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文改【2016】4號)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部署,緊密結合深圳實際,以銳意創新的精神、切實可行的舉措、系統推進的辦法,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努力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強市,制定《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文化事業不斷進步,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文博會、讀書月、創意十二月等品牌活動影響日增,“深圳十大觀念”廣為傳播,獲得“全國文明城市”、“設計之都”、“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等一系列榮譽,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和良好的文化條件。
但是,與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要求、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國內外先進城市相比,深圳的文化發展還不完全適應,有些方面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精神文明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市民文明素質需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分布不均衡,原特區外文化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品牌文化節慶和高端體育賽事不多,城市文化形象和國際影響力有待提升;文藝人才和院團整體實力不強,文藝精品創作缺乏厚實基礎;專業體育隊伍和競技水平較弱,與城市地位不相匹配;國有文化集團面臨嚴峻挑戰,體制機制改革亟需突破;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不足,學術領軍人物和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缺乏;文化產業核心層比重偏低,產業轉型升級有待加強等。針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必須樹立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夯實基礎,補齊短板,謀劃長遠;必須堅持傳承、揚棄、創新,把創新擺在文化發展的核心位置;必須堅持以國內外先進城市為標桿,努力體現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文化惠民,不斷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六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按照市第六次黨代會的部署要求,以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強市為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文化創新為動力,真抓實幹、攻堅克難,打基礎、補短板、謀長遠,不斷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增強城市文化綜合實力,促進深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勇當“四個全面”排頭兵提供堅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二)工作目標
在未來五年,逐步將深圳打造成為精神氣質鮮明突出、文化創新引領潮流、文藝創作精品迭出、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設施功能完備、文化服務普惠優質、文化傳媒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充滿活力、文化形象開放時尚、文化人才群英薈萃的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努力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強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城市精神得到塑造和弘揚。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確保意識形態安全,深化新時期“深圳精神”新內涵,培育遵法紀、守誠信、講道德的文明市民,爭創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到2020年全市公共文明指數達到90分以上,全市註冊志願者人數達常住人口12%,市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
——理論建設和學術創新特色突出,研究水平躋身全國前列。培養和引進一批學術大家,建成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領先地位的優長學科,推出一批深圳特色的學術精品,到2020年建成2至4家國內知名智庫,為“深圳學派”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品牌活動和文藝精品精彩紛呈,形成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選單”。引進、舉辦一批國際性、國家級品牌文化節慶和體育賽事活動,重點建設3至5家新型文藝院團、1至3家文體院校和3至5支高水準競技體育隊伍,引進、培養一批文化名家和藝術、體育英才。2016至2020年,累計創作生產獲國際、國家級獎項文藝精品超過200件(次)。
