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概論[2010年中華書局出版圖書]

清代學術概論[2010年中華書局出版圖書]

《清代學術概論》是中國近代梁啓超創作的學術史著作,原係為蔣方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史》一書所作的序,因篇幅過大,遂獨立成書。初以《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蛻變》連載1920年11月~1921年1月《改造》第三卷第第五期,1921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清代學術概論》分啟蒙、全盛、蛻分、衰落等4個階段,敘述清朝一代學術演變過程,分析各學派的特點及其形成和發展原因,論斷頗有獨到之處。是近代較早的簡明清代學術史著作。

《清代學術概論》系統地概述了從明末到20世紀初200多年間中國清代學術思想的發展。梁啓超認為,“清代思潮”的總趨勢是“以復古為解放”,意即以復古的形式表達自己時代的新思潮。《清代學術概論》運用資產階級研究法,以進化發展觀點,從思潮與人物相結合方面對清代學術思想進行了總的歷史考察,因此,它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開創性的著作。

內容簡介

《清代學術概論》較系統地概括、總結了從明末到20世紀初200多年間學術思想的發展,自稱“純以超然客觀之精神論列之”認為“有清一代學術,可記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帶有時代運動色彩者,在前半期為‘考證學,在後半期為今文學”,故其敘述“以此兩潮流為主,其他則附庸耳”。指出清代學術思潮是“對於宋明理學之大反動”,“以復古為職志”。借鑑佛學的生、住、異滅的分類方法,將清代思潮之流轉分為啟蒙期、全盛期、蛻分期和衰落期四段;又以時代為經、人物為緯,對各時期重要學派和代表人物作重點論述。也旁及其他,舉凡清代諸學者於經、史、哲、文、輿地歷算、國小音韻、校勘輯佚、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有介紹、評述。同時綜述清代學術思想的發展進程及其特點,並和歐洲文藝復興思潮作比較,探討清代科學不發達之原因。論及乃師康有為和自己之學術時,評論較為客觀。該書運用其新史學的研究方法,以進化發展觀點,從思潮與人物相結合方面對清代學術思想進行了總的歷史考察。

作品目錄

《清代學術概論》導讀 朱維錚節目提要自 序第二自序
一 論時代思潮二 略論“清代思潮”三 清學的出發點四 顧炎武與清學的“黎明運動”
五 閻若璩和胡渭六 黃宗羲和王夫之七 顏元八 梅文鼎、顧祖禹和劉獻廷
九 由啟蒙到全盛十 考證學的“民眾化”和惠棟學派十一 戴震和他的科學精神十二 戴門後學
十三 “樸學”十四 經史考證十五 水地與天算十六 金石學、校勘學和輯佚學
十七 清代的“學者社會”十八 清學全盛的時代環境十九 桐城派與章學誠二十 清學分裂的原因
二十一 清學分裂的導火線二十二 清代今文學與龔魏二十三 康有為是今文學運動的中心二十四 《大同書》是康有為的創作
二十五 梁啓超的今文學派宣傳運動二十六 梁啓超與康有為的分歧二十七 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譚嗣同二十八 清學正統派的殿軍——章炳麟
二十九 晚清西洋思想之運動三十 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學三十一 前清學風與歐洲文藝復興的異點三十二 清代自然科學為何不發達
三十三 結語附錄一 《清代學術概論》序 蔣方震附錄二 《歐洲文藝復興史》序 梁啓超附錄三 校注本再版跋 朱維錚

創作背景

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的自序中,談到了這部書寫作的兩個動機。其一,胡適曾對他講晚清的“今文學運動”在思想界產生過影響,而梁啓超本人即參與了該思想解放運動。因而希望梁啓超能寫些東西,真實地記錄此次思想運動。其二,梁啓超的學生蔣方震寫了一本《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史》,向梁啓超索要序文。梁啓超答應了蔣方震的請求,並希望以中國晚清的“今文學運動”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相映照、相印證,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梁啓超下筆即數萬言,字數與規模都已和《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史》相近,已不宜當作序文。梁啓超就決定將此“序”取名《清代學術概論》,並於1921年單獨出版。

作品思想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系統地評述了明末至當時二百多年學術思想發展的基本概況。梁啓超在該書的開篇即以歐洲的文藝復興相比附,認為有清以來的學術思潮也是以“以復古為解放”為其本質特徵的。清代的各種學術思潮,都表現為對古代思想資料的不同態度和不同解釋。但在這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解釋之間又有著內在的有機聯繫,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清代思潮”。梁啓超依據清代思潮在不同時期所呈現出的特點,把整個清代思潮劃分為四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啟蒙期,全盛期,蛻分期,衰落期。每一時期各有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梁啓超先以綜述的方式,總論各期的主要思想和表現形態,然後再對各個時期加以分別的評述。 ·

梁啓超認為啟蒙期的特點是:舊思想的興盛期已過,並已喪失了活力,成為時代前進的阻礙。啟蒙即是對舊思潮進行攻擊和破壞,這一時期的重要人物都把主要精力用於破壞,但建設的精神也開始孕育。啟蒙期的思想理論大都比較粗糙,缺乏條理,但卻是氣勢磅礴的。此後即是全盛期。進入全盛期時,對舊思潮的破壞已經完成,舊思潮的抗拒力已降至最低點,新生的思想從內容到方法日漸豐滿,並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終至成為“時尚”。全盛期之後是蛻分期。新思想的統治地位確立後,學者們開始進行專題研究或套用新方法研究其它領域的問題。由於環境的變化和新派別的產生,分歧日漸產生。新生之派與舊有思想又形成了對峙的局面。這是蛻分期的特點。此後,便進入衰落期。此時,新思想的精要之義已被闡發淨盡,內部的派別公開分裂,相互傾壓,缺失日顯。吸引力逐漸喪失,並成為社會進化的思想障礙。接踵而至的又將是新的啟蒙期。梁啓超認為,古今中外的思潮都要經歷這四個時期。

