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息
從深圳火車站向正南方向出發,走130米,右轉穿過馬路繼續向前。
主要景點
羅湖橋
深圳河上真正稱得上歷史文化地標的應該是羅湖橋。
羅湖橋是晚清修鐵路橋的名字,據說,明代這裡曾有過石橋,後來也曾有過木橋,但都沒留下名字。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末,廣東候補知府易學灝具呈兩廣總督李瀚章,擬湊集商股方式,修建廣州至香港九龍的鐵路。
因粵漢鐵路尚未修通,計畫沒被批准。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與英國議定修建廣州至英租借地九龍的鐵路。
後又因英國發動南非殖民戰爭而擱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廣九鐵路借款契約》總計20條在北京簽訂,當年上半年完成設計,7月分三段同時開工。
初建時,廣九鐵路自大沙頭至九龍178.55公里,中、英雙方商定,以羅湖橋中孔第二節為界,分為中、英兩段。
其中,中段長142.77公里,英段長35.78公里,分段施工。
羅湖橋至九龍段由英方修建。三孔的羅湖橋,兩端橋孔為6.17米鋼槽梁,中橋孔為32米鋼樑。1911年10月8日,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這一鐵路,通車。
當年年底中、英兩段鐵路在羅湖橋接軌連通。同年,辛亥革命爆發。
羅湖橋一頭是中國內地,一頭是英租地香港。羅湖橋成了西方列強侵略我國的通道,是中華民族的恥辱橋和血淚橋。
當時的羅湖橋不但橋面狹窄,只能行駛火車,而且橋身無頂無棚,任憑雨淋日曬。1959年,人民政府將羅湖橋改建成鋼筋水泥橋,橋面也加寬了一倍多。
1962年又加蓋了鐵皮篷頂,在鐵橋兩側增設了鐵欄桿,並鋪上了人行道。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羅湖橋的設施不斷改善,面貌煥然一新。羅湖橋旁,深圳站和海關大樓並肩而立。2002年,羅湖橋改成現代化的密封式新橋。2003年深港兩地重建新羅湖橋啟用,原百年老橋整體移至香港一側,作為文物永久安置。
河流簡介
深圳河正源為沙灣河, 發源於龍崗區南灣街道牛尾嶺,由東北向西南流入深圳灣,全長3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1%,水系分布呈扇形,主要支流有深圳一側的布吉河、福田河、皇崗河、新洲河及香港一側的梧桐河和平原河。
流域面積為312.5平方公里,其中深圳一側為187.5平方公里。
深圳河是一條被訂為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邊界的河流,位於香港北區和廣東省深圳市之間,羅湖橋和福田口岸邊境大樓等均橫跨於深圳河上。
事實上,現時的邊界除了深圳河外,還有沙頭角河和中英街。
今天的深圳河於歷史上稱為羅溪或羅湖河,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起,將羅湖河誤作深圳河(這之前已經有一條“深圳河”,深而窄,流經今解放路、新園路一帶,今已不存), 作為英國租借香港新界部份的99年界限時期的界河。深圳河是香港最長的河流。
河流流域
深圳河流域位於深圳市的中部,自東向西匯入深圳灣,主要包括龍崗區的布吉鎮、橫崗鎮、平湖鎮和羅湖區、福田區,控制面積172.06km2。
該分區內共有大小河流36條,獨立河流1條(深圳河),一級支流5條,二、三級支流30條。
流域面積大於50km2的河流僅3條(深圳河、沙灣河、布吉河),流域面積大於10km2的河流8條,流域面積大於5km2的河流13條。
主要支流
深圳河主要支流有沙灣河、蓮塘河、布吉河以及新界境內的石湖河(又名印度河)。
沙灣河長20.9公里,集雨面積68.7平方公里,1959年冬修建了深圳水庫(目前深圳第二大水庫),控制面積60.5平方公里,占沙灣河集雨面積的88%。
蓮塘河長12公里,集雨面積81.5平方公里。石湖河(新界)長20.2公里,集雨面積70.5平方公里,布吉河長15.5公里,集雨面積47.5平方公里。
沙灣河和蓮塘河匯合處稱為“三叉河”,通常所指的深圳河是三叉河以下河段。
三叉河斷面以上集雨面積100.2平方公里(含深圳水庫已控制的集雨面積),羅湖橋斷面以上集雨面積180.8平方公里,漁民村斷面以上集雨面積248.1平方公里,河口漁場斷面以上集雨面積312.5平方公里。
氣候情況
深圳河流域屬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雨量豐沛而集中。4至10月份為汛期,其中4至6月份為前汛期,後汛期為7至9月份。主要受災害性颱風及熱帶低壓槽影響,常伴有暴雨和暴風潮,加之城市化面積逐漸增加,使其具有產流快、匯流時間短的特點。風暴潮也會使深圳灣潮位抬高,導致深圳河宣洩不暢,兩岸發生洪水災害。
治理大事記
深圳河河道狹窄,洪水渲泄不暢,常造成洪水泛濫。治理前深圳市區及沿河低洼地帶約有15平方公里的面積經常受淹。查測歷史最高洪水位在黃貝嶺村為5.86米(1945年),三叉河為5.00米(1959年),湖貝村為5.07米(1959年),深圳北門街為4.51米(1964年),4 .95米(1959年),文錦渡豬倉為3.86米(1959年),深圳新港3.24米(1976)。如果按50年一遇暴雨推求歸槽水位,在布吉河筍崗滯洪區發揮滯洪作用,同時錯開深圳水庫排洪機遇,布吉河口水位仍達4.3米,羅湖橋下游水位6.5米,羅湖橋上游水位7.5米(羅湖橋人行道高程6.4米)。因此,治理深圳河是改善市區防洪排澇條件的迫切要求。
1981年12月,深港雙方正式提出治理深圳河問題,並組成聯合工作小組開展工作。
1985年4月,雙方完成深圳河防洪計畫報告書,確定了治理深圳河工程的目的、範圍、措施及分期實施計畫。
1995年5月,深港雙方政府簽署了《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委託協定書》,第一期工程開工,契約工期為兩年,契約造價2.79億港元,於1997年4月18日提前竣工。
1995年5月25日,深圳河治理工程開工典禮在深圳河畔舉行。
1997年5月13日,深圳河治理二期契約A工程正式開工,施工河段全長2.8公里,契約價1.88億港元。主體工程於1999年2月完成。
1997年11月10日,深圳河治理二期契約B工程開工,施工河段全長4.4公里。契約工期三年,契約價4.58億港元,於2000年6月完工。
2002年3月,深港雙方最終商定將深圳河河口整治納入治理深圳河工程的總體規劃方案,徹底解決深圳河的防洪和底泥淤積問題。2002年4月,經國務院港澳辦的批覆,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職權範圍擴大,除了防洪之外,增加了治污的職責。
2004年4月底,三期工程契約A完工,完成了拓寬羅湖橋河段、拆卸及復建現有羅湖鐵路橋和人行老橋等任務。
2006年上半年,三期工程契約B完工,對長約1800米的河段進行河道拓寬、挖深及局部裁彎取直,拆除文錦渡出入境兩座橋樑,新建文錦渡雙向行車橋及附屬設施等。
2006年11月30日,三期工程契約C完工,對文錦渡橋上游到平原河口附近長約1800米的河段進行整治。
2007年4月,作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十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深圳河三期工程完工慶典在香港舉辦。
2008年4月,深港雙方政府正式啟動深圳河第四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2009年6月,深港聯合進行的深圳河污染底泥治理策略研究項目正式啟動,拉開了深港雙方治理深圳河污染的序幕。
珠江三角洲水系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衝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