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刺繡
清代刺繡,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繡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製花樣,經批核後再傳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繡作坊,照樣繡制,繡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繡,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繡,著名的有魯繡、粵繡、湘繡等、京繡、蘇繡、蜀繡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繡,後又稱為“四大名繡”,其中蘇繡最負盛名。蘇繡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繡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繡針法的多種變化,繡工更為精細,繡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繡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繡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繡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繡技精湛,聞名蘇州繡壇。沈氏30歲時,逢慈禧太后70壽辰,沈氏繡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
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繡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表現於刺繡之中,新創“仿真繡”,或稱“藝術繡”,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清代刺繡福祿壽
刺繡藝術源遠流長,自最早出土以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刺繡受到經濟、政治、地域、宗教、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逐漸成為集繪畫、染織、技藝於一體的特殊藝術載體,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清代刺繡是我國古代刺繡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刺繡在民間各階層生活中使用最為普遍的階段,留下了大量傳世作品,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由於刺繡保存難度極大,古代刺繡的價值遠超過其他收藏品。保存至今的大多數清代刺繡顏色都有脫落現象,甚至變色,或者已經開始腐爛。
而現存較為完好的這幅長260cm,寬110cm的民間清朝刺繡藏品《福祿壽》卻沒有市面上常見的大部分清朝刺繡所存在的變色,繡工較粗,構圖簡單等問題——它至今保存完好,顏色鮮艷,人物栩栩如生,屬名家繡品,且據稱此藏品曾用於民國總統府過節或壽辰時的中堂。
據《福祿壽》的收藏者介紹,這幅刺繡乃解放前其太爺爺從一個逃難者手中換得,得知其是從民國總統府中帶出的清朝時期藏品。2009年曾有港商出價200萬想從老者孫子手裡買去,但是因是祖上傳家寶一直沒賣。此後,這幅《福祿壽》刺繡就在老者家中一直保存至今。
此刺繡為大紅緞底,其中的老壽星,鹿,富貴人分別寓意福、祿、壽。整幅繡面針法多變,針腳細密,圖案多樣,富於立體感,用色艷麗和諧,風格古樸,典雅大方,充斥著吉祥喜慶之氣。雖已有不少年頭,但其中的老壽星與侍女的眉眼依舊頗有神韻,鹿也依然生機勃勃,人物生動鮮活,繡工精緻不凡,富於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實在是刺繡中的上品。除了有較高收藏價值,還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隨著刺繡工藝品商業化的形成,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刺繡工藝品的收藏價值也開始凸顯,並引發了一股刺繡工藝品投資熱潮。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這幅《福祿壽》刺繡定將更被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價值,在歷史潮流中傲然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