——主流媒體轉型發展,傳媒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深圳報業集團、廣電集團、出版發行集團分別形成“一主報融媒體多平台”、“雙核心矩陣式多元化”和“兩核心一平台一重點”的文化傳媒新格局。到2020年,三大集團總資產突破200億元,綜合實力位居國內第一方陣。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面建成“十分鐘文化服務圈”。建成一批代表國際化城市形象的文化地標,使公共文化設施分布更均衡,縮小原特區內外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到2020年全市人均文化設施面積達0.2平方米,人均公共圖書館藏量1.9冊,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達到國內城市領先水平。
——文化創意產業最佳化升級,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橋頭堡。內容產業和創意設計、文化信息服務等新型業態占比超過60%,文化創意產業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產業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持續提高。促進文博會向質量型、內涵式提升,加快深圳文交所轉型發展,推動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落地運營,核心文化產品年出口額超過40億美元。
——國際化城市形象更加鮮明,對外文化輻射力不斷增強。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重點推進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友城、創意城市網路、“一帶一路”主要城市、世界文化名城之間的交流合作,舉辦和參與一批國家級、國際化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構建既有“中國味”又有“世界范”的國際文化交流平台,城市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二、主要任務和工作舉措
根據形勢發展要求,針對我市文化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紮實有效的舉措,全力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一)創新思想理論載體,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城市精神體系
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持續深入推進《深圳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方案》。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方向。創新理論宣傳載體,辦好“深思網”及微信公眾號。完善理論學習平台建設,推進中心組學習、領導幹部上講台制度化,創新“深圳學習講壇”、“百課下基層”、“市民文化大講堂”、“社科普及周”等活動。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建成書香社會和高水平的學習型城市。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環境宣傳提升工程,建設50個市級以上示範點、10個主題公園(廣場)和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基地,重點打造蓮花山改革開放主題公園。修訂《深圳市公益廣告管理辦法(暫行)》,推進公益廣告管理立法,開展“我的價值我的城”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辦好“設計之都(中國深圳)公益廣告大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2.豐富“深圳精神”新內涵,塑造特色鮮明的城市氣質。圍繞新時期“深圳精神”的新內涵,組織開展市民大討論和理論研討,提煉與時俱進的新概括,增強城市凝聚力和影響力。建立城市榮譽體系,舉辦“深圳年度人物”評選,培育和宣傳一批道德模範,樹立一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深圳精神的先進典型。探索建立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補償機制,重點推進南頭古城、大鵬所城二期、大萬世居等保護工程建設,延續城市文化根脈。
3.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培育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制定實施《深圳市民文明素養提升行動綱要(2016-2020)》,著力提升市民思想、道德、法治、科學、文化和健康素養。開展新入戶市民培訓和承諾工作,引導新市民明確自身權利義務和行為規範,融入深圳生活。建立文明行為聯合激勵機制和“文明積分”制度,營造“爭做好人好事”的社會氛圍。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系列創建,推廣實施“里子工程”,探索建立公共設施文明友好度標準,推進文明旅遊、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環境整治工作與社會誠信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深化“關愛之城”、“志願者之城”建設,持續開展深圳關愛行動,舉辦“網際網路+文明”開發者大會,培育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4.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營造健康良好的輿論環境。加強對各類新聞媒體、網路媒體、出版物、文藝作品和常設性社科類論壇等的規範管理。強化媒體導向管理的責任意識,改進《深圳特區報》、深圳衛視政務內容建設,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探索建立“輿論引導力評價體系”,量化評估輿論引導的時、度、效,組織媒體有序開展建設性輿論監督,堅持“真實準確、分析客觀”原則,形成有效的輿論監督機制。完善新聞發布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部門建立例行新聞發布制度。充實市網際網路工作機構,完善區級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體系。提高網際網路依法管理水平,規範網上傳播秩序。加強網信領域社會組織規範建設,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工作,推進網路社會共建共享。全面建成市輿情應對綜合協調中心,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做好輿情應對能力政府績效考核工作。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創新舉辦網路文化周、網路安全周等活動,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
