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學校層次
江蘇省首批五星級高中 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 中國百強中學
校風教風學風
校風:文明,團結,奮發,求實(School Spirit: Courtesy, Unity, striving, Progressiveness)
教風:博學,嚴謹,熱忱,創新(Teaching Style: versatility, Precision, Sincerity, Innovation)
學風:勤學,多思,立志,成才(Learning Style: Diligence, Thoughtfulness, Perseverance, Success)
歷史沿革
![](/img/4/55e/nBnauM3X4IzNwgzNwgTNwQjNxMTMwEDNyMDMwADMwAjM2EzL4U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53年
淮陰中學經中央教育部批准,成為江蘇省首先辦好的14所重點中學之一。按省重點中學標準發展規模,在擴大北院的同時,開闢了南院,建成南北兩院;又在環城路外建設西操場。學校總面積擴至102畝。南北院建教學樓5幢、實驗樓1幢、能容納千餘人就餐的餐廳1幢,同時改建了北院一批樓房。如此建設規模30年未變。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學校布局不斷調整,把南院建成教學區,並重視南北兩院的育人環境的建設。經不斷改造,使位於古運河畔、清晏園旁的淮中校園,景點錯落有致,景色秀美怡人,文化氛圍濃郁。近10年來,學校進行教育設施的現代化建設,投資5400多萬元新建17幢教育教學用房又投資1400多萬元添置了高標準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形成了以多媒體教學系統、校園閉路電視系統、計算機校園網、江蘇名校網為核心的現代化教育設施格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老校區已不能適應淮中高規格的現代化發展。中共淮安市委和市政府決定建設淮中新校區——新校區位於淮安市清浦區富春花園 以東、天津路以西,北至解放東路,南臨延安東路,占地面積為260畝,總投資達1.6億元。現代化、高質量、花園式的新校區於2002年8月建成,9月份實現高中部搬遷,為百年華誕獻上了一份厚禮。
1990年
淮陰中學通過專家組的評估驗收,先後成為江蘇省合格重點中學、江蘇省模範學校;2000年學校順利通過江蘇省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的評估驗收;2002年,學校隆重慶祝建校一百周年;2003年學校第四屆教職工代表大會通過學校五年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的一流名校,培養更多的具有個性特長、和諧發展的“四有”新人的奮鬥目標;2008年淮陰中學與澳大利亞Canning College共建友好學校。
表格一覽
校名 | 時間 |
江北大學堂 | (1902-1903) |
江北高等學堂 | (1903-1905) |
江北師範學堂 | (1905-1911) |
淮陰師範學校 | (1911-1913) |
江蘇省立第六師範學校 | (1914-1928) |
江蘇大學區立淮陰中學 第四中山大學省立淮陰中學 中央大學區立淮陰中學 | (1928-1929) |
江蘇省立淮陰中學 | (1929-1932) |
江蘇省立淮陰師範學校 | (1932-1937) |
江蘇省立龍爪樹臨時師範學校 | (1938-1939) |
江蘇省立第二臨時師範學校 | (1939-1943) |
解散 | (1943-1947) |
江蘇省立淮陰師範學校 | (1947-1948) |
兩淮市第一聯合中學 | (1948-1949) |
淮陰區立淮陰中學 | (1949-1950) |
蘇北淮陰中學 | (1950-1953) |
江蘇省淮陰中學 | (1953-1969) |
清江市淮陰中學 | (1969-1978) |
江蘇省淮陰中學 | (1978----) |
辦學條件
辦學設施
![美麗校園](/img/7/1b7/nBnauM3X2AzMxQjMxYTN5QjNzQTM4gDNxEzMzQTNwAzMxAzL2U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校園面積:173333平方米,合260畝生均面積:51.76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78346.5平方米生均面積:23.39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80158.6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23.94平方米,學生宿舍建築面積:11084平方米住宿舍生均面積:14.6平方米
籃球場:8片
跑道:400米
教學教輔用房面積(合24675.13平方米)
體育衛生用房(合3328平方米)
生活用房(合24089.5平方米)
師資力量
1990年,淮中實行“導師制”,重在培養一批骨幹教師;1995年實施名師工程,重在培養一
江蘇省淮陰中學有特級教師10人,受國家級表彰9人,受省級表彰14人,市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有專職教師212人,具中、高級職稱教師129人,骨幹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30多人。2000年,學校被授予江蘇省優秀教師群體稱號。
教學成果
![](/img/1/eeb/nBnauM3XxYTMwkzNwgTNwQjNxMTMwEDNyMDMwADMwAjM2EzL4U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93年以來,淮中進一步實施“科研興校”戰略,在實際工作中以科研為先導進行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改革,做到融管理與科研為一體、教研與科研為一體,並結合學校實際設立研究課題。2000年,有2個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6個市級課題、34個校級課題先後結題。學校“八五”省級課題《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九五”省級課題《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最最佳化研究》,都以豐碩的成果完滿結題,《上海教育》、《中國教育報》、《成才導報》等報刊雜誌都曾刊登階段性研究成果和淮中教育科研情況,在省內外產生一定影響。這10年間,淮中兩次在江蘇省重點中學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早在1994年就被授予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稱號。
