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資源

淡水資源

淡水資源是指陸地上是水資源,它是由江河及湖泊中的水、高山積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組成的。地球上只有百分之三的水是淡水,所有陸地生命歸根結底都依賴於淡水,它決定著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水蒸氣從海面升起,被氣流夾帶到內陸,隨著海拔提高,匯聚成雲層降雨,這也是淡水基本來源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地球上只有百分之三的水是淡水,所有陸地生命歸根結底都依賴於淡水,它決定著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水蒸氣從海面升起,被氣流夾帶到內陸,隨著海拔提高,匯聚成雲層降雨,這也是淡水基本來源之一,溪流匯聚奔騰大河,雕鑿出自然界奇觀,河流沿岸提供了許多野生動物棲息地,孕育著物種豐富的物種,無論高山,還是湖底,有淡水的地方就有生命。

不過,水已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水已越來越少。

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只相當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江河也缺水,黃河連年出現斷流。樓蘭古城因為缺水,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羅布泊因為乾涸,成為生命禁區。

中國七大水系中日前極大部分河段污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普遍超標,全國7億多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的水,1.64億人飲用有機污染嚴重的水,3500萬人飲用硝酸鹽超標的水。

珍視水,就是珍視生命。 中國的水資源並不豐富,總擁有量約2.7Tm3,可供開發利用的淡水資源量為1—1.1Tm3,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計,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列為世界第109位。我國是嚴重的缺水大國,在40多個嚴重缺水國家中位居前列。而且,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與耕地、人口的地區分布也不相適應。在全國總量中,耕地約占36%、人口約占54%的南方,水資源卻占81%,而耕地占45%、人口占38%的北方七省市,水資源僅占9.7%。在時空分布上也不平衡,70%左右的雨水又集中在夏、秋兩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現。以上不利的自然因素,注定了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上世紀末對全國640個城市統計,有300個左右的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114個,月缺水1600萬噸,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損失達2000億元。

進入21世紀,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據預測,2010年全國總供水量為6200~6500億m3,相應的總需水量將達7300億m3,供需缺口近1000億m3,2030年全國總需水量將達10000億m3,全國將缺水4000~4500億m3。也就是說,在今後30年中,水資源供水量要增加4000~4500億m3,完成這項任務非常艱巨。

水循環水循環

水資源是量與質的高度統一,水的污染降低了水資源的質量,由於污水排放量和毒性的增加,污水排放前又未能全部妥善處理,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

缺。

從古到今,人們一直都離不開“水”這樣寶貴的東西,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如今水已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水已越來越少。那么人們是否就要停止再浪費水資源了呢?有人會說,地球不是一個藍色的水星球嗎?怎么會缺水呢?我告訴你吧!地球的水資源是多,可是誰能考慮一下僅有的淡水資源呢?據統計,地球所擁有的水資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卻僅僅只有2.5%呢!但在這些淡水資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利用的。如分布在南北兩極於高山地區的冰川水、高寒地區的永凍土下的冰層和深層地下水等。在全球淡水資源中,農業用水占70%、工業用水占20%、家庭和市政用水僅只有占10%。

我國有200多個城市缺水。北京每年缺水10多億立方米,地下水位有的地方已降到30多米。深圳每天至少缺水10萬立方米,曾經出現過“水荒”。不少地方已經開始重視起了“節約用水”這四個看似簡單,可是一當做起來難上加難的字了。

目前情況

我國的淡水資源已經嚴重缺乏。
(1)在世界範圍內,按水資源儲備量大小排名,前幾名的國家依次是:巴西、俄羅斯、美國、印尼、加拿大、中國、孟加拉國、印度、委內瑞拉、哥倫比亞
(2)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雖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7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名列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擁有十三億人口,人均淡水資源低於世界平均。
(3)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球上水的總儲量中海水占97.3%,淡水只占2.7%。淡水資源中冰山、冰川水占77.2%。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占22.4%,湖泊、沼澤水占0.35%,河水占0.1%,大氣中水占0.04%。水在自然界中呈循環狀態。地球上循環的水量,每年大體為42萬km³,其中降落陸地上的約為10萬km³。而後通過江河流入海洋的水量約4~4.5萬km³。
淺層地下水。這些淡水儲量只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球總水量的十萬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立方千米。
(5)世界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南極洲,南極洲面積有1400萬平方公里,95%以上的面積常年被冰雪覆蓋,形成一巨大而厚實的冰蓋,它的平均厚度達2450米,冰雪總量約2700萬立方公里,占全球冰雪總量的90%以上,儲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有人估算,這一淡水量可供全人類用7500年吶!

