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中游平原

淮河中游平原

淮河中游平原,位於安徽省境的北部,為省內平原中的主體,其範圍既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區,也包括淮河以南寬10~60公里左右的地區。淮河中游平原為黃淮大平原的一部分,地面主要由淮河主支流的沉積和黃河的泛濫所形成。因各地的成因、發育過程等方面的不同,地貌形態差異較大,從而又可分為黃泛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沿淮灘地、淮南階狀地4個次級單元。

概況

淮河中游平原,位於省境的北部,為省內平原中的主體,其範圍既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區,也包括淮河以南寬10~60公里左右的地區。淮河中游平原為黃淮大平原的一部分,地面主要由淮河主支流的沉積和黃河的泛濫所形成。因各地的成因、發育過程等方面的不同,地貌形態差異較大,從而又可分為黃泛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沿淮灘地、淮南階狀地4個次級單元。

平原組成

北部黃泛平原

北部黃泛平原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宿縣地區的北部和阜陽地區的北部及淮北市,區內地面除宿縣地區北部和淮北市有一部分由前寒武——奧陶紀地層組成的丘陵以及台地外,主要由近代黃河泛濫形成。黃河為一地上河,所以,其地地貌呈高灘地——決口扇——泛濫緩傾地——泛濫窪地組合。尤其是在宿縣地區的北部,由於故黃河橫經北緣,因此組合系列更是清晰。在蕭、碭兩縣的北部,有寬為10~20公里,高為6~8米的黃河故道高灘地存在,儼然如城垣,成為黃淮大平原的分水嶺。在故道高灘地兩旁,有多個狀如洪積扇的決口扇發育。在決口扇外緣,又有呈緩傾斜的泛濫地存在。在泛濫地中,尤其是在泛濫地的邊緣地區和丘陵地的背陰部分,由於黃泛沉積少,成為窪地,如宿縣北部的老汪湖和康家湖便是此等面積相當可觀的窪地。地面組成物質,也由於黃水在堤內和出堤後各地的流速變化極大,而粗細不一。在堤內河槽中及堤外近河地區,沉積物粒徑較粗,為中砂、細砂、粗粉砂,常形成局部的風成地貌。在碭山西北部的黃河故道中,甚至還有小型砂丘存在。但通過近30年的改造,現已綠樹成蔭,花果滿園。同時,由於土中可溶性鹽類的含量較大,尤其是在宿縣地區北部,由於黃泛沉積厚達10~20米,土層中含可溶性鹽類的總量更大,土壤易於鹽化、鹼化。

淮北砂姜黑土平原

淮北砂姜黑土平原在行政區劃上,包括阜陽、宿縣兩地區的南部和淮南、蚌埠兩市所屬的北部大部分地區,平原除少數黃泛灘地外,主要為由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沉積所形成的傾斜地,因土層下部含有砂姜,故通常稱之為砂姜黑土平原。在砂姜黑土平原上,由於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成平行狀排列,沉積作用在近河地區最盛,河間地區最小,故地面既自西北向東南呈1/7500~1/12000的比降微斜,又每自河岸向河間地區微凹,於是逐漸形成了多個形如碟的凹地,稱碟形窪地。淮北地區降水並不多,但多澇災,實與此等窪地之眾多有一定關係。

沿淮灘地

位於淮河兩岸,為一帶由淮河主、支流沉積作用所形成的河漫灘低地。在自然狀態下,常為洪水所淹。現多數灘地雖已築堤擋水,但在汛期,常需行洪、蓄洪,尤其是在阜南、潁上、霍邱一帶的沿淮地區,行、蓄洪的機率多數地方大於2年一次或3年一次。農業秋收的保證率甚低。

淮南階狀地

淮南階狀地位於沿淮灘地以南,南與江淮丘陵台地相接,地面由兩級階地為主組成。西寬東窄,在霍邱、壽縣、長豐一帶,寬達50~60公里,在淮南、蚌埠、鳳陽、嘉山一帶,則寬度只有10~20公里。淮南階狀地,尤其是在西部,由於既無洪澇之虞,又有大別山地來水滋養,農業生產條件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