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草本,稀為小灌木或半灌木,通常具單毛或丁字毛,稀無毛。莖發達或短縮,稀無莖或不明顯。羽狀複葉,稀三出複葉或單葉;少數種葉柄和葉軸退化成硬刺;托葉與葉柄離生或貼生,相互離生或合生而與葉對生;小葉全緣,不具小托葉。
總狀花序或密集呈穗狀、頭狀與傘形花序式,稀花單生,腋生或由根狀莖(葉腋)發出;花紫紅色、紫色、青紫色、淡黃色或白色;苞片通常小,膜質;小苞片極小或缺,稀大型;花萼管狀或鍾狀,萼筒基部近偏斜,或在花期前後呈腫脹囊狀,具5齒,包被或不包被莢果;花瓣近等長或翼瓣和龍骨辨較旗瓣短,下部常漸狹成瓣柄,旗瓣直立,卵形、長圓形或提琴形,翼瓣長圓形,全緣,極稀頂端2裂,瓣片基部具耳,龍骨瓣向內彎,近直立,先端鈍,稀尖,一般上部粘合;雄蕊二體,極稀全體花絲由中上部向下合生為單體,均能育,花葯同型;子房有或無子房柄,含多數或少數胚珠,花柱絲形,勁直或彎曲,極稀上部內側有毛,柱頭小,頂生,頭形,無髯毛,稀具簇毛1)。
莢果形狀多樣,由線形至球形,一般腫脹,先端喙狀,1室,有時因背縫隔膜侵入分為不完全假2室或假2室,有或無果頸(即果熟後的子房柄),開裂或不開裂,果瓣膜質、革質或軟骨質;種子通常腎形,無種阜,珠柄絲形。
染色體基數通常x=8,11,12。
分布情況
產於西亞和敘利亞。
約2000多種,中國有278種、2亞種和35變種2變型,南北各省區均產,但主要分布於中國西藏(喜馬拉雅山區)、亞洲中部和東北等地。
物種分類
屬模式種:西亞黃耆 A. chistianus Linn.
該屬全世界共分11亞屬,中國有8亞屬。其中簇毛亞屬 (Subgen. Pogonophace Bunge)主產中國,其餘亞屬各種均分布在中國及鄰近國家。紫雲英、糙葉黃耆,背扁黃耆、斜莖黃耆和草木樨狀黃耆分布略廣,少數為狹域分布。
下級分類
中文名 | 拉丁名 | 描述 |
簇毛亞屬 | Subgen. Pogonophace Bunge |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平鋪。托葉分離或基部合生。花組成腋生的總狀或呈頭狀的總狀花序;總花梗發達,具苞片;有或無小苞;花萼鍾狀或管狀;旗瓣多少圓形,瓣柄短;子房有柄,柱頭具畫筆狀簇毛,有時簇毛下延至花柱上部內側。莢果兩側扁至背腹扁。 |
黃耆亞屬 | Subgen. Phaca (Linn.) Bunge | 多年生草木,極稀小灌木,植株各部被基部著生的毛。奇數羽狀複葉;托葉離生或僅基部相互合生。花組成疏鬆或緊密的總狀花序;花萼鍾狀、管狀,稀管狀鍾狀;柱頭無毛。莢果果瓣膜質稀紙質,1室或假2室。 |
華黃耆亞屬 | Subgen. Astragalus | 多為草本,稀小灌木,如為小灌木,葉必為偶數羽狀複葉;莖明顯短縮或幾無莖;莢果瓣厚,革質。 |
密花亞屬 | Subgen. Hypoglottis Bunge | 托葉與葉柄分離,稀聯合,相互間至少在中部以下合生;花無梗或近無梗,稀明顯具梗,組成密集的頭狀或穗狀的總狀花序,有時僅具數花。 |
脬萼亞屬 | Subgen. Calycophysa Bunge | 花冠宿存,翼瓣和龍骨瓣基部多少與花絲鞘聯合;花萼在花期後膨脹;莢果包被於花萼內。 |
一年生亞屬 | Subgen. Trimeniaeus Bunge | 一年生、稀二年生草本,一次結實;根纖細,多不分歧;頭狀花序或疏生的總狀花序。 |
裂萼亞屬 | Subgen. Cercidothrix Bunge | 莖和葉被丁字毛。花萼在花期前後,既不膨大,也不包被莢果。 |
脹萼亞屬 | Subgen. Calycocystis Bunge | 花萼在花期後即開始膨大呈膀胱狀,並包被莢果。 |
主要價值
本屬植物主要用於牲畜飼料,其次為藥用和綠肥。有些種含生物鹼或皂苷,有些種為水土保持和治沙的優良草種,還有少數種為有毒植物,也多為富集硒或碲的醉馬植物。
該屬研究
常朝陽、徐朗然、吳振海、黎斌對中國黃耆屬植物旱生類群丁字毛類群進行修訂的過程中,查閱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PE、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KUN、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HNWP、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植物標本館LZDI、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標本館WUK的黃耆屬標本.經過對一些現有標本(包括部分模式)的反覆考訂,以及對原始文獻的詳細研究,發現一些不同時期發表的類群存在同物異名現象,對這些類群進行了歸併。
將吳玉虎發表的 Astragalus dulanensisY.H.Wu作為變異黃耆(A.variabilis Bunge)的新異名;將Lipsky發表的 A.heqingensis Liouf.和A.mongutensis Lipsky作為庫薩棵黃耆(A.kuschakewicziB.Fedtsch.ex O.Fedtsch)的新異名;將傅坤俊發表昭陵黃耆(A.zhaolingicus K.T.Fu)作為乳白黃耆(A.galactites Pall.)的新異名;吳玉虎新種A.xiqingshanicus是根據采自青海河南縣的主模式和采自青海門源縣(吳玉虎7571)的副模式(郭本兆12234)兩號標本發表的,曾被認為與華黃耆( A.chinensis)和亮黃( A.lucidus )相近。
經過對主模式標本的檢查,發現其與傅坤俊發表的岷山黃耆( A.minshanensis)形態特徵一致,分布區也連成一片,應為同一物種故歸併;中寧黃耆( A.ochrias Bunge)是蒙古高原的老種,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烏拉山。該種分布於阿拉善和鄂爾多斯,曾被誤定為其它類群(N.Ulaijchutag,2000).何善寶發表的 A.transiliensisi Gontsch. var. microphyllus S.B.Ho與中寧黃耆其實為同一種植物,予以歸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