地表地下水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兩種不同的水源。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不利於對整個淡水資源的科學、合理的利用。從作為可再生資源的角度看,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來自大氣降水,而且,它們還相互轉化。以新疆、甘肅的內流河盆地為例。盆地底部的極少量降水幾乎全部被蒸發而形不成任何有效的淡水資源。當地的淡水資源主要來自盆地周圍山區的降水以及隨後的積雪融化。

水資源水資源
這些水匯集到山區的河流中奔向山麓,有很大一部分入滲到由礫石、粗沙組成的山前洪積扇中,轉化為地下水。洪積扇的碎屑物質從上游向下游逐漸變細,傳輸地下水的能力也逐漸減弱。最後地下水被臃阻在洪積扇的邊緣而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地表,又轉化為地表水。在那些地區,人為地劃分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保護現狀

20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逐漸認識到淡水問題的嚴重性。這段時間內,淡水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被廣為關注,更加強調水的高效分配,兼顧淡水的公平分配與代際分配,認識到流域管理是有效管理淡水資源的關鍵,認識到所有利益有關的團體在水管理中的作用。全球範圍內的淡水資源保護已經開始,聯合國及其成員國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通過召開國際會議,提出國際宣言,訂立國際條約調整各國在利用淡水資源中的關係,規定各國保護全球淡水資源的義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各個國家之間也為有效公平的利用與其有關的淡水資源,簽訂了諸多多邊或是雙邊的條約或協定。但是因為缺乏一個真正的國際淡水資源管理實體,以及國家資源主權的負面影響,全球淡水資源的保護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全球淡水資源的保護現狀形式並不明朗。

國際保護

1966年國際法協會通過的“赫爾辛基規則”是最早的和最經常被援引的關於淡水的國際檔案之一。其中第4條提出的基本原則承認,國際流域內的每個國家有權利合理公平地利用流域內的水。在公平利用原則之外,第10條還規定,各國不應對國際流域內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現有的污染程度,從而可能對流域內另一個國家的境內造成嚴重損害。國家應為減少各種現有的污染採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內另一國家的境內造成損害。但是由於這一規則沒有明確界定如何利用和消費水資源的問題,而沒有約束力,所以一直受到批評。儘管如此,“赫爾辛基規則”還是被廣為參照,並在其他的國際會議上得到發展。

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的宣言中,原則2——“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其中包括空氣、水、土地、植物和動物,特別是自然生態類中具有代表性的標本,必須通過周密計畫或適當管理加以保護”以及原則3——“地球水資源等的保護要加強國際合作,里約宣言更是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解決全球資源短缺問題。這一方面說明國際社會對淡水資源危機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同時也說明人類面臨的淡水資源危機越來越嚴重了。

1977年在阿根廷馬德普拉塔召開了聯合國第一屆水資源大會,並採納了“馬德普拉塔行動計畫”(MardelPlataActionPlan)。大會建議研究可以用來管理共享水資源的方法,制定共同的規劃,實施協調水資源利用所必需的機制,並提出“關於共享的水資源的使用、管理和發展,各國應考慮每個國家的權利……以能平等的利用這些權利。”

1972年斯德哥爾摩宣言指出“地球生產非常重要的再生資源的能力必須得到保持,而且在實際可能的情況下加以恢復或改善”,這為全球淡水資源的保護提供了方向,而大會的行動計畫則呼籲為防止淡水污染和保護整個水資源進行國際合作合作(建議51-55)。此後,1982年奈洛比宣言和1992年的里約宣言也都重申對對淡水資源的保護。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影響深遠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二十一世紀議程》在其第18章“保護淡水資源的質量和供應:對水資源的開發、管理和利用採用綜合性辦法”中專門就水資源的綜合開發與管理,水資源評價,水資源、水質和水生生態系統的保護等做了詳盡的建議和規定,以期達到滿足所有各國在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方面對淡水的需求。《二十一世紀議程》規定必須對水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和管理,這種統籌規劃必須復蓋所有各類的相關淡水水體,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時需要適當考慮到水的量與質方面。而水資源綜合管理的依據構想是,水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水是一種自然資源,也是一種社會物品和有價物品,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它的用途性質。