![成功之路](/img/0/545/nBnauM3X4EzN0QzN1YTN5QjNzQTM4gDNxEzMzQTNwAzMxAzL2U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學校確立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校長風采,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為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有計畫地進行課程改革,按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完善課程結構,開足必修課程,開設選修課程,豐富活動課程,開發校本課程。為了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改革了課堂教學模式,實行了“分層次教學”模式,實施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計畫。學生業餘生活豐富多彩,“科技文化節”、“校園歌手大賽”、“話劇節”、籃球賽等自主活動層出不窮。瘋狂英語 的創始人李陽 先生在此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李陽英語班。
十多年來,各教研組在現代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了課堂教學改革,大面積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有1000多人次的學生在省和全國的學科競賽中獲獎。近幾年高考本科錄取率穩定在90%左右,重點大學錄取率穩定在65%左右,學校湧現一批特優生,包括三名江蘇省文科狀元。2002年——2007年間總計有66 名學生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高考單科成績進入全省前10名。2008年淮陰中學高考再傳捷報,3人進入全省文科前十名,24人被清華、北大錄取,150餘人被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一流名校錄取;1193名參加高考的學生中,統招二本以上上線(語數外、選修科目雙達線)1089人,本科達線率、重點大學錄取率均創歷史新高
學生成績
![](/img/b/0a5/nBnauM3X0UTO3kzNwgTNwQjNxMTMwEDNyMDMwADMwAjM2EzL4U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2012年高考,一本達線902人,二本以上達線1208人,400和390以上人數江蘇省排名第二,清華北大21人。
2013年高考,一本達線992人,二本以上達線1323人,400和390以上人數江蘇省排名第一,錄取清華北大17人。
2014年高考,一本達線1002人,二本以上達線1368人,錄取清華北大15人。南大錄取46人,居江蘇所有中學第一。
教師成績
![校長(張元貴)](/img/c/29b/nBnauM3XxgTOyczNxgjN5QjNzQTM4gDNxEzMzQTNwAzMxAzL4Y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000年,有2個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6個市級課題、34個校級課題先後結題。學校“八五”省級課題《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研究》、“九五”省級課題《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最最佳化研究》,都以豐碩的成果完滿結題,《上海教育》、《中國教育報》、《成才導報》等報刊雜誌都曾刊登階段性研究成果和淮中教育科研情況,在江蘇省內外產生一定影響。淮陰中學兩次在江蘇省重點中學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早在1994年就被授予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稱號。
我校獲江蘇省第十二屆中學生田徑運動會(蘇北片)體育道德風尚獎。
魏清老師獲2007年全國模範教師。
王新鳳老師獲2007年省先進教育工作者。
萬伯宏老師獲2007年市模範教師。
蔣鼎宏老師獲2007年市優秀教師。
羅會元、林莉、謝沛濤、劉學飛、顏海紅、蔣鼎宏老師分別獲2007—2008年度江蘇省高考優秀指導教師。
沈慧老師獲淮安市首屆語文、數學、英語、幼教學科優秀青年教師。
周長海、莊泓、李家龍老師分別獲2006-2007學年度高中教育教學工作優秀班主任。
張東風老師的《一份沒有發出的試卷》刊登在國家級期刊希望月報》2007年7月,總第138期;《高中物理必修1易錯題分析——質點的運動》刊登在(CN32-0078)《時代學習報》2007年11月26日總第286期。《對“力的分解”一節的教學思考、探究和實踐》、《電壓源、電流源等效變換電路再研究》同時獲江蘇省物理學會舉辦的中學物理教學、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論文優秀論文一等獎;《“力的分解”教學思考、探究和實踐》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二等獎。在淮安市第三屆中學物理教師素質大賽評比中獲二等獎。
胡永老師的《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理解與運用》發表在(ISSN1673-1301CN41-1368/G4)《試題與研究》2007年9月。