5.建設社科研究和智庫平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實施“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名家計畫”,建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名家庫,發布重大課題,舉行高端學術論壇,編輯《學術名家策論》,培育學術新苗,吸引國內外知名學者開展深圳研究,用“天下之才”彌補學術短板。依託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高校,建設一批優長學科,深化經濟特區、粵港澳合作、城市文化形態等特色學術研究。加強社科研究機構建設,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圍繞“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研究”等重大課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理論和實踐研究,支持建設一批重點研究基地和平台。創辦公開出版的《深圳社會科學》,做強《深圳大學學報(社科版)》、《特區實踐與理論》等學術陣地,提升《深圳學派建設叢書》、《深圳改革創新叢書》質量水平,打造“深圳學術年會”等高端平台,推動在深圳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支持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做好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將智庫納入政府決策參考體系,構建智庫信息數據平台,完善研究成果評價和套用轉化機制。制定《深圳經濟特區社會科學普及條例》。
(二)創新城市形象標識,構建以國際先進城市為標桿的文化品牌體系
1.舉辦系列品牌文化節慶活動,凸顯城市文化魅力。不斷提升文博會、高交會、讀書月、創意12月、深圳國際創客周等重大文化活動的水平,精心打造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深圳國際科技影視周、深圳國際攝影大展、深圳設計周、中國圖片大賽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品牌活動,建立“城市文化選單”,形成“月月有主題,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
2.創作“深圳原創”文藝精品,唱響“深圳好聲音”。緊扣重大紀念活動慶典時間節點,在文學、音樂、影視、舞台劇、美術、出版等領域創作出一批能在國家和國際級平台亮相的精品力作,使深圳成為重要的文藝精品生產基地,爭取有更多的作品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籌拍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深圳四十年》和電視連續劇《面朝大海》,力爭在央視播出。做強影視產業,推動製作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票房超億元的電影,創作一至兩首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主旋律歌曲,推出一件高水平的交響樂作品,推動一部原創舞台劇在國內外市場巡演,製作一檔收視率躋身全國五強的綜藝類電視欄目,生產一至兩部精品電視劇。推動成立“深圳網路作家協會”,扶持網路劇、網路電影、網路音樂、網路動漫等新興文藝類型。探索設定文藝孵化機構,通過實行藝術家工作室制、客座制、簽約制和招聘制等方式,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來深採風創作。
3.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夯實文藝創作基礎。探索新機制新模式新方法,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做優深圳交響樂團,扶持深圳粵劇團,籌辦深圳歌舞劇院、深圳話劇團,推動民間文藝團體發展。提升深圳大劇院、深圳音樂廳的運營管理水平和服務功能,探索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改進文藝院團治理結構,設立藝委會和藝術總監,開展藝術職務序列改革。積極發展演藝經紀機構,培養深圳“大腕”明星。
4.匯集“超級賽事和明星隊伍群”,建設運動活力都市。將中國杯帆船賽、中國網球大獎賽、深圳國際馬拉松賽打造成國際知名賽事,辦好WTA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ATP公開賽、2019男籃世界盃賽,力爭每年都有多個國家級、國際性頂級賽事在深圳舉辦。建設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一流體育競技隊伍,支持深圳馬可波羅籃球隊、八一深圳女子排球隊進入全國職業聯賽上游,制定並實施《深圳市足球振興行動計畫》,培育高水平的中超足球隊,引進網球、桌球等職業俱樂部。用好市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跨越式發展。
5.設立高水平文體院校,培育文體基礎力量。支持深圳大學做大做強藝術類院系。支持深圳藝術學校提升辦學水平,探索組建高等藝術學院,推動創辦藝術類、體育類特色學院,為深圳提供職業型、實用型的藝術設計和體育人才。鼓勵有條件的中高等院校開展藝術、體育特色教育。探索在深圳交響樂團設立樂隊學院,與專業院校聯合培訓樂手。開辦劇本寫作培訓班,舉辦影視劇本創意大賽,孵化優秀劇本。
