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的作戰部署

《淮海戰役的作戰部署》,是偉大領袖毛主席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對於淮海戰役的作戰部署,收錄於《毛澤東文集》第五卷。

背景資料

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的作戰部署 淮海戰役的作戰部署

淮海戰役,是上個世紀40年代末的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就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聯合實施的一次戰略大決戰。這場戰役,以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殲滅了國民黨軍徐州劉峙集團主力而告結束,因而對全國戰局產生了至關重要的重大積極影響。

與其他兩場決戰相比,淮海戰役具有以下特點:

一這是唯一一個在兵力、火器對比上不占優勢的態勢下發起的決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都是我方在兵力、火器和態勢上占有優勢情況下發起的,而淮海戰役發起時,敵我力量對比共方仍處劣勢——正如毛澤東所言,是一鍋夾生飯。

二這是唯一一個打起來以後才明確“決戰”性質的戰役:遼瀋戰役發起前大半年多的1948年2月7日,毛澤東就提出了“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決戰構想,作戰方針的確立也是在戰役正式發起前的9月7日(以東野主力南下北寧線的9月12日為戰役正式發起始點);平津戰役發起前20天的11月9日,毛澤東就提出了“抑留蔣傅集團在華北就地殲滅”的決戰構想,作戰方針也於戰前一周左右的11月18日最後確定(以東野主力南下入關的11月23日作為戰役發起始點)。而淮海戰役呢?一直到華野主力南下隴海路開始捕擊黃百韜兵團的11月5日(也就是淮海戰役正式開始的始點),統帥部也好,中野、華野首長也好,都還沒能確定與徐州劉峙集團“決戰”的決心——戰役的構想也僅僅是殲劉峙集團三分之一左右。

直到華野主力即將完成對黃百韜兵團的包圍的11月9日,在充分徵求並取得共識的各方意見後,統帥部“就地全殲劉峙集團”決心才得以確定。

三淮海戰役基本上是通過戰鬥解決問題。遼瀋戰役中,東北蔣軍錦州、瀋陽、長春的三大重兵集團中,錦州、遼西之敵(實際上就是瀋陽之敵)是以戰鬥解決問題,而長春之敵起義的起義,投降的投降,是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平津戰役中,北平之敵(即傅作義集團主力)是以和平方式解決的。而淮海戰役中,除戰役開始之時,馮治安部三個半師在賈汪起義外,其餘的黃百韜集團、黃維集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集團,均為戰鬥解決,中野、華野也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淮海戰役,是共產黨方面的命名,在國民黨方面,這場戰事稱之為“徐蚌會戰”。

應該說,國民黨方面的稱謂,比共產黨方面更為準確。

淮海戰役最先提案者,是時任華野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粟裕將軍,他在濟南戰役尚未完全結束時的1948年9月24日,就致電中央軍委、華東局和中原局,提出了濟南戰役結束後華野主力作戰建議,建議中提出了三個方案,其中的首案即為“淮海戰役”,其要點為:

⒈乘兩淮敵軍空虛,由華野蘇北兵團攻占淮安、淮陰、高郵、寶興,華野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線,準備打擊出徐州出援之敵;

⒉爾後,以3個縱隊占領海州、連雲港,華野全軍轉入休整。

在粟裕提出的“首案”中,淮海,當然指的是預設的戰場範圍,即兩淮(淮安、淮陰)和海州地區(廣義的理解,是指海州、連雲港地區)。戰役的目的顯而易見:首先取兩淮和海、連,殲滅國民黨軍在該地區的那兩個整編師(軍),同時準備打擊由徐州來援之戰,迫敵主力退守津浦沿線,減少劉峙集團機動作戰兵力,將山東、蘇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改善華東、中原我軍態勢,為渡江南進創造條件。

所以,粟裕將軍的這個“淮海戰役”,是名符其實的“淮海戰役”。

但是,後來那個“為以徐州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至豫皖蘇邊,北自隴海鐵路兩側,南達淮河的廣闊戰場上,與國民黨軍徐州劉峙集團的大決戰”,與粟裕的這個“最初建議”相比,已經面目全非,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後來那個“大決戰”,使位於津浦、隴海兩大鐵路幹線樞紐上的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變成了一個燃燒的“十字架”,而粟裕原建議中的“淮海戰場”,卻反而被予以邊緣化,基本上就沒有發生過什麼值得一提的戰事。

