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期,宮室高大,起居必有屏風,人們的許多活動,都是在屏風前後展開的。留下了許多象“禍起蕭牆”,“退而三思”等歷史故事。
屏風的發展延續到清代時,品種激增。此時的屏風,形體雄大,又常配以大理石、西洋玻璃等,為適應搬運和施工的要求,大小屏風基本採用“插屏”結構。插屏結構就是把屏風分成上下兩部分,分別製作,組合安裝。這是清代屏風與宋明屏風最大的區別。名稱上也不再用“硯屏”一詞,一般稱石質插屏為“石屏”或“石插屏”。
此款屏風為清早期黃花梨木嵌大理石插屏。底座及框線為黃花梨木製作,木色金黃,木紋細膩豐富。站牙與腿柱一木連做成花瓶樣,這也是清代較常見的款式。整個底座線條流暢,簡樸大方,因此也更好的襯託了屏風的主體——石屏。此石為天然大理石,石紋的自然情勢構成一幅氣勢磅礴又不失秀美的山水畫。山頂雲煙靄靄,宛若仙境。墨色有濃有淡,極具中國水墨意境。不禁讓人感嘆大自然也具有鬼斧神工之妙。但由此也可看出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有較高的水平,工匠也有相當的藝術造詣。
此屏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明代製品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