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黃耆

淺黃耆

淺黃耆(學名:Astragalus dilutus)是豆科黃芪屬的植物。分布在蒙古、天山、阿爾泰山、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以及我國大陸的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礫石山坡和荒漠草原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簡介

種名:淺黃耆
二名法:Astragalus dilutus Bunge
是豆科黃芪屬的植物。

命名來源

淺黃耆 Astragalus dilutus Bunge
來源:中國植物志 第42(1)卷 || 豆科 LEGUMINOSAE || 兔尾狀組 Sect. Laguropsis Bunge || 淺黃耆 Astragalus dilutus Bunge
272. 淺黃耆(新擬) 圖版91:15-21
Astragalus dilutus Bunge in Del. Sem. Hort. Dropat. 7. 1840; id. in Mem. Acad. Sci. St. Petersb. VII. 15 (1): 236. 1869; Boriss. in Kom. Fl. USSR 12: 850. 1946; A. N. Vass. in Pavl. Φπ. Казахст. 5: 321. t. 41 (4). 1961; S. B. Ho in Bull. Bot. Res. 3 (4): 57. 1983.

形態特徵

多年生、低矮草本,高3-10厘米。莖地下部分短縮,數個叢生,地上部分不明顯,被白色伏貼毛。羽狀複葉有9-13片小葉,長2-7厘米;葉柄較葉軸稍短;托葉下部合生,卵狀披針形,長3-4毫米,被白色粗毛;小葉橢
淺黃耆
圓形或卵圓形,長5-12毫米,先端尖,兩面被白色伏貼毛。總狀花序卵形或近球形,花序軸長2.5-3.5厘米;總花梗與葉等長或稍短,被白色伏貼毛;苞片卵狀披針形,長3-3.5厘米,帶紫色,邊緣有白毛;花萼初期管狀,果期卵狀長圓形,長10-11毫米,被開展的白、黑色毛,萼齒鑽形,長為萼筒的1/3,被較多黑色毛;花冠淡紫色或淡黃色(龍骨瓣帶紫色),旗瓣倒卵狀長圓形,長17-20毫米,先端微凹,中部微縊縮,基部稍狹,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上部擴展,先端微凹,與瓣柄近等長,龍骨瓣長13-16毫米,瓣片較瓣柄短;子房長圓形,被白色毛。莢果不外露,卵形或披針形,長8-9毫米,寬3-3.5毫米,漸尖,腹縫線龍骨狀凸起,背面微扁,革質、假2室,被白色開展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分別

產新疆北部。分布在蒙古、天山、阿爾泰山、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以及我國大陸的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礫石山坡和荒漠草原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