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中學

淳化中學

淳化中學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她創辦於1958年,位於青龍山麓,梅龍湖畔。確立“讓我們的人生淳厚起來”作為學校辦學的核心文化。淳化中學歷經半個世紀,滄海桑田,自三所“聯辦中學”併入及場辦學校教師的調進,淳化中學篳路藍縷,負重奮進,2002年4月被省教育廳命名為江蘇省現代化示範國中,實現了歷史的跨躍。淳化中學占地面積32500平米,建築面積10249平方米,綠化面積12092平米。現有教職工93人,其中本科學歷80人以上,有市青優、區學科帶頭人、骨幹18人,18個教學班,學生575人,鞏固率99.6%,升學率99.6%。

基本信息

簡介

淳化中學 淳化中學

江寧區淳化中學隸屬與江寧區教育局,是淳化街道一所普通中學。學校占地35.18畝。現有59個教學班,3819名學生,在校住宿3306名,190名教職工,專任教師134名。

基本設施

現有59個教學班,3819名學生,在校住宿3306名,190名教職工,專任教師134名。

學校行政

校長室

負責學校指導

教務處

負責教學以及教師的分配工作

德育處

負責學生的德育

總務處

管理學校食堂及總務業務事宜,對外接待工作

工 會

淳化中學工會組織

操場 操場
江寧區淳化中學工會委員會
工會主席:焦學武 工會委員:馬玉龍 李公才 呂長鳳 周行志
經審委員會: 周行志 人 改 委 員: 祁 長 保 李 公 才 校 團 總 支 委 員 沙麗莉 退 教 協: 吳 華強 女 工 委 員 會: 呂 長 鳳 劉 蓉
工會小組(四個)

技術室

負責學校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園建設工作

校長孫克君

學習經歷

孫克君 孫克君

1969年生,淳化中學副校長、支委。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1992年7月畢業於南京師範專科學校政教系,

2000年獲黨校本科學歷,

2005年獲江蘇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本科學歷。

在校經歷

1996年任學校團總支書記,

1999年任政教處副主任,

2007年任德育處主任,

2008年任校長助理,

2009年任淳化中學副校長,

獲得榮譽

多次被評為鎮先進教育工作者,

2000年獲區先進教師稱號,

2006年度被表彰為“區四五普法先進個人”和街道“優秀共產黨員”。有一篇德育管理論文獲得國家級二等獎、兩篇論文獲省級三等獎,多年來一直從事畢業班政治課教學,教學業績突出。

2006年7月參加江寧區首屆“未來校長發展班”學習,

2007年2月被區教育局聘為首屆德育學科帶頭人。

2007年2月被區教育局聘為首屆德育學科帶頭人,2008年任校長助理,2009年任副校長,分管德育工作。2011年3月被區教育局選派赴上海掛職學習,2012、2015年再度被區教育局聘為德育學科帶頭人,曾擔任德育片長工作。2013年9月分管教學工作。2015年7月經組織考核,被任命為淳化中學校長。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鎮先進教育工作者,2000年獲區先進教師稱號,2006年度被表彰為“區四五普法先進個人”和街道“優秀共產黨員”, 2012年被評為“南京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2014年獲江寧區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多年一直從事畢業班政治學科教學,教學業績突出,一直超市均分,2013年被評為“江寧區先進教學個人。”

淳化線上

2009年學校被南京市教育局認定“南京市小班化教育實驗學校”,經過五年的不斷發展,2014年淳化中學被評為“南京市小班化示範國中”榮譽稱號,使學校躍上了更高的發展平台,學校先後獲得:

“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

“江蘇省健康促進學校金獎”

“江蘇省平安校園”

“江蘇省健康促進學校銀獎”

“江蘇省校園網站評比一等獎”

“江蘇省優秀家長學校”

“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學校”

“南京市推進素質教育示範國中”

“南京市園林式校園”

“南京市德育先進學校”

“南京市素質教育先進學校”

“南京市優美綠化景觀學校”

“南京市百家優美校園”

“南京市陶行知教育實驗學校”

“南京市綠色學校”

“南京市節水型學校”

“南京市數位化校園示範學校”

“南京市示範心理諮詢室”

“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團總支”

“江寧區食堂管理精細化示範學校”

“江寧區校園安全法治工作先進單位”

“江寧區陽光體育特色校園”

“江寧區行風建設民眾滿意示範學校”

“江寧區個性課堂研究實驗學校”

“江寧區衛生工作先進集體”

“江寧區先進學校”

“江寧區教學質量‘目標獎’和‘超越獎’

“江寧區教育系統“六五”普法工作 先進集體”

“江寧區學籍管理先進學校”

“江寧區教師科研項目研究中心實驗學校”

近年來,學校以小班化教學實驗為平台,不斷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學校辦學理念,努力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在實驗的過程中,提出了“三平”(平民、平等、平生)的教育理念,確立了“三個走進”(讓我們的教育走進社區,走進家庭,走進孩子的心靈)這一辦學途徑,加強“三風”(校風:做最好的自己;學風:每天進步一點點;教風:發展每一個孩子)建設,從而實現“三個適應”(讓我們的學生能適應未來農村發展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能體驗幸福人生的未來生活需要)辦學目標,使得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小班理念與學校辦學有了具體的結合,使得實驗有了落實的保障。學校在小班理念和陶行知思想實驗過程中,以“讓我們的人生淳厚起來”來進行學校課程的整體設計,以“互動”做為實驗的中心思路,不斷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以實現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教育理念。學校以“農村小班化‘班—家’互動德育模式的探索”為課題,利用各種形式,藉助多種平台,整合班級、家庭和社區的教育資源,生動活潑的開展德育工作,精心設計“升旗課程”、“家本課程”,提升了學生品德素養教育和班級文化建設等效果,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評價;以“小班化問題情境下互動課堂建設”為課題,積極推進小班化課堂建設。以問題來設計學習情境,以學生積極參與和關注每一個學生髮展為指向,以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力為目標,科學構建各種課型的教學流程,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教學質量;以“適性的互動活動設計”為宗旨,積極開展適合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的校園活動項目。讀書活動、社團活動、定向越野等活動的開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化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