨浠水南門河,北靠儒學巷,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為湖北省保留完好的不多見的古建築群之一。浠水文廟,始建於北宋,元末遭兵毀,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舊址上重建,後又經歷代修建和擴建。在南北向中軸線上,文廟的建築原來依次有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中軸線兩旁還有忠孝祠、名宦祠、節烈祠、鄉賢祠、尊經閣、明倫堂等等建築。現僅存欞星門、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重檐歇山頂式的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面闊3間,進深3間,建在高1米的台基上,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浠水縣博物館
現設在文廟內,設有文物陳列室、古字畫、古瓷藝術等展廳,藏有古籍線裝書、碑帖、金石印章等珍貴歷史文物4萬餘件,為湖北省七大博物館之一。
領導成員分工
洪 林 主持鎮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程海斌 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貿、民政、安全生產工作;
盛移舟 主持政協聯絡工作,分管遷村騰地、服務核電工作、社區、新農村建設工作;
柳新孝 分管政法、信訪、綜治、農業、農村、統計、黨建、組織、宣傳、武裝、統戰、群團工作;
劉海波 主持鎮紀委全面工作,分管計畫生育、招商引資、園區建設、北城新區協調工作;
陳 風 分管交通、路政、鄉鎮企業工作;
徐豐收 分管工業經濟工作;
張 越 分管土地、城建城管工作;
張科成 主管農業、農村、統計、科技、文教衛工作;
萬 嬙 主管鎮直機關、社區、辦公室和新農村建設工作;
李 慶 主管組織、宣傳、勞動人事、老齡工作;
孫楚衛 主管交通、路政、鐵路、安全、消防、環境保護、礦產開發、鄉鎮企業、旅遊工作;
姚大文 主持人武部全面工作,主管統戰、土地、城建城管、三城同創工作;
汪立剛 主管招商引資、園區建設工作;
徐章富 協管人大日常工作和文教衛工作;
石榮應 協管政協、社區工作;
游建平 協管組織、群團、老齡、計畫生育工作;
高 亮 協管政法、綜治維穩工作;
蔡其文 協管武裝、土地、城建城管、三城同創工作,兼清泉村鎮建設管理所所長;
程友志 協管財貿、財經、民政、村級財務管理、政府機關後勤工作,兼清基辦主任;
夏學才 負責人大日常工作,主管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作,協管北城新區協調工作;
張 琦 協管交通、路政、鐵路、土地、城建城管工作;
占小毛 協管核電協調工作;
黃臘生 協管招商引資、園區建設工作,兼任鎮直機關總支書記;
王又生 協管政法、信訪維穩工作;
馮廣明 協管北城新區協調工作,兼望城總支書記;
付碩豐 協管農業、農村、統計、科技工作,兼鎮農業幹事;
戴新國 主管計畫生育工作,兼鎮計生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