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離腸宛轉

清平樂·離腸宛轉

《清平樂·離腸宛轉》是金末元初的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主人公在情郎遠去後愁腸欲斷至顏色憔悴,登樓盼望音信卻更覺孤寂;下片寫暮春時細雨潺潺而主人公在杜鵑聲中憑窗遠望的景象。全詞情景交融,流暢柔婉,語言清麗,韻味雋永。

作品原文

清平樂

離腸 宛轉 ,瘦覺妝痕淺 。飛去飛來雙語燕 ,訊息知郎近遠 。

樓前小雨珊珊 ,海棠簾幕 輕寒。杜宇 一聲春去,樹頭無數青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雙調,八句,四十六字,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離腸:離別的心情。

宛轉:曲折,展轉。

妝痕淺:既無心妝扮,妝痕也難掩瘦消面容。淺,即脂粉已褪色。

語燕:情語呢喃的燕子,一作“乳燕”。

訊息知郎近遠:“知郎近遠訊息”的倒裝。

珊珊:本指玉佩聲,這裡形容風雨聲。

海棠簾幕:繡有海棠花圖案的簾幕。

杜宇:即杜鵑,相傳為古蜀帝杜宇失國後精魂所化,在春夏之交,常徹夜不停啼鳴,其叫如說“不如歸去”。

1.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雙調,八句,四十六字,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2.

離腸:離別的心情。

3.

宛轉:曲折,展轉。

4.

妝痕淺:既無心妝扮,妝痕也難掩瘦消面容。淺,即脂粉已褪色。

5.

語燕:情語呢喃的燕子,一作“乳燕”。

6.

訊息知郎近遠:“知郎近遠訊息”的倒裝。

7.

珊珊:本指玉佩聲,這裡形容風雨聲。

8.

海棠簾幕:繡有海棠花圖案的簾幕。

9.

杜宇:即杜鵑,相傳為古蜀帝杜宇失國後精魂所化,在春夏之交,常徹夜不停啼鳴,其叫如說“不如歸去”。

白話譯文

因思念遠人而愁腸曲折輾轉,本來粉黛不施更覺妝痕輕淺。雙宿雙飛情語呢喃的燕子,你們可知道我郎君行蹤近遠的訊息?

樓前小雨連綿不斷,繡有海棠花圖案的簾幕里也透進春寒。杜鵑鳥一聲聲啼叫,似乎在說“春光消歇不如歸去”,遠望樹梢之外是無數環列的青山。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詞人關心國家興亡,關心百姓疾苦,在政治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此詞大概是在金國被元人所逼得危在旦夕時所作,旨在借男女離情喻家國之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以委婉細膩的筆觸,描述女主人公的相思情,表現了她內心孤寂愁悶與期盼的複雜情感。上片前二句上句寫她為離愁纏繞而焦灼繚亂的心態,下句寫情郎遠去後,她愁腸欲斷,衣帶漸寬,郎不歸,無心思梳妝打扮,乃至顏色憔悴。接下二句寫她登樓盼望音信,所見卻是一對雛燕飛來飛去,呢喃嬌啼,軟語歡歌,自由嬉戲,這更觸動女主人的孤苦心靈,更添孤獨寂寞之情。下片寫時當暮春,細雨潺潺,輕寒似秋,身處其境,倍覺淒涼滿懷。其中,“小雨珊珊”和“簾幕輕寒”刻畫了主人公心理的獨特感受,映照出她心頭鬱積而難以排遣的孤單和離愁,景隨情遷,雨聲和簾幕本來的聲響和色彩,在主人公的心理上都改變了原來的質態,加重了主人公的愁苦。末二句杜鵑聲中春去,春光不再,行人未歸;收尾憑窗遠望,“樹頭無數青山”,正所謂“行人更在青山外”。

全詞先抒情,後寫景,抒情則情中有景,寫景則景中有情,通篇情景交融,流暢柔婉,語言清麗,韻味雋永。

此外,在藝術上,此詞有三大特色。

首先是觀察點的選擇運用。詞的開頭兩句,交代抒情主人公的身份,點明相思題旨。讀者可以看到孤獨寂寞的女主人公,慵倦無聊,形容憔悴。接著下的描寫,全以女主人公為觀察點,用電影術語說就是“主觀鏡頭”。下片由室內轉向室外,隔著簾幕,看到珊珊的小雨,細細的雨絲,織成一片迷惘的愁緒。繡有海棠花圖案的簾幕隨風飄動。遠處傳來杜鵑的啼叫,循聲望去,不見郎蹤,只有平林外的一抹青山,籠罩在茫茫煙雨之中。這種主觀的觀察點,如同一根潛隱的情絲,把一個個意象連成一體,讀者次第讀來,會不自覺地移就主人公,更直接而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那孤獨冷清的心理氛圍。

其次是即景傳情。這首詞除開頭一句外,幾乎全是寫景。然而由於主觀鏡頭的運用,以“我”觀物,故景物皆著女主人公之情緒色彩。暮春微雨,孤獨庭院,是婉約詞的典型意境。一個年輕的女子,獨處閨房,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那成雙的燕子飛來飛去,更襯托出她的孤獨與淒涼。杜鵑是歷來詞人傾注情感最多的一種生靈,因為關於它有那美麗傷感的傳說,因為它那悲切的啼叫,也因為它總是在花事凋零的暮春時節出現。詞人利用這些積澱著特定情感的審美意象,使相思之情,見於言外。末尾兩句使用了駢句,使詞更為傳神。

最後是文心的細膩,這和所要表現的細膩的情思是相應的。女主人公因相思而消瘦,容光頓減,鉛華蓋不住黯然之色,故曰:“瘦覺妝痕淺。”聽燕子呢喃而想問訊郎君行蹤,正足以見出女子的一片痴情。結尾的“樹頭無數青山”一句,顯然是樓上遠眺之景。詞人對空間的準確把握使讀者如臨其境,增強了全詞的真切感。

名家點評

文藝理論研究室研究員李元洛:不免英雄氣短而兒女情長。(《歷代文人愛情詩詞曲三百首》)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但父祖輩深受漢文化的影響,7歲就能寫詩,20歲即名震京師。27歲時,因蒙古軍南侵而從家鄉流落到河南。興定五年(1221年)中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天興元年(1232年),擢尚書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國滅亡後,曾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後回故鄉從事著述,終生不仕元朝。著有《遺山集》、《遺山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