(三)創新媒體運行機制,構建以媒體融合發展為標誌的現代文化傳播體系
1.深化國有文化集團改革,打造新型主流文化傳媒集團。連續六年、每年各安排1億元政策性專項資金支持深圳報業集團、廣電集團深化改革,推進融合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改革紅利”。報業集團要重點將《深圳特區報》辦成具有較強國內外影響力的大報,推動《深圳商報》、《深圳晚報》、《晶報》轉型融合,做強深圳新聞網,構建“一主報融媒體多平台”發展新格局,實現新媒體用戶大幅增長。廣電集團要努力打造以深圳衛視、CUTV為龍頭的傳播體系,強化地面頻道頻率差異化發展,實施“兩微一端”布局、“電視傳播力提升”工程和“百萬超清”計畫,做精視聽內容和文化服務,形成“雙核心矩陣式多元化”發展模式,實現深圳衛視排名進入全國前八,深圳本地廣播電視市場份額分別達到60%和45%以上,CUTV媒體融合業務用戶突破千萬,全市電視用戶總數達到400萬戶,超高畫質電視用戶超過100萬戶。出版發行集團要實施以出版和發行主業為核心、以書城文化綜合體為平台、以數位化轉型為重點的“兩核心一平台一重點”發展戰略,海天出版社進入全國城市出版社排名前五,3座書城經營規模進入全國前十,成功輸出以中心書城為代表的“文化萬象城”模式。三大集團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搞活內部運行機制,堅決關停並轉長期虧損企業,實施“瘦身計畫”,根治“體型臃腫、開支龐大”弊端。支持三大集團加大資本運作力度,加快培育深圳新聞網、文博會公司、CUTV、書城投控、弘文公司等新的上市主體,發起或參與3至5支文化類產業投資基金。探索啟動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機制和職業經理人制度。在文化創意、園區運營、文化綜合體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以多元發展反哺新聞宣傳主業。
2.建設媒體融合重點項目,拓展新興傳播平台。報業集團、廣電集團要加快建設媒體融合新聞中心和媒體融合重點實驗室,構建新型高效、技術先進的融媒體新聞采編平台,建設一批精品專欄和節目,重點打造“讀特”、“讀創”、“壹深圳”等在全國具有顯著影響力的新聞客戶端,建設CUTV深圳台等具有聚合功能的網路內容服務平台和深圳Zaker、深圳網易等移動新媒體集群。出版發行集團要加快構建數字出版生產流程,建設融媒體閱讀創新實驗室,將全民閱讀APP、掌上書城APP打造成為“網際網路+讀書”的重點平台。建設技術標準統一的內容、用戶、雲著作權資料庫,建立信息內容數據交換機制。積極融入“智慧深圳”布局,推進“網際網路+家”項目建設,加快有線廣電網路數位化、雙向化、寬頻化改造升級。
3.實現政務新媒體全覆蓋,培育建設“網路深軍”。推動政務公開移動化升級,實現政務新媒體對重點民生部門100%覆蓋,形成包括網站、論壇、微博微信、APP等在內的“多媒一體化”政務傳播格局。鼓勵打造本土化、實用型公眾賬號,推動掌上政務辦理等公共服務業務。實施“五個100工程”,建設深評小組、網路名人、新媒體人、網路評論員和網路志願者隊伍。
4.拓展“大外宣”工作格局,塑造國際化城市形象。打造外宣新媒體,建設運營城市英文入口網站和深圳外宣網,構建“城市外宣網際網路平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提升對外文化交流層次,積極參與國家“絲路書香”工程和“影視橋”工程,承接文化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共建和項目合作,配合做好文化部“歡樂春節”等重要節慶海外活動。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教育、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合作,建立與友城、創意城市網路、“一帶一路”主要城市以及其他世界文化名城之間的常態交流機制。推進在友城圖書館開展“閱讀深圳工程”,積極參與世界城市文化論壇和“世界博物館日”相關活動。策劃在海外舉辦“深圳文化周”,在國際重要城市、國際航班、世界著名地標性建築等平台推廣深圳形象。
(四)創新文化服務方式,構建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1.建設一批標誌性重大文化設施,構建城市文化新地標。建成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深圳文學藝術中心,推進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文化館新館、深圳圖書館調劑書庫的建設,加快深圳歌劇院的研究論證和選址工作。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博物館、深圳自然博物館、世界博物館大廈的規劃建設和深圳博物館老館維修改造,構建以公立博物館為主體、民間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博物館群。發揮市、區兩級的積極性,按照有“都市風情、文化內涵、產業特色、市場需求”的要求,對華僑城創意文化園、歡樂海岸文化休閒區、蛇口海上世界、大芬油畫村、觀瀾版畫基地、筍崗工藝美術集聚區、南山荷蘭花卉小鎮、甘坑客家文化小鎮、大鵬所城、鶴湖新居、大萬世居、中英街等進行提升完善,規劃建設華誼兄弟文化城、上合孝德園等新的特色文化項目,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區和文化小鎮,形成相互呼應的城市文化群落。有效整合和連線各類文化空間,逐步形成2至3處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文化核心區。
2.推動原特區外文化設施建設,實現全市文化設施均衡化。建成坪山新區文化綜合體、龍崗中心區“三館”、寶安中心區青少年宮和石岩書城文化綜合體,加快啟動建設光明新區文化藝術中心、布吉文體中心、觀瀾文體公園和龍華文體中心等一批區級標誌性文化設施。加快深圳書城龍崗城、寶安中心城、光明城、龍華城、大鵬城和深圳數字書城(坪山)總部基地等規劃建設,支持建設創意特色書吧和社區閱讀創新創業平台,基本形成“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格局。