張鋒樹鋒老師的《怎樣使考後談話更有成效》出版在《德育報》(郵發代號:21-85)2007年11月5日。
周軍老師在2007年江蘇省高中歷史新課程優秀課評比中獲一等獎。《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獲2006年江蘇省高中歷史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案例三等獎。《對歷史新課程背景下導學式學案的設計思考》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歷史論文一等獎。
謝沛濤老師的《2008考生面對的是“新教材,新課程,新高考”,在此背景下如何備考指導課》獲江蘇省高考優秀指導教師執教課一等獎。
王愛娟老師的《發展生產滿足消費》在江蘇省德育課件徵集和評比活動中獲中學組多媒體課件類一等獎。
林莉老師的《2008江蘇高考增設新題型“任務型閱讀”專題課》獲江蘇省高考優秀指導教師執教課一等獎。《運用多元理論整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獲2006年江蘇省中國小英語優秀論文二等獎,同時獲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用好Task,培養綜合語言技能》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劉學飛老師的《屈原列傳》獲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執教課一等獎。
顏海紅老師的《屈原列傳》獲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執教課二等獎。
范春玲老師的《細胞的增殖》(高中生物)獲2006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各學科新課程教學創新設計二等獎。
李理老師的論文《“大膽放手探究有度”——對<力的合成>的教學反思》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江蘇省二等獎。
顧士明老師的論文《實現高三物理習題講評高效的思考》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江蘇省三等獎。
姜玉斌老師的論文《中學物理教學中教學設疑的有效策略》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江蘇省三等獎。
莊泓老師的《自由的天地如何自主——談自習課的有效利用》獲2007年江蘇省中國小“師陶杯”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2007年江蘇高考政治試卷調查與分析》獲2007年江蘇省優秀教育論文三等獎;《“我的地盤我作主?”溝通從現在改變》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一等獎。
楊俊玲老師在淮安市2007年高中化學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金屬與水反應”實驗探究課的創新案例》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化學論文三等獎。
高文靜老師在2008年淮安市中學物理中、青年教師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
夏軍老師的論文《新課程標準下改革物理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的有效策略》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一等獎;《“電阻定律”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一等獎。
王娟老師在淮安市第三屆中學物理教師素質大賽評比中獲二等獎。《淺議物理後進生的轉化》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物理論文二等獎。《解讀新課改下的“好課”》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一等獎;《“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二等獎。
王剛老師的論文《<感測器及其工作原理>教學中新課程理念的實施策略》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一等獎;《<感測器及其工作原理>的創新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一等獎。
李晶老師的論文《淺談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二等獎。
張成寶老師的論文《淺談如何做好高三物理第一輪複習》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二等獎。
張靜老師的論文《正弦交流電有效值的巧妙證明》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二等獎。
陳利軍老師的論文《寓美於物理學之中》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二等獎。
張勤老師的《“變壓器”的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一等獎。
於廣波老師的《“電場強度”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一等獎。《新課改模式下的高三物理複習的一些思考》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物理論文二等獎。
鄭元元老師在2007年淮安市中學物理創新大賽評比中獲高中組一等獎。《“感測器及其工作原理”的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二等獎。
