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淡豆鼓Semen Sojae Preparatum
(英) Fermented Soybean
別名 黃豆、白豆。
來源
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種子的發酵加工品。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莖多分枝密生黃褐色長硬毛。三出複葉,葉柄長達20cm,密生黃色長硬毛;小葉卵形、廣卵形或狹卵形,兩側的小葉通常為狹卵形,長5~15cm,寬3~8.5cm;旗瓣倒卵形,翼瓣長橢圓形,龍骨瓣斜倒卵形。莢 果帶狀矩形,黃綠色或黃褐色,密生長硬毛,長5~7cm,寬約1cm。種子2~4粒,卵圓形或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多自產自銷。
採制
取成熟種子加適時桑葉、青蒿藥液蒸透後發酵製得。
性狀
加工後的種子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不平。質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
化學成分 種子含蛋白質、脂肪、膽鹼、黃嘌呤(xanthine)、次黃嘌呤(hypoxanthine)、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煙酸、天冬醯胺、甘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
性味歸經
辛、甘、微苦,寒(因炮製方法不同,又有偏於辛微溫者)。入肺、胃經。
功效
解表,除煩。
臨床套用
1. 用於傷風感冒、發熱、惡寒、頭痛等症。
豆鼓的解表力較弱,用治外感表症多配合其它解表藥同用,其用於風熱、風寒,隨加工方法而異。如用於感冒風熱多用清豆鼓,並配合薄荷、連翹等套用;如用於感冒風寒多用淡豆鼓,並配合蔥白等套用。
2. 用於胸中煩悶、虛煩不眠等症
豆鼓配山梔有除煩作用,主要用於熱病後出現的虛煩不眠、心中懊的病症。
處方用名
清豆鼓(用桑葉、青蒿等同制,藥性偏於寒涼,主要用於感冒風熱之症。)
淡豆鼓(用麻黃、紫蘇等同制,藥性偏於辛溫,可用於感冒風寒之症。)
炒香鼓(炒微焦後套用。上海地區藥店付淡豆鼓。)
按語
1. 豆鼓未用藥物同制者,其透發力量甚弱,並無發汗作用。現上海地區用的淡豆鼓都是用麻黃、蘇葉等煮汁拌入黑大豆內,再煮透發酵而成的,它的透發解表力量主要還是依靠麻黃、蘇葉的發汗作用。但據報導,外地用清豆鼓較為普遍。
2. 豆鼓用麻黃煎汁浸制,估計至少已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清代《冷廬醫話》說:吳人畏服重藥,馬元儀預用麻黃浸豆發檗,凡遇套用麻黃者,方書大黃豆卷,俾病家無所疑懼。這說明當時江南一帶病家畏懼麻黃,醫者為了不使病家有所疑懼,遂用麻黃煎湯浸豆發芽而成豆卷,當須要用麻黃表時,即以此豆卷代替。當時醫者又因江西豆豉系用麻黃蒸製,就將豆鼓與豆卷並用,以代替麻黃的發表作用,於是後世有“過橋麻黃”之說,嗣後即發展成為以麻黃等汁浸制豆鼓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