對國際河流生態系統保護最為有力的當為《國際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約》。負責發展和編纂國際法的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於1981年開始制定關於國際水道非航行利用的法律。1990年它通過了關於國際水環境保護的條款。1997年5月5日,根據國際法委員會的條款,聯合國大會通過《國際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約》。這個框架公約包括四類條款:適用於所有國際水道的一般規則(第5-10條),實施這些規則的程式規則(第11-19條和第29-32條),關於淡水保護、保持和管理的實質條款(第20-28條),關於水道國締結協定的條款(第3-4條)。公約規定,水道國應在其各自的領土內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利用國際水道,以使國際水道得到最適宜的和持續的利用,從而充分保護國際水道。此外,水道國應參與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利用、開發和保護國際水道,並有義務在保護和開發國際水道方面進行合作。各國有義務採取一切適當的措施防止對其他水道國造成重大損害。任何造成這種損害的國家應與受影響的國家進行協商,排除或減少這種損害,並在必要時,討論賠償損失問題。公約要求水道國保護、保全和管理國際水道及其水質,特別是保護水道的生態系統。公約倡導的措施包括:a.確定共同的水質目標和排放標準,針對集中和分散的污染源採取適當的技術和方法,確定應被禁止、限制或監控引入水道的物質的清單。b.保護水道的生物資源,應當是防治污染的目標。c.關於水道的管理,公約要求,建立共同管理機制。

國際淡水資源保護的高潮是2003年的國際淡水年。2003年3月在日本京都召開了第三屆世界水論壇大會,165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共1萬多餘人出席會議。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有關條款規定大會決定2003年為國際淡水年。會議就水危機的嚴峻性與積極採取行動加以抑制的迫切性進行了廣泛的探討。討論議題包括水供應、水與氣候、水與運輸、水與文化的多元性、水與衛生設施、水污染與衛生、水與能源、水與食物、水與男女平等、水與環境、水信息與管理、水與扶貧等問題,其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足夠的水和可飲用的水。

區域保護

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區域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或歐洲理事會制定了一些關於國際河流的檔案,一般沒有拘束力。90年代,這些檔案中提出的原則轉成條約。

歐洲作為一體化比較發達的地區,走在區域淡水保護的前列。早在1968年5月6日,歐洲理事會就通過了《歐洲水憲章》,今天看來,其中提出的大多數原則都是公認的事實。此後不久,1968年9月16日,歐洲理事會又主持通過了《在洗滌產品中限制使用某些去污劑的歐洲協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也發出了好幾個保護水資源的建議,其中包括1970年關於保護地表水和地下水免受石油和石油產品污染的建議。1980年-1990年十年間,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水問題小組起草了一系列關於在界水方面進行合作的檔案。總之,歐洲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一體化的歐盟在淡水資源的區域保護方面為世界做出了榜樣。

水資源缺乏的現狀並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目前淡水資源的實際現狀遠遠落後於其應然狀態,可利用和可飲用的淡水正在減少,全球發展和增進福利遠遠重要於水的切實保護,各國不會為了保護水資源而限制本國發展,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先進理念,其實踐比大肆宣傳少的多,而往往成為破壞水資源的藉口,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和最不已開發國家。

沒有一部統一的保護全球水資源的國際公約。雖然歷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宣言都關注淡水資源的保護,《二十一世紀議程》還專門將淡水保護設為章,但保護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就像解決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和解決海洋問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一樣,國際社會需要一部統一的國際水法,國際水域立法應走向法典化和全球化,用其協調各國的行動,指導各國在保護和利用全球水資源上進行合作,同時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和責任。

國家的環境資源主權往往對全球淡水資源的保護產生負面影響。國際社會早已確立了“國家環境主權和不損害國外環境責任原則”,但事實是強調國家環境資源主權成了其替身。很多國家出於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在淡水資源的全球和區域保護上顯得相當保守。比如一體化程度相當高的歐盟,曾試圖通過一個綜合全面的檔案以便對成員國淡水質量控制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但這個努力最終沒有成功。加拿大也曾以國家環境資源主權的名頭,完全禁止能有效解決水資源地區分配不平衡的水貿易。

涉及淡水資源的水公平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伴隨著河流流域水資源危機而出現的“水難民”在1998年達到2500萬人,第一次超過“戰爭難民”的人數。據預測,在2025年之前,因為水的原因而成為難民者將多達1億人(聯合國秘書長千年報告)。這一方面是因為水資源短缺引起的,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全球水資源分配的不公正。一個歐洲人每年消費約800立方米的水,大約是一個加納人的70倍,而一個美國人每年對水的消費量超過3000立方米。水資源是一種公共物品,屬於全人類共同所有,不僅要在當代人之間實現公平用水,還要為後代人著想,實現代內和代際兩個公平。