李小芬老師的《讓英語語法課生動起來——一堂定語從句的教學案例》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裴啟翠老師的《任務型課堂教學設計教材》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左紅華老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案例——記號匯教學》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反思》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錢正明老師的《提高學生完型填空解題能力策略研究》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賞識教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套用》獲2006年淮安市教育科研論文一等獎;在淮安市第二屆高中英語教師聽力競賽中獲一等獎。
吳菊紅老師的《淺談如何讓高一新生儘快適應高中英語教學》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關於提高高中生英語課堂效益的幾點思考》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魏平老師的《牛津高中英語Task教學之我見》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二等獎。
馬玉瑩老師在淮安市第二屆高中英語教師聽力競賽中獲一等獎。
袁瑩老師在淮安市第三屆高中英語教師聽力競賽中獲一等獎。
沈培老師在淮安市第三屆高中英語教師聽力競賽中獲二等獎。
陳國華老師的《最佳化課堂教學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周其霞老師的《新課程中“學案導學教學法”的實踐與思考》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歷史論文一等獎。
周志老師的《加強教師反思,推進歷史新課程》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歷史論文二等獎。
姜艷老師的《淺談新課程模組設計下歷史課學生學法的指導》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歷史論文三等獎。
戴雪麗老師的《淺談地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一等獎。
陳凱老師的《淺談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二等獎。
李治球老師的《高中地理課堂實踐活動初探》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二等獎。
李靖老師的《淺談新課程教學中創設有效地理課堂活動的重要性》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二等獎。
趙瑋老師的《議新課改之高中地理課堂活動》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三等獎。
張雲老師的《巧用“等效法”解決物理問題》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物理論文一等獎;同時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一等獎。
張明兵老師的《新課程背景下化學課堂教學要求》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化學論文二等獎。
季傑老師的《化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學習提供情景支架的實踐》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化學論文三等獎。
周懷春老師的《生物教學中的一次“革命”》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生物論文三等獎。
于斌老師的《實踐思考感悟——江蘇省淮陰中學體育課選項教學三年來的調查與分析》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體育論文一等獎。
周曉建老師的《思考與轉變》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體育論文二等獎。《竹竿舞》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設計體育設計二等獎。
羅大偉老師的《如何上好高中美術課》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美術論文三等獎。《吳冠中的繪畫藝術》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設計美術設計三等獎。
鄧瑩老師的《淺談多種媒體資源對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素質的幫助》獲2007年江蘇省優秀教育論文一等獎;同時獲淮安市2007年度現代教育技術論文一等獎。
胡有紅老師的《高三生物複習的對策與思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盧連偉老師的《兩分鐘學會對染色問題的徹底處理》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王軍成老師的《獨立與合作——新課程理念下關於中學數學教學的思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朱姝老師的《由“不講比講更好”引發的對“非智力因素”的點滴思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分期付款》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學設計二等獎。
顏金花老師的《新課改下青年教師成長問題及對策之我見》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周懷春老師的《生物教學中的一次“革命”》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袁陽梅老師的《關於唐詩宋詞的思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三等獎。
