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扇頁,金箋,墨筆,縱:16.4、橫:51.6厘米。雜樹、茅亭、近水,遠山,有小橋橫臥,群鳥驚飛。自識[寫劉完庵先生林塘詩思,應岩培大辭宗教正。吳歷]。鈐[吳歷]朱文印。按劉完庵系明畫家劉珏(公元一四○九—一四七二年),山水師法元黃公望、吳鎮諸家。此圖雖雲仿劉珏,不過順手拈題作畫,觀其畫法更接近北宋趙令穰湖鄉小景圖式。未署年款,據畫法之秀健及款書之腴潤,應是作者中年時期的佳作。
經歷了國與家的興替嬗變之後,中年的吳歷心境已逐漸穩定,這一時期的作品也隨之變得沉穩、蒼厚,在視覺上顯得更加洗鍊和豐富。這幅《林塘詩思圖》扇面是為“岩培大辭宗”繪製的。“辭宗”是對文翰大家的尊稱。從整體風格上看,此作應該是吳歷中年以後所作。據題款可知,該幅扇面是根據明代詩人、畫家劉鈺的詩意而創作的。畫面尺幅雖然不大,但在一望之間仿佛有一股清朗溫潤的和煦之風迎面吹來,使觀者頓覺神清氣爽。
這或許是在早春三月一個煙霾飄散的清晨,天高雲淡,草長鶯飛。一個漁夫正懷著對一天美好生活的憧憬,肩扛漁罾,踏過彎曲的小橋,向著停泊在水邊的小船走去。叢叢雜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一群水鳥正上下飛舞,在水面上嬉戲。輕撫過天空的流雲遮住了淡淡的遠山,顯得迷濛而幽遠。一間翠竹掩映的茅舍為畫面平添了許多古意。這是一幅多么安閒輕緩、自在寧靜的場面!面對著此情此景,不由得油然心醉,對畫中的漁夫生出幾分羨慕。這份清幽與怡然對於喧囂都市中的我們,不啻於是一種奢望。
吳歷早年師事王鑑。在這位畫壇宗師的親炙之下,他臨摹了大量前賢遺墨,筆墨功力相當紮實。其早期的作品工細嚴謹,用筆爽勁。他對吳鎮與王蒙亦十分鐘情,心摹手追,很是下過一番工夫。吳歷晚年的作品多用渴筆焦墨,構圖繁密。風格蒼茫渾厚,從中不難看出吳鎮與王蒙的蹤跡。
畫家簡介
中年時期,吳歷的作品表現出的更多的是清潤開朗、雋永工致。像這件作品,用筆沉穩老練,一絲不苟,無論是樹木枝權的勾勒還是樹葉苔點的點虱,無不嚴謹精到,有條不紊。目順是遠處的雜萆,用筆也是起止有序,沒有絲毫的敷衍和馬虎。這種創作態度貫穿了吳歷的一生。吳歷的學識修養相當廣博。他曾經向經學大家陳瑚討教墳典,向著名詩人錢謙益學詩,還向古琴名家陳^民學習琴藝,所以文化底蘊很深,筆墨之間自然流露出一種清雅與高古的獨特風韻。這幅作品雖不能確定究竟是根據劉鈺的哪一首詩作創作的,但作品本身就是一首無聲的詩。
吳歷用筆用墨都很講究,尤其是晚年的焦墨山水,墨色雖厚卻依舊清潤。在這幅作品中,雜樹叢中幾處重墨、積墨的使用,不僅使原本不大的畫面顯得深遠開闊,而且有著提神醒目的作用。這對於後來的許多畫家都有所啟迪。描繪遠處山腳的幾筆淡墨,用筆看似飛柔,但骨力強勁,沒有絲毫的輕浮之嫌。吳歷的書法以蘇軾為宗,達到了痴迷的境地。看這件作品中的題識,神完氣足,與蘇軾書法神似。
“畫者,化也。”當一個畫家的創作水準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能夠使其再度升華的不單純是筆墨技巧,更為重要的是畫家的學問與修養。書畫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要表現自我,表現畫家的內心世界,所以,一個畫家的學養、操守直接決定著畫藝的品位。吳歷作品中所散放出來的這種平和與純淨同樣是他人性的表現。吳歷早年學佛,後追隨西方傳教士去澳門,並且學習拉丁文。他曾經在嘉定和上海傳教三十餘年。到了晚年,為了傳教,他幾乎放棄了書畫創作。這對於藝術是一件憾事,可這種執著與認真同樣令人感動。秦祖永曾經對吳歷有過這樣的評價:“此老高懷絕谷,獨來獨往,不肯一筆寄人籬下。觀其氣韻沉鬱,魄力雄傑,自足俯視諸家,另樹一幟。”(《桐蔭論畫》)這一評價應該是公允的。
吳歷(1632—1718)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蘇常熟人。青少年時家境沒落,以賣畫為生;中年時信奉天主教,51歲成為天主教的司鐸;晚年生活清苦,病死上海。與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惲南田合稱“四王吳惲”。有《墨井畫跋》等著述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