此“淮海”,已非彼“淮海”,共方後來的這個“淮海戰役”,實際上已經名不符實。

倒是國民黨軍方面對這場決戰的稱謂更為準確:徐蚌會戰。

粟裕最初提出的“淮海戰役”,還是基於華野作戰範圍的視野,無論是作戰規模還是範圍都很小,戰役目標也很十分謹慎與節制,胃口張得也並不大。而且,這個建議如果不經修正,實際上也是無法付諸實施的:粟提出建議的敵情判斷基礎,是徐州之敵主力邱清泉、李彌、黃百韜三個兵團尚在集結於徐州準備北上援濟,黃百韜兵團尚在津浦路上豐縣-徐州一線,隴海路徐(州)連(雲港)線上的新安(黃百韜兵團的原集結地)、宿遷、運河車站一段,尚處於空白狀。如果這個態勢沒有變化,那么粟案中的蘇北兵團出兩淮,華野主力置於宿遷、運河車站一線,準備打擊徐州援敵的構想,是有理由,也是有依據的。

但是戰爭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就在粟裕提出建議的同時,徐州之敵因畏憚於華野為攻占濟南所配置的強大打援集團,不敢卯然北進。而濟南剛被攻克之後,黃百韜兵團即刻恢復了戰前的原態勢,回據了新安一帶。於是,粟原來設計的“淮海戰役”,實際上已無法付諸實施:華野蘇北兵團南下取兩淮的行動受到嚴重威脅,華野主力原擬進至宿遷、運河車站的構想也不可能實現(這片地域已在黃百韜兵團控制之下)。更何況,粟裕原案中的“打援”是居於“掠地”之後的位置,只有徐州之敵出援,這個“援”才能打上!而就算是蘇北兵團包圍了兩淮之敵,徐州之敵是否會為了這一個整編師(軍)之敵向河湖港汊縱橫的兩淮地區出援,也不是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參照一下徐州之敵對濟南被圍的出援態勢與行動,差不多可以肯定:徐州之敵不太可能為會了這一個整編師之敵而大批出援。所以粟裕原案中的“打援”,差不多就等於:打得上就打,打不上,也無礙!

關於粟裕初步構想中的“淮海戰役”,在半月後的10月12日,華東局饒潄石、粟裕、譚震林致軍委電中曾經有過這樣一番檢點:

前曾提議組織淮海戰役,首先以奪取兩淮為目標,殲擊增援敵,再打下新浦、海州、連雲港,此著因黃兵團已先我東調新安鎮集結,堵我南下,我小部下去不能解決敵人,大部隊穿過,後方補給困難,恐敵亦可能先我加強兩淮守備,該方案在戰役第一步,似已較難實現。

考慮到粟裕提出實施“淮海戰役”(即“小淮海”)的同時,濟南巷戰尚在進行之中,所以這個建議中對後來的情況變化估計不足的問題,屬於正常範疇之內。更何況,剛率華野經歷了一場大戰的粟裕在這個僅僅是初步構想的建議中,還包含有最積極最有價值最具光彩的內涵:濟南戰役後,華野主力將傾力南下,尋戰於徐蚌線以東,而不是西出徐州以西——西進徐西,雖然能會合中野,但有可能在敵華中白崇禧集團、徐州劉峙集團這兩大重兵集團擠壓之下,陷於不利情況下的決戰。應該特別指出的是,粟裕將軍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思路,早在1月前的8月23日(濟南戰役前)就已向中央軍委提出:“兩個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個兵團攻占兩淮及高郵、寶興地區……”。

這一切當然都在毛澤東的預計之中!他抓住了粟裕這個“初步構想”中最積極最有價值最具光彩的思路,把這筆生意儘可能地往大里做!而且不僅如此,他還估計到了粟裕這個“初步構想”中沒有預計到的情況:黃百韜兵團將退新安!在收到粟裕建議一天后的9月25日19時,毛澤東致電華東饒潄石、粟裕並告中野劉(伯承)陳(毅)李(達),對粟裕這個“初步構想”的首案作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提升,其要點為:

⒈估計敵邱(清泉)兵團將退商州、碭山地區,黃(百韜)兵團將退新安、運河車站地區,華野應以殲黃兵團為目標。

⒉殲兩淮、高郵、寶應地區之敵。

⒊殲海州、連雲港之敵。

如此一來,粟案的“淮海戰役”目標函式就發生了很大改變:不僅僅是吃掉兩淮和海、連那兩個整編師(軍),而是整個黃百韜兵團!——而且“殲黃”是首要目標!

3天后,毛澤東根據變化的敵情(黃兵團收縮新安、李彌兵團退碾莊、曹八集、邱清泉兵團由成武退商、碭),決定“鉗制邱、李兩兵團殲滅黃兵團”。

毛澤東對粟裕建議的這個提升至關重要!粟原案中比較謹慎節制的“淮海戰役”,一下子就變成了要殲滅黃百韜兵團4個軍10餘個師的“大胃口”(黃兵團後來還加入了原在海州的第44軍,變成了5個軍)——這一仗,比華野剛結束的濟南戰役的胃口,還要大!是一次此前從未有過的大戰!!!