孫立祥老師的《生態工程實例》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
蔣永茂老師的《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
丁菲菲老師的《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獲2006年淮安市歷史學科高中新課程教學創新設計二等獎;《“踏馬歸去馬蹄香”淺談中學歷史新模式》獲2006年淮安市中學歷史學科論文二等獎。
王紅光、石踐、吳英賢、塗春鳳、張玉群、趙靜、袁陽梅、乙江容、陳小靜、邢瑛、黃海霞等老師獲“鎮中杯”江蘇省第七屆高中生作文大賽指導獎。
陳桂年老師在淮安市首屆中學生暨第23屆星級高中田徑運動會中被評為優秀教練員。
歷任校長
姓 名 | 職 務 | 校 名 | 到任時間 |
許秉彝 | 監 督 | 江北大學堂 | 1902年3月 |
沈福昌 | 監 督 | 江北高等學堂 | 1903年7月 |
劉永慶 | 總辦(監督) | 江北師範學堂 | 1906年3月 |
夏 斌 | 監 督 | 江北師範學堂 | 1908年12月 |
蔣 令 | 監 督 | 江北師範學堂 | 1910年2月 |
王登雲 | 校 長 | 淮陰師範學校 | 1912年7月 |
徐慕杜 | 校 長 | 江蘇省立第六師範學校 | 1913年1月 |
李宏增 | 校 長 | 第四中山大學區立淮陰中學 | 1927年8月 |
江蘇大學區立淮陰中學 | |||
中央大學區立淮陰中學 | |||
王德林 | 校 長 | 江蘇省立淮陰中學 | 1929年9月 |
汪仲英 | 校 長 | 江蘇省立淮陰中學 | 1930年 |
徐書簡 | 校 長 | 江蘇省立淮陰中學 | 1930年 |
顧敦福 | 校 長 | 江蘇省立淮陰師範學校 | 1932年4月 |
顧克彬 | 校 長 | 江蘇省立淮陰師範學校 | 1933年8月 |
孫潔黃 | 校 長 | 江蘇省立淮陰師範學校 | 1934年 |
范紹曾 | 校 長 | 江蘇省立龍爪樹臨時師範學校 | 1938年11月 |
江蘇省立第二臨時師範學校 | |||
江蘇省立淮陰師範學校 | 1947年1月 | ||
吉長瑞 | 校 長 | 江蘇省立淮陰師範學校 | 1947年10月 |
陳天馬 | 校 長 | 兩淮市第一聯合中學 | 1948年12月 |
江蘇省淮陰中學 | |||
成可容 | 代 校 長 | 江蘇省淮陰中學 | 1956年9月 |
趙千里 | 革命委員會主任 | 江蘇省淮陰中學 | 1967年5月 |
趙玉星 | 革命委員會主任 | 清江市淮陰中學 | 1969年4月 |
成可容 | 革命委員會主任 | 清江市淮陰中學 | 1971年11月 |
葛 澄 | 校 長 | 江蘇省淮陰中學 | 1979年2月 |
王學儒 | 校 長 | 江蘇省淮陰中學 | 1983年6月 |
韓建民 | 校 長 | 江蘇省淮陰中學 | 1984年12月 |
張元貴 | 校 長 | 江蘇省淮陰中學 | 1998年7月 |
學校榮譽
1990年,江蘇省淮陰中學通過專家組的評估驗收,先後成為江蘇省合格重點中學、江蘇省模範學校;2000年學校順利通過江蘇省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的評估驗收。2002年,學校隆重慶祝建校一百周年。
淮陰中學榮譽冊
序號 | 時 間 | 榮譽名稱 | 頒發單位 |
1 | 2004 | 消防工作先進單位 | 淮安市公安消防支隊 |
2 | 2004年3月 | 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 | 江蘇省教育廳 |
3 | 2004年10月 | 淮安市第20屆重點中學運動會(乙級隊) | 淮安市教育局 |
4 | 2004年10月 | 淮安市第21屆重點中學運動會 | 淮安市教育局 |
5 | 2005年2月 | 2004年度城鎮特困家庭幫扶工作先進單位 | 淮安市人民政府 |
6 | 2005年3月 | 2004年度綠化工作先進單位 | 淮安市人民政府 |
7 | 2005年4月 | 南京農業大學優質生源基地 | 南京農業大學 |
8 | 江蘇科技大學生源基地 | 江蘇科技大學 | |
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優質生源基地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
10 | 2005年8月 | 無煙單位 | 淮安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
11 | 2005年8月 | 2004-2005學年度淮安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突出貢獻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12 | 2005年10月 |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
13 | 2005年10月 | 淮安市第21屆重點中學田徑運動會(甲組)男子組總分第六名 | 淮安市教育局 |
14 | 2005年10月 | 淮安市第21屆重點中學田徑運動會體育道德風尚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15 | 2005年11月 | 南京大學優質生源基地 | 南京大學 |
16 | 2005年12月 | 江蘇省教育科技系統模範職工之家 | 江蘇省教育科技工會 |
17 | 2005年12月 | 愛國衛生先進 | 江蘇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
18 | 2005年月12月 | 鼎力相助育師資源 情系老區顯風範 | 團中央扶貧工作隊 山西靈丘縣人民政府 |
19 | 2006年2月 | 2005年度創建江蘇省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 |
20 | 2006年2月 | 2005年度創建平安清浦先進集體 | 中共淮安市清浦區委、淮安市清浦區人民政府 |
21 | 2006年 | 消防工作先進單位 | 淮安市公安消防支隊 |
22 | 2006年6月 | 依法治校示範校 | 江蘇省教育廳 |
