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淨土思想產生於古代印度部派佛教時期,但其真正流行則始於大乘佛教的興起。其真正產生巨大影響並最終開花結果則是在中國。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時期,即有阿彌陀佛淨土類經典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期,彌勒淨土與彌陀淨土信仰盛行於世。進入隋唐之後,作為十方佛淨土中最為殊勝者姿態出現的阿彌陀佛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最終脫穎而出,並進而開出漢傳佛教中滲透力最強、影響最廣泛的一個宗派——淨土宗。淨土宗以信仰阿彌陀佛,借阿彌陀佛願力,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而脫離六道生死苦海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為其宗旨。信(深信)願(切願)行(稱名妙行)構成了淨土宗信仰與實踐的根本綱骨,三者相資為用,所謂“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如能信、願、行具足,則來世必得往生西方淨土。所以,淨土信仰又有“難信易行道”之說。
五代以後,隨著天台、華嚴、禪宗等漢傳佛教宗派的日漸失去活力,更出現了諸宗會歸淨土的局面,於是有所謂禪宗之淨、台教之淨、賢教之淨等等說法,而“禪淨合流”進一步成為中國近世佛教發展的主流。“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無疑正是彌陀淨土信仰在中國民間社會產生極大影響之盛況的絕佳概括。
中國淨土類經典的極大豐富。據統計,現存大乘經論中,與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淨土相關的即有兩百多部,約占整個大乘經論的三分之一。而本書所選的四種經典,則又可謂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響者。這四部經典分別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及《普賢行願品》。自清鹹豐年間魏承貫居士(即魏源)將此四經編集為《淨土四經》刊行流通以來,這四部經典在淨土信眾中的影響更顯突出。同治五年(1866),“金陵刻經處”首刊魏源的《淨土四經》。1981年,金陵刻經處整理舊版,重新印《淨土四經》。魏源說,淨土一門,以《無量壽經》而發源,以《觀無量壽經》而觀想,然後導於《阿彌陀經》之持名,最終圓歸於《普賢行願品》。這種說法,或亦可為讀者閱讀本書次第的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