3.建設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形成“十分鐘文化服務圈”。各區(新區)採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推進每個街道基本建成1個街道綜合文體中心,推進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社區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完善文化館聯盟機制,深化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基本建成以區級文化館、圖書館為總館,街道文化館(站)、圖書館(室)為分館的總分館體制,實現各級文化服務資源的共建共享。通過項目公示、錯峰服務、延長免費開放時間等方式,提升基層文化設施利用率。建設流動文化服務網,重點在原特區外和來深建設者集聚的廠區、生活區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實施基層綜合文化中心社會化運營試點,通過委託或招投標等方式吸引有實力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管理。制定面向社會力量採購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性目錄與實施細則,完善政府面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機制,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多元供給。將文化志願服務融入社區治理,到2020年文化志願者人數達2萬人。
4.推動公共服務數位化建設,實現文化“一站式”服務。推行“網際網路+公共文化”,實現公共文化場所WIFI全覆蓋,實施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書城工程,推進公共文化機構開展數位化研發套用,鼓勵通過社交軟體、移動APP等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模式,實現服務方式與內容的數位化、移動化和便捷化。推進全市公共文化大數據平台建設,構建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和網路服務平台,實現全市公共文化“一站式”、“訂單式”、“互動式”服務。發行30至50萬張“文化深圳”銀聯信用卡,為市民提供文化消費優惠。
(五)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構建以質量型內涵式發展為特徵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1.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豐富產業文化內涵,加大對優秀原創作品採購、扶持和獎勵力度,引導提升網路文化產品的格調品位,提高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和價值導向功能,打造文化產業的“深圳質量”。進一步發揮“文化+”的功能,強化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兩大支撐”,繼續認定和支持獎勵“文化+科技”、“文化+網際網路”、“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遊”等新型業態示範企業和優秀項目,使深圳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意文化產業集聚高地。充分利用數位化資源、智慧型化處理、網路化傳播等技術,支持數字創意內容精品生產,加快發展數字創意產業。打造全球人機互動內容開發和創意套用的頂級賽事,鼓勵數字創意開發和套用。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支持製造業、金融業、建築房地產業、軟體業等龍頭企業跨界融合發展文化創意項目,鼓勵傳統製造型文化企業提高創意設計和研發環節比重及水平,引導產業創新升級。培育壯大時尚產業,構建時尚品牌群,開展時尚主題活動,擴大引導文化消費。
2.培育文化領軍企業,做強做大市場主體。建立掛點聯繫服務工作機制,重點支持30家掌握核心技術、擁有原創品牌、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爭取有1至2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有2至3家企業入圍全國“文化企業30強”。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以產業投資基金、眾籌、P2P等多種形式投資文化創意產業,支持小微創意企業加快成長。培育發展文化類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組織。
3.實施“大項目驅動”行動,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按照“一區一項目”的原則,市、區聯動推進價值工廠、國際藝展、大芬油畫產業基地、華強文化創意園、深圳電影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重大項目規劃建設,著力發展文化產業總部經濟。統一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文博會分會場標識,提高園區軟硬體建設標準,鼓勵園區圍繞“一帶一路”、創業創新等國家戰略培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新建2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新增2至3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或基地。
4.創新文博會辦展辦會機制,打造國際知名展會品牌。突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突出質量型、內涵式發展,突出社會效益,每年重點辦好1至2個特色主題展館,更好地承擔加快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責任。著力提升文博會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水平,健全更具競爭力、影響力和充滿活力的市場運作模式,完善文博會質量管理服務體系,探索設立文博會海外分會場。完善“1+N”模式,利用好文博會資源舉辦系列文化創意專業展會。實行文博會分會場考核末位淘汰制,提升分會場的文化內涵和產業發展質量。支持文博會公司與國內外品牌會展機構開展合作。推動規劃建設文博會產業園區。