23 | 2006年8月 | 2005-2006學年度淮安市高中教育教學工作進步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24 | 2006年8月 | 2005-2006學年度淮安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突出貢獻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25 | 2006年9月 | 2001-2005年全市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 |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 |
26 | 2006年10月 | 2003-2006年平安淮安創建先進集體 |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 |
27 | 2007年3月 | 創建"四城"先進單位 | 中共清浦區委、清浦區人民政府 |
28 | 2006年11月 | 淮安市首屆星級高中田徑運動會(男子甲組)第六名 | 淮安市教育局 |
29 | 2007年8月 | 江蘇省第十二屆學生四徑運動會(蘇北片)體育道德風尚獎 | 江蘇省學生體育協會 |
30 | 2007年9月 | 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 | 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 |
31 | 2007年12月 | 淮安市首屆中學生暨第23屆星級高中四徑運動會體育道德風尚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32 | 2007年12月 | 淮安市第24屆星級高中四徑運動會男子團體總分第五名 | 淮安市教育局 |
33 | 2007年8月 | 2006-2007學年度淮安市高中教育教學工作進步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34 | 2007年8月 | 2006-2007學年度淮安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突出貢獻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35 | 2007年12月 | 優秀家長學校 | 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婦女聯合會淮安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
36 | 2007年4月 | 06-07年度江蘇省開展"冬季三項"百日鍛鍊活動先進學校 | 江蘇省體育局江蘇教育廳 |
37 | 2007年2月 | 2006年度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單位 |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 |
38 | 2008年元月 | 淮安市迎奧運"羽協杯"羽毛球比賽男子團體第二名 | 淮安市羽毛球協會 |
39 | 2007年10月 | 淮安市第二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 | 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科技局、淮安市科學技術協會 |
40 | 08年元月 | 07年度教育目標考評特別貢獻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41 | 07年元月 | "教師職業發展規劃"06年度教育工作創新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42 | 2007年4月 | 06年度主城區學校行風軟環境建設十佳單位 | 淮安市教育局 |
43 | 2007年2月 | 06年度淮安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 高校畢業生工作領導小組 |
44 | 07年元月 | 06年度教育目標考評先進集體 | 淮安市教育局 |
45 | 08年元月 | 雙擁工作先進集體 | 淮安市委、市政府、淮安軍分區 |
46 | 2007年5月 | 2007年機器人競賽獲獎團體江蘇省淮陰中學 |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知識產權局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基金會 |
47 | 2007年5月 | 第十八屆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團體江蘇省淮陰中學 |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與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知識產權局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基金會 |
48 | 2007年度消防工作先進單位 | 淮安市公安消防支隊 | |
49 | 2010年4月 | 2009年高中學生身體綜合素質指導與訓練先進學校 | 淮安市教育局 |
50 | 2008年1月 | 2007年度教育工作目標考評特別貢獻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51 | 2008年12月 | 江蘇省"十五"期間中國小優美校園 | 江蘇省教育基本建設學會 |
52 | 2008年8月26日 | 淮安市第26屆中學生田徑運動會體育道德風尚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53 | 2009年2月 | 2008年度平安建設先進單位 | 中共青浦區委、青浦區人民政府 |
54 | 2010年1月 | 2009年度全市教育工作目標考評特別貢獻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55 | 2010年1月 | 2009年度消防工作先進單位 | 淮安市公安消防支隊 |
56 | 2009年6月 | 先進基層黨組織 | 淮安市委教育工委 |
57 | 2009年1月 | 全國文明單位 |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
58 | 2008年5月 | 淮安市主城區學校行風與軟環境建設中學組十佳單位 | 淮安市教育局 |
