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深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河床地貌形態。彎曲型河道的彎頂上下端為深槽,兩彎之間的過渡段為淺灘。順直型河道的深槽出現於主流彎曲的彎頂處,兩個深槽之間的過渡段為淺灘。深槽和淺灘的存在,使河底縱剖面表現出一系列的起伏。其空間分布服從一定的規律,相鄰兩深槽的平均間距大約相當於河寬的5~7倍。深槽—淺灘地形的演變具有多年及年內周期性變化。前者與來水來沙的多年周期變化有關,後者取決於年內水流狀況的變化。淺灘一般表現為漲水期淤積,退水期沖刷;洪水期淤積,枯水期沖刷。深槽與此相反。淺灘是因輸沙不平衡而造成的局部淤積。當水流繞過交錯邊灘或凸岸邊灘時,環流的方向將發生改變。在環流發生轉折的地方,因環流的消失或反向環流的干擾,水流挾沙能力降低,致使泥沙落淤而形成淺灘。理查茲(K.S.Richards)根據大尺度漩渦水流脈動與床面形態關係的理論,對深槽—淺灘的成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基本流速場的脈動對深槽—淺槽起作用,並推導出淺灘之間的間距應為河寬的2π倍。這與實測資料較為吻合。淺灘的演變與航道的狀況密切相關,故淺灘的成因及演變規律的研究在航道整治上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