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東北大鼠疫

清末東北大鼠疫

發生在上世紀1910年10月~1911年4月的流行性鼠疫被稱作20世紀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這場鼠疫捲走了6萬餘人的性命。 1910年10月~1911年4月 滿洲里、哈爾濱、東北平原及河北、山東等地 爆發過程

詞名解釋

1910年10月25日,滿洲里首發鼠疫,11月8日即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開來,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患病較重者,往往全家斃命,當時採取的辦法是將其房屋估價焚燒,去執行任務的員役兵警也相繼死亡。一時從城市到鄉村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東北大鼠疫不僅造成了當時人民的大量死亡,而且還帶來了生存壓力及經濟生活的全面恐慌。

防疫措施

鼠疫出現後,清政府下令各處嚴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赴哈爾濱,開始了大規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隨後抽調所能調動的陸軍軍醫學堂、北洋醫學堂和協和醫學院的醫護人員以及直隸、山東等地方的一些醫生,陸續前往東北。在伍連德等專家的建議下,清政府及各地方當局對疫情採取了科學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組建各級防疫組織、頒布各種防疫法規,以及採取了隔斷交通、對病人及疑似病人實施隔離、焚化屍體、對疫區嚴格消毒等具體防疫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