59 | 2008年5月 | 爭創綠色學校示範單位 | 市創建環保城市辦公室 |
60 | 2008年5月 | 江蘇省優秀家長學校 | 江蘇省婦聯江蘇省教育廳 |
61 | 2008年10月 | 第九屆江蘇省機器人大賽優勝團體獎一等獎 | 江蘇省教育廳 |
62 | 2008年10月 | 第18屆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省級優秀組織獎 | 江蘇省教育廳 |
63 | 2008年 | 2006-2007年度江蘇省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 江蘇省教育廳 |
64 | 2008年8月 | 2007-2008年度淮安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突出貢獻獎 | 淮安市教育局 |
65 | 2009年 | 中國藥科大學優秀生源基地 | |
66 | 2009年2月 | 2008年度公共服務行業行風建設先進單位 |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 |
67 | 教育部-中國移動校長培訓項目實踐基地 | ||
68 | 江蘇省中國小校長培訓基地 | 省教育行政幹部培訓中學 | |
69 | 九八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 清浦區人民政府 | |
70 | 2009年4月 | 淮安市主城區學校行風與軟環境建設十佳單位 | 淮安市教育局 |
71 | 2009年6月 | 先進基層黨組織 | 中共淮安市教育工委 |
72 | 2009年5月 | 2009年度中國百強中學 | |
73 | 2009年 | 全國文明單位 | |
74 | 2010年 | 京大學自主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學校 | |
75 | 2010年4月 | 2009年度江蘇省平安校園 |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綜治辦、江蘇省公安廳 |
76 | 2010年5月 | 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 | 省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 |
77 | 2010年7月 | 尚德電力杯第四屆中國青少年創意大賽暨智慧財產權宣傳教育活動總決賽團體銀獎 | 中國教育學會 |
78 | 2010年7月 | 尚德電力杯第四屆中國青少年創意大賽暨智慧財產權宣傳教育活動2010年度中國創新型學校 | 中國教育學會 |
79 | 2011年5月 | 2011年度中國百強中學 | |
80 | 2011年9月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授予科普教育基地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81 | 南京審計學院生源基地 | 南京審計學院 | |
82 | 南京郵電大學生源基地 | 南京郵電大學 | |
83 | 南京師範大學優質生源基地 | 南京師範大學 | |
84 | 江蘇大學教育改革實驗基地 | 江蘇大學 |
學校領導
學校領導有:
張元貴:校長、黨委書記(主持學校黨政全面工作)
魏清:副校長、清河開明中學校長(負責清河開明中學全面工作)
朱留明:副校長、淮安市開明中學校長(負責淮安市開明中學全面工作)
周長虹:副校長、淮陰中學新城校區校長(負責淮陰中學新城校區全面工作)
孫勤:黨委副書記(負責黨務、統戰、德育、創模創衛、計畫生育、老幹部工作,分管德育處、團委、保衛處、高二年級部,聯繫民主黨派)
皇甫立同:副校長、學術委員會主任(負責教學、教育科研、國際交流工作,分管學術委員會、教務處、教科室、國際部、高三年級部)
黃沛淮:紀委書記(負責紀檢監察、師德行風、組織人事、文明創建、法制教育、宣傳工作,分管辦公室)
蔣鼎宏:副校長,兼教務處主任(負責後勤、財務、基建、工會、校友聯絡工作,分管教務處、總務處、工會)
萬伯宏:副校長,兼年級部主任(負責安全保衛工作,分管高一年級部、保衛處)
校長簡介
張元貴,男,1961年9月出生,江蘇淮陰區人,大學本科畢業,中學物理高級、特級教師,共產黨員。任江蘇省淮陰中學校長,黨委書記。是全國第十二屆人大代表、江蘇省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江蘇省第十屆、第十一屆人大主席團成員,淮安市第三、第四屆黨代會代表。2012年當選第12屆全國人大代表。
優秀校友
滑田友1924屆校友,現代著名雕塑藝術大師,代表作品《人民英雄紀念碑·五四運動》浮雕。
溫濟澤二十年代校友,社會活動家,建國後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總編、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平反後任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長。
范紹曾1917屆校友,1938-1947年任淮中校長,堅持敵後辦學,創下淮陰教育史光輝一頁。
宋綺雲1925屆校友,為抗日救國做了大量工作,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作出一定貢獻。
李竹平1930屆校友,社會活動家,解放後先後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等職。
李崇淮1931屆校友,武漢大學教授,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民建中央第五、六屆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周太和1934屆校友,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
胡紹祖1934屆校友,曾任長春電影製片廠黨委書記、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吉林大學黨委書記。
朱琳1937屆校友,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塑造50多個舞台藝術形象。
潘際垧30年代校友,著名報人,曾任香港《大公報》副主編,發表各類作品200多萬字。