各國對水資源危機的認識仍有不同。聯合國在2003年3月在日本京都召開了第三屆世界水論壇大會會前公布的水資源報告中批評說,政治領袖沒有採取行動,一些人甚至否認危機的存在。水遠沒有石油和股票那么重要,因此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對石油和股票的關注要遠遠高於對水的關心。

區域淡水保護僅局限於政治、經濟一體化程度高的歐洲和北美地區,亞洲、非洲等其他大洲缺乏區域合作制度,因此有必要建立、發展和完善各大洲的區域淡水保護機制。

其他相關

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物質之一,總體積為14.1億立方公里,其中只有2%是淡水。淡水的87%又被封凍在兩極及高山的冰層和冰川中,難以利用。便於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只有21000平方公里左右。這些資源在時空上分布不均,加上人類的不合理利用,使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淡水資源短缺

寶貴的淡水資源寶貴的淡水資源

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所導致的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過去的三個世紀裡,人類提取的淡水資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達到了3500平方公里。本世紀的後半葉,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占了增長的主要部分(見表2-13),特別是本世紀70年代“綠色革命”期間,灌溉用水翻了一番。

據有關國際組織預測,到2050年,預測生活在缺水國家中的人口將增加到10.6億和24.3億之間,約占全球預測人口的13-20%。

2.淡水污染

水污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

如1986年萊茵河化學品泄漏事故就造成了萊茵河水的長期污染。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3.爭奪淡水資源

隨著對淡水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在許多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淡水成為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和國家之間爭奪淡水資源的情況越來越突出。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不同功能用途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越來越顯著。因此,全球跨國的水資源管理是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重要領域。在西亞和北非等一些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水貴如油,各國在跨國河流和地下蓄水層開發利用上的矛盾往往十分尖銳。有時甚至引發軍事上的對峙,成為國際衝突的導火索。

淡水並非到處都有。有人說,我們的地球應當叫水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積被水占著。在太空人看來,地球是一個藍色的球,十分璀燦,太陽系家庭中獨一無二。地球擁有的水量非常巨大,總量為13.86億立方千米。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凍土、雪蓋中,是固體狀態;1.7%在地下;餘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氣和生物體中。因此可以說,從天空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到處都是水的世界。

淡水稀缺

有人說,我們的地球應當叫水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積被水占著。在太空人看來,地球是一個藍色的球,十分璀燦,太陽系家庭中獨一無二。地球擁有的水量非常巨大,總量為13.86億立方千米。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凍土、雪蓋中,是固體狀態;1.7%在地下;餘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氣和生物體中。因此可以說,從天空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到處都是水的世界。

水循環

全世界的水是一個有聯繫的整體。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不斷蒸發,水汽瀰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遇冷就凝結成細小的水滴,變成雲,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後,有的流到窪坑裡,有的滲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溝,匯進江河,奔向海洋。無數小水滴就是這樣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遊。水循環保證了人類淡水的供應。知道水的循環以後,你就能解釋:雲的故鄉在哪裡?為什麼江河裡日日夜夜總是川流不息?為什麼千萬年來那么多江河水流進海洋,而海洋不見滿溢出來?

在哪裡

地球上的水,儘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鹹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淡水只占總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絕大部分(占99%),被凍結在遠離人類的南北兩極和凍土中,無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們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與全世界總水體比較起來,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水源性

在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由於降水量小和蒸發量大,地表水資源極度匱乏。這種因氣候乾旱而造成的缺水現象,稱為水源性缺水。我國的北方地區大多屬於水源性缺水區域。為了解決我國北方的水源性缺水問題,國家啟動了“南水北調”工程。在水源性缺水地區,往往抽取地下水作為水源。但是,過量抽取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和地質結構的變化。事實上,在我國的水源性缺水地區,如北京等地,也會伴隨著水質性缺水現象。因為工業廢水污染了淺層地下水,一方面導致地下水開採的深度加大,另一方面,淺層地下水受到污染後又加劇了水資源的進一步短缺。所以說,水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兩者之間存在著互為惡性聯動的關係。

水質性

與水源性缺水類型相反的是水質性缺水。在我國的南方地區,降水量較大,地表水資源比北方地區要多,按理說不存在水源性缺水問題。但是,由於大面積的廢水污染,河流湖泊的水污染嚴重,結果守著大江大河而無水用。這種因為水質變壞而造成的缺水現象,稱為水質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已經成為我國環境退化的嚴重標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