但是,無論是毛澤東,還是粟裕,這個時候,仍然沒敢構想把這一仗打成了一個決戰。這是因為徐州劉峙集團擁有4個機動兵團和6個綏靖區約70餘萬人的兵力,其中還有國民黨軍中最有戰鬥力的一部分主力。而當時華東野戰軍雖然擁有15個步兵縱隊(軍)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約36萬人的兵力可以投入機動作戰(另華東軍區部隊有37萬餘人),但無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兵器上,都居於劣勢。能夠抓住機會吃掉黃百韜,已經是需要超水平發揮的大仗惡仗了!惶論整個劉峙集團?而且就是要將“吃掉黃百韜兵團,占領兩淮地區”置於“穩妥可靠”的基礎之上,僅靠華野力量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另一重要力量的有力協同與配合。

這就是中原野戰軍。

內容

淮海戰役的作戰部署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劉陳鄧[1],並告粟陳張,韋吉,譚王[2]及華東局,中原局:

(一)粟元酉電[3]悉。

(二)目前數日內必須集中精力,徹底解決黃兵團[4]全部及宿蚌段上敵人。

(三)我們很擔心寒、刪兩日[5]不能解決黃百韜,又擔心阻擊兵力不足或阻擊不得力,邱李[6]能夠靠攏黃匪。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計畫,集中力量首先解決黃匪二十五軍、四十四軍、一百軍,留下黃之兵團部及六十四軍,吸引邱李東進,然後以韋吉、譚王兩集團向邱李東西合圍,乘勢猛擊,殲其一部,構成徐州與邱李間之阻絕陣地。同時,士榘[7]指揮各部殲滅黃匪餘部。只要此著成功,整個形勢即有利於我。

(四)請劉陳鄧集中全力於殲滅宿縣之敵後迅速南進,殲滅現已進至固鎮等地之劉汝明[8]六十八軍及可能跟進之五十五軍。此著勝利,則黃維兵團[9]處於孤立地位,較易對付。

(五)黃維兵團到阜陽後,因為黃百韜被殲及宿縣、固鎮之敵被殲蚌埠感受威脅之情況,估計蔣介石將令其先到蒙城或蚌埠集中,徐圖向北推進。我們應即決定以中原一、二、三、四、六、九縱及豫皖蘇地方兵團之全力,以徐蚌路為樞紐,對付黃維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敵人。華野全部則對付隴海線上之敵人。

(六)在黃百韜全部被殲、邱李與徐州之聯繫已被確實切斷、敵已無法打通之情況下,究竟先打邱李,後打徐州,還是先打徐州,後打邱李,值得考慮。但同時打兩個敵人則不適宜。我們現在構想,在黃百韜被殲、邱李被圍的情況下,估計蔣介石必令邱李迅速猛烈突圍回徐州。因此,必須集中華野全力,首先完成對邱李之包圍,其中主要是以最強大兵力隔斷徐州與邱李之聯繫,在徐州與邱李之間構築穩固的突不破的阻絕陣地,同時舉行對邱李之猛擊,殲滅其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力,使其無法動彈。然後再看形勢,或者繼續完成殲滅邱李再打徐州,或者先打徐州再滅邱李。為此目的,華野三縱似應加入韋吉集團,參加打邱李之任務,而中原四縱則應南下,參加現在打劉汝明、將來打黃維之任務。三縱究應如何行動,請劉、陳、鄧決定令行動。

(七)此戰役為我南線空前大戰役,時間可能要打兩個月左右,傷員可能在十萬以上,彈藥、民工需要極巨,請華東局、中原局用全力組織支援工作。

軍委

十四日二十三時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

注釋

[1]劉陳鄧,指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當時分別任中原野戰軍司令員、第一副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2]粟陳張,指粟裕、陳士榘、張震,當時分別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參謀長和副參謀長。韋吉,指韋國清、吉洛(即姬鵬飛),當時分別任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譚王,指譚震林、王建安,當時分別任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政治委員和副司令員。

[3]指粟裕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酉時給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陳賡並報中共中央軍委等的電報。電報提出了包圍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阻擊並殲滅邱清泉、李彌兵團的具體作戰部署。

[4]黃兵團,指黃百韜任司令官的國民黨軍第七兵團。

[5]寒、刪兩日,即十四日、十五日。

[6]指邱清泉、李彌分別任司令官的國民黨軍第二兵團和第十三兵團。

[7]士榘,即陳士榘。

[8]劉汝明,當時任國民黨軍第四綏靖區司令官。

[9]黃維兵團,指黃維任司令官的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