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注釋
(1)興味:興趣、趣味。
(2)蕭然:清淨冷落。
(3)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賞析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2008 年,大陸首次將清明列為法定假日。其實,在唐宋時期,清明就是法定假日,短的話放假四天,長則七天。唐宋時的假期還包括清明的前一天寒食,清明是冬至後一 百零六天,寒食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在寒食當天禁火,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所以稱“寒食”。到清明,禁火結束,在這一天用榆木或者柳條乞取新火。
在六朝唐初,民間已經有寒食上墳的習俗。唐玄宗開元二十年頒布敕令,將寒食上墳定位朝廷的禮儀。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的重心轉向了祭典亡人,原先禁火食冷 的習俗日漸淡薄,元代以後幾乎消亡,寒食的名聲被清明所取代。清明時節,氣候轉暖,春機盎然,成為家人相攜、掃墓踏青的重要日子。
北宋詩人王禹偁筆下的清明又顯得與眾不同:沒有花也沒有酒的清明節,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使人覺得冷落蕭條,毫無興趣,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或者一個沒有歸處的和尚一樣。昨日是寒食節,鄰居都禁火了,看見我還在窗前燈下讀書,就過來借火。而我像往日一樣,讀書一夜,天氣已曉。
沒有踏青賞花的遊樂,沒有親朋好友的宴飲,也沒有清明煙雨中因掃墓而引發的傷古懷春之情。詩人空寂的情懷,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或者一個沒有歸處的和尚一樣,寂寞清苦、冷落蕭條。
但是王禹偁這首《清明》,借寫清明,寫出了過去讀書人的貧困生活和苦學精神。詩人獨自一人在他鄉,在清明體會著深深的個體孤獨。“野僧”,又可以說是詩人的寫照,一個永在途中的追尋真理的人。
當他說清明之日無花無酒,這實際上是將自己與大眾區分了,也就是與社會分隔開來了。他不再有必要從作為團結力量之源的習俗中獲得滋味與精神。他的超然是屬於一種人格素質,而不是一種日常實踐的指導原則。
這裡的詩人形象更像是一個出家行修者,而不是更常見的儒家信仰者。從日常的角度看,王禹偁《清明》這首詩顯得有些自我中心,做作而自戀,但是從對於詩人形象來看,這首詩從語言到情緒上的淡泊都很到位。
最後我們或許可以再問一句:這裡的清明是否可以理解為個人進入一種澄明狀態(清與明)的出發點,而不僅僅是一個節氣?
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因晚年貶居黃州,故人稱“王黃州”。家境貧寒,累代務農。太平興國八年中進士,歷任右拾遺、知制誥、翰林學士等職,因剛直敢諫,屢遭貶謫。在文學上他反對晚唐五代以來華靡頹唐的文風,主張改革。散文提倡學習韓愈、柳宗元,詩歌則學習杜甫、白居易。創作成就亦較為突出,詩文皆卓然可觀,風格簡淡洗鍊,平易有味。有《小畜集》、《小畜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