陳潛1949屆校友,中將,空軍政治部副主任、空軍副政委。
陳惠齡30年代初校友,我國著名漫畫家。
崔濟亞1937屆校友,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邢祖援1937屆校友,曾任台灣"國防部"副部長、局長,"行政院"參事、處長等職。
汪元仁1947屆校友,中將,曾任台灣"出入境管理局"局長。
顏俊1950年在校參軍,畢業於大連海軍工程學院,我國第一、二代核潛艇研究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馬紹孟1951屆校友,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左言東1952屆校友,畢業於北京大學,12歲參加革命,作家,出版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多萬字。
王統業1955屆校友,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化工學院,中將,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
花文庭1956屆校友,畢業於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戴光裕1956屆校友,畢業於北京體育學院,教授,國際A級裁判,培養多名世界舉重冠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錢凱1957屆校友,畢業於南京大學,中國石油公司總地質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梁漪1957屆校友,畢業於復旦大學,第一屆全運會打破600米定點跳傘全國記錄,800米三人定點跳傘世界記錄。
徐貽聰1958屆校友,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國家外交部工作近數十年,出任過南美多國特命全權大使。
陳發鬆1958屆校友,畢業於蘇州大學,曾任淮陰師範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徐慎貴1959界校友,畢業於南京大學,高級編審,曾獲法國總統最高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
張以誠1958屆校友,畢業於南京大學,為"建國以來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許志龍1959年在校參軍,少將,全國九屆人大代表,現為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
毛宗強1965屆校友,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博士,現任國家科技部氫能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鄭法雷1965屆校友,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1998年世界華人醫學家卓越才華獎"得主。
徐心華1960屆校友,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高級記者,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原《經濟日報》社社長,為新聞事業作出較大貢獻。
肖靜1965年就讀於淮中,中國作協江蘇分會會員,創作各種體裁得文學作品1000多萬字,中國婦女500傑之一。
劉立波1968屆校友,少將,軍旅作家,創作各類文學作品150多萬字。
喬克1979屆校友,1979年江蘇省化學競賽第一名,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博士,現任德國獨資企業上海迪諾瓦公司總經理。
金保田1979屆校友,畢業於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江蘇省"青藍工程"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周興江1983屆校友,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博士,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從事超導體材料與高溫超導機研究。
黃濤1983屆校友,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計畫先進個人。
於向東1983屆校友,畢業於復旦大學,全國十大券商之一,現任二十一世紀科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裁。
章躍1975屆校友,畢業於江蘇理工大學,博士,研究員,現任淮陰工學院院長。
江驥1970屆校友,畢業於蘇州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張新星2005屆校友,畢業於復旦大學,作為第一作者,在世界著名化學刊物《美國化學會志》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首次通過實驗證明了磁性超級原子釩鈉八(VNa8)的存在。
江蘇省重點中學
蘇南 |
|
---|
蘇中 |
|
---|
蘇北 |
|
---|
校歌
![碧水藍天](/img/1/ca3/nBnauM3X0IDMwATMxAzN5QjNzQTM4gDNxEzMzQTNwAzMxAzLwc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前進吧,淮中!》
古運河畔黃海之濱
閃耀著一顆教育的明星
古運河畔黃海之濱
閃耀著一顆教育的明星
淮中淮中淮中淮中
你造就多少人才
你培養多少精英
鬱郁棟樑圃芬芳桃李林
文明團結奮發求實
![群英苑](/img/3/475/nBnauM3X3ETO4QDNzAzN5QjNzQTM4gDNxEzMzQTNwAzMxAzLwc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文明團結奮發求實
朝氣蓬勃不斷前進
為四化大業育新人
前進前進不斷前進
為四化大業育新人
前進前進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