5.完善國家級產業服務平台,集聚盤活文化市場要素資源。推動深圳文交所搭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內容著作權以及文化企業無形資產的登記和交易平台,積極開展市場化業務,拓寬文化投融資服務領域。完善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服務機制,建設文化科技產業“矽谷”。建成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一帶一路”專業服務平台,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建成廣東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深圳園區,形成國內領先的數字出版產業鏈。積極爭取設立深圳國際著作權交易中心,構建著作權登記、保護和交易平台,制定鼓勵著作權輸出的扶持措施。推動在前海設立首家文化銀行,建設國家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推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新增投資支持3家以上深圳文化創意企業。積極辦好中國設計大展、深圳創意設計新銳獎、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港設計雙年展等國際性、國家級創意設計展會活動,提升深圳“設計之都”的國際影響力。
三、組織和政策保障
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強市,是一項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必須以全新的視野,進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高效機制,形成共建合力,確保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保障。充分發揮市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作用,建立健全宣傳文化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支持參與的文化管理協作機制,協調發展改革、規劃國土、經貿信息、科技創新、財稅金融、市場和質量監管、人力資源保障、國資等部門更大力度地支持文化創新發展,形成強大共建合力。制定目標責任書,明確各項任務措施的責任單位、時間進度和工作要求。成立督導組,建立督查工作制度,狠抓工作落實,追求工作實效。
(二)加強土地空間保障。在滿足城市規劃和文化發展規劃的前提下,市年度土地使用計畫優先安排公共文化重大項目和龍頭文化企業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對於符合城市更新政策的文化創意升級改造項目優先納入城市更新單元計畫,對於將總部設於深圳、具有一定規模和經濟效益的文化創意大型企業,以及將區域總部、研發中心設於深圳的國際大型文化企業,在土地供給上予以優先支持。
(三)加強財政金融保障。根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需要,加大市、區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市宣傳文化基金和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的鼓勵、引導和槓桿作用,重點支持優秀公益性文化項目和產業項目。加強項目績效評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及時落實國家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引導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資金進入文化產業,引導擔保機構為文化企業提供擔保服務,支持商業銀行創新文化產業信貸服務,支持開展文化產業保險服務,支持開發著作權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
(四)加強文化人才保障。研究制定《深圳市文化人才引進辦法》,重點引進文化藝術專才。實施“深圳市文化菁英集聚工程”,力爭在黨政、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文化藝術、文化經營管理、文化專門技術等領域遴選培養300名左右菁英人才。充分利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優勢和對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區位優勢,構建國內一流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基地。鼓勵以購買服務或第三方用人等方式,緩解基層文化服務人力資源不足問題。實行“雙向掛點”工作,市級和基層單位互派年輕幹部到重要崗位經受鍛鍊增長才幹。建立柔性人才引進使用機制,以項目聘任、客座邀請、定期服務、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引進和使用文化人才及其團隊。利用前海人才特區的相關優惠政策,擴大深港文化人才交流合作,引進港澳和國外高端文化人才。
【備註】本方案中的“文化”是“中文化”範疇,包括核心層、中間層、外圍層三個層次,涉及宣傳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文化核心層主要涉及價值觀和思想道德體系,包括城市精神、意識形態、道德水準、輿論導向、學術思想等,凝聚了城市的文化核心和靈魂。文化中間層主要涉及文化生產、服務與傳播,包括品牌文體活動、文藝精品、文化傳媒、文化產業、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等,體現了城市的文化服務力和影響力。文化外圍層主要涉及硬體設施,包括文化基礎設施、公共文化空間等,構成了城市文化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