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 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紋玉壺春瓶
【類別】 琺瑯
【年代】 清乾隆時期製作,約距今二百八十年
【文物原屬】 此瓶原
為清宮舊藏
【文物現狀】 現存天津博物館
簡介
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高16.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厘米。其形細頸鼓腹,小巧玲瓏,造型高雅端莊,簡潔而優美。瓶頸部蘭料繪蕉葉紋,腹部繪製雛雞、芍藥等。在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筆花鳥技法繪製雉雞、盛開的芍藥等形象,色彩繁富艷麗,形態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藝精者不能勝任的。紋飾空白處墨書題詩,是詩、書、畫合璧的彩瓷藝術珍品。
背景信息
琺瑯是一種較軟的玻璃料,若在裡面加上不同的金屬氫化物作為呈色劑,並用油調和,便成為琺瑯彩。用琺瑯彩在燒好的白瓷上繪畫,再入爐二次烘燒,即成為美妙的琺瑯彩瓷。這種技術源於15世紀的法國,清初傳入我國。琺瑯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燒成後具有強烈的金屬質感,色彩種類繁多,表現力極強,深受人們的喜愛。琺瑯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是中國傳統工藝與由法國傳入的畫琺瑯技法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彩瓷品種。康熙時琺瑯彩全由西洋進口,雍正中期國產琺瑯料燒製成功。清代琺瑯彩瓷器製作考究,由景德鎮御窯廠按宮中御樣燒制素胎,運到北京由宮中養心殿造辦處的宮廷畫家繪製琺瑯彩,在宮中的小窯經低溫二次燒成。琺瑯彩瓷極費工時,成本極高,產量不多,多為小件器,全部由皇家壟斷,民間沒有留存。
玉壺春瓶的造型創燒於北宋時期,由詩句“玉壺先春”而得名,是富有時代特徵的陳設瓷之一,從元代盛行不衰直到今天。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高16.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厘米。其形細頸鼓腹,小巧玲瓏,造型高雅端莊,簡潔而優美。瓶頸部蘭料繪蕉葉紋,腹部繪製雛雞、芍藥等。用於瓷器的琺瑯彩釉質地凝厚,畫筆板澀,作畫遠較其他釉色為難。在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筆花鳥技法繪製雉雞、盛開的芍藥等形象,色彩繁富艷麗,形態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藝精者不能勝任的。紋飾空白處墨書題詩,是詩、書、畫合璧的彩瓷藝術珍品。這樣的瓷瓶在當時製作了幾個,呈給乾隆皇帝,乾隆將其中的一件保留下來,其餘的被砸碎。因而與這件瓷瓶完全相同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文物背後的故事
20世紀60年代,天津的一幢民宅里,原北洋總統曹錕的軍醫處處長潘芝翹家來了位舊日同僚——原曹錕副官耿朝珍。他們在曹錕處供職時愛好相投,多年不見,老朋友仍是如故。寒暄過後,耿朝珍說明了來意。耿離開軍界後,憑藉對古玩的喜愛和豐富的知識,在北京韻古齋工作。此次來津找老友,是想收購宮中珍寶,一直保存在潘處的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一陣沉默過後,潘表示不願出讓這件稀世珍寶。以後的幾天,耿朝珍在潘家不斷地進行說服工作。終於,潘芝翹同意將此瓶以12000元的價格賣出。耿朝珍在高興之餘,仍不忘遵守國家的相關政策。當時國家政策規定,外地收購文物必須報請當地文物部門批准,經同意後方可攜帶離境。天津文物部門鑑定了耿朝珍帶來的這件瓷瓶,確定為國寶級文物,經協商,耿同意在加價百分之十的情況下將此瓶留在天津。就這樣,在天津市政府的財政支持下,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最終以13200元收歸國有,保存在天津博物館裡。
現狀
目前所知的琺瑯彩瓷瓶存世僅有四隻,除了在天津博物館這隻,瑞士和英國兩個私人藏家手中的兩隻已有破損,另有一隻於2005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件高僅為十幾厘米的乾隆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以1.15億港元成交,這不但創下了清代瓷瓶拍賣的最高紀錄,而且也在古玩界掀起了一股琺瑯彩瓷瓶熱。天津博物館裡的這隻與拍品大小相同,工藝相近,造型更為高雅,紋飾更為精細。時隔45年,同類瓷瓶市場價值翻升906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