梁啓超認為,清代思潮是以對宋明理學的大反動為出發點的,這也便是啟蒙期的到來。這一期代表人物有顧炎武、胡渭、閻若璩。梁啓超對顧炎武的思想業績評價甚高,他指出,以顧炎武為代表的啟蒙派,力反晚明王學末流“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腐敗學風,大倡“舍經學無理學”之說,使思想學術重新回到關注現實的“經世致用”的方向上來,打破了理學家的獨斷。這是四五百年來思想界的一次大解放,開啟了清代思潮的發展方向,影響深遠。梁啓超對顧炎武的治學方法加以總結,並概括出“貴創”、“博譚”、“致用”三個特點。在同一期中,還有黃宗羲的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專制思想和王夫之“天理即在人慾之中”的進步主張為梁啓超所特別重視。梁啓超對啟蒙期所出現的諸家並起、大師如林的局面,作了時代背景的考察。他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原因有四:其一,恰逢晚明王學末流極度空疏之後,人心厭倦,學者大都返向沉實的學風。其二,經過大動亂之後,社會比較安定,人們可以從容地治學。其三,滿族入主中原,有志節者恥於向滿清低頭,而把所有精力用在了學術上。其四,舊學派權威已喪失,而新學派又未形成系統,沒有。定於一尊”的壟斷,自由的學術研究繁盛。

清代思潮的全盛期以戴震、惠棟為代表。在啟蒙期因懷疑經書的真偽而產生的考證學,在全盛期已成為整個學術界的研究主題。其代表人物都是考證學的大師。梁啓超認為,戴震治學之精深,遠勝同期的惠棟。戴震一生治學的最得力處即是“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這是治學之人難能可貴的實事求是精神。在梁啓超看來,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已超出了考證學的範圍,要有自己的哲學建樹了。戴震所呼“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實是震聾發聵之語;在全盛期與蛻分期之間,章學誠的地位很重要。梁啓超認為,章學誠著《文史通義》,倡言“六經皆史”,實為乾嘉以後思想解放的源泉。 ·

清代思潮既經乾嘉全盛之後,便開始走向分裂。分裂的導火線是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間的爭論。經學的今古文之爭由來已久,至清代今文學日盛,開風氣者乃是龔自珍與魏源,康有為則是清代今文學運動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品為《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及《大同書》。梁啓超對其師康有為的思想既有尊崇,又有批評。梁啓超認為,《新學偽經考》可謂思想界之颶風,而後兩書則可以“火山大噴火”和“大地震”相比擬,大有益於人們思想的解放。但康有為在其《新學偽經考》中任意裁割客觀史料,曲解強辯,犯了主觀臆斷的錯誤。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為為樹孔子為教主,不惜雜以迷信讖緯之言,神化孔子。

梁啓超給自己對“今文學派”的宣傳運動所做出的貢獻也作了“客觀”的評價。他認為,“啟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壞力確不小,而建設則未有聞。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淺薄,啟超與有罪焉。”他將自己同康有為相比較,認為“有為太有成見,啟超太無成見”。梁啓超對譚嗣同的《仁學》給予很高的評價,對其“衝決網羅”的勇氣尤為表彰。此外,梁啓超還對古文學派的章太炎的思想及晚清思想界的“伏流”——佛學作了簡要的概述,對“西學東漸”的過程及影響也作了比較平實簡要的回顧。他認為,晚清西洋思想運動的大不幸在於:西洋留學生都沒有參與進來,宣傳西學的大都是些不通西文的學者,這大大地減弱了西學的影響。

作品評價

民國時期軍事理論家蔣百里:方震編《歐洲文藝復興史》既竣,乃征序於新會。而新會之序,量與原書埒,則別為《清學概論》,而復征序于震。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在以後的八九十年學術思想史裡面,影響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是這樣一些:在中國是梁啓超的《清代學術概論》。

出版信息

《清代學術概論》初以《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蛻變》為題,連載於1920年11月、12月出版的《改造》三卷三、四、五期,次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改題《清代學術概論》,列入《共學社史學叢書》。1932年復收入中華書局印行的《飲冰室合集》。198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其與梁氏的另一著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合編為一帙,題為《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列入《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史料叢書》出版,該版經朱維錚校注,對舊版諸本訛誤及書中某些史實敘述失誤均有訂正。

作者簡介

梁啓超(1873~1929),中國近代學者,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啓超出身於地主家庭,幼年接受傳統的啟蒙教育,並朝著科舉仕途努力,1889年,梁啓超少年得志,考中舉人.甲午戰爭後,梁啓超同康有為致力於維新變法運動,協助康有為發動了“公車上書”。1896年,他擔任了《時務報》主筆。1897年又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次年回京師籌辦保國會,1898年7月被光緒皇帝召見,奉旨以六品銜辦澤書局事。1917年,出任段祺瑞政府的財政總長。年底離開政界,從事學術活動。1918年,梁啓超赴歐考察。一戰之後的歐洲,給梁啓超以深刻的印象。1920年春,梁啓超回國。他先後寫了《歐遊心影錄》等文,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勞資調和。梁啓超晚年致力於學術活動,著書講學。曾執教於清華、南開等校,是清華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並曾一度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1929年1月,梁啓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其著作被後人編為《飲冰室合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