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嘉靖進士、曾任陝西布政司右參政的王納言,在為其寫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淄川舊為路、為國、為州,蓋齊魯望邑。顧乃文獻不足,無徵不信,不為邑之缺典乎?吾守土者之責也!”
至清康熙二十五年,邑人畢際有編寫了《淄乘徵》,時人袁藩作序云:“吾邑在漢名般陽,至隋始名淄川者,遂以淄川國人概入淄川縣誌,舛可知矣。”
兩處縣誌,對淄川國說法迥然不同,淄川在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國?淄川國建在哪裡?與現今淄川有無關係?筆者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和考證,概述如下,以饗同好。
記載
公元前二0六年,劉邦進軍關中後,經過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最終消滅了項羽,取得了勝利,於公元前二0二年稱帝,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楚漢戰爭中,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劉邦分封了一大批異姓王。消滅項羽後,這些異姓諸侯王擁有赫赫戰功和強大的實力,對中央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劉邦當了皇帝後,害怕異姓王會聯合反叛,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陳平、蕭何等人的協助下,想方設法採取各種手段,至公元前一九五年,先後將異姓王剪除殆盡。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的再起,又分封了一大批劉邦自己同姓的親屬子弟為諸侯王,這其中,封劉邦的庶出長子劉肥為齊王,都臨淄,轄膠東、膠西、濟北、博陽、城陽郡等七十三縣,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諸侯王國。這樣就構成了漢初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天下的統治格局,為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加強埋下了隱患。
這些被分封的劉姓諸侯王,在其封國內是國君。開始,同姓王年齡都很小,大權主要由中央派去的太傅和丞相掌握,因此,封國和中央政權的矛盾還不突出,到漢文帝劉恆時期,隨著諸侯王年齡的增長和地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中央政權與封國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當時,諸侯王不僅擁有廣大的領土,而且權力很大,他們在封國內,可以任意徵收賦稅。官吏除太傅與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則由諸侯王自行任免。他們手中還有強大的兵力。獨掌政權,臨民治國,王國實際上是政治上半獨立的國中之國,諸侯王成了各霸一方的土皇帝。他們有的憑著富饒的自然條件,采銅鑄錢,煮鹽煉鐵,吸引人口,擴張實力,政治野心開始暴露。公元前一七七年,濟北王劉興居乘文帝外出太原之機,發動武裝叛亂,開了同姓王武裝反抗中央的先例。三年後淮南王劉長又發動了對抗朝廷的武裝叛亂。
同姓諸王的種種表現,引起了西漢中央政權中官僚們的憂慮。年輕的政治家賈誼,向漢文帝上書陳述政見,寫出了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名篇《治安策》。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採取在諸侯王的封國內實行再分封的辦法,化大為小,使強變弱,來削弱分裂割據的勢力。文帝採納了這一建議。公元前一六四年,首先把淮南王劉長的封國分為三個小國。同時,乘齊王劉則死的時候,把最大的齊國分為六個小國:齊國、濟北國、濟南國、膠東國、膠西國和淄川國,盡封故齊王劉肥六子孫為王,其中三子武城侯劉賢被封為淄川王。從此,歷史上出現了淄川國,也就有了“淄川”這個名稱。淄川在歷史上的知名度以此為最。
公元前一五七年,漢文帝去世,劉啟即位,是為景帝。漢景帝繼續文帝時的各項政策,聽從並採納了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建議,逐步削奪封國的一部分土地,歸中央直接管轄。這激起了各諸侯王的強烈反對。公元前一五四年,建國封王十一年的淄川王劉賢參加了吳、楚等國發動的武裝叛亂,這就是在歷史上創造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政治策略的著名的漢初“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很快被平定下去了。淄川王劉賢兵敗被殺。同樣參與叛亂的濟北王劉志卻奇蹟般的在齊國高人公孫攫的謀劃幫助下,不但免於死罪,還被改封為淄川王,並以安都侯晉封為懿王。
淄川懿王劉志在位二十五年。此後,劉志後代子孫世代相襲,繼承淄川王。當然,這時的淄川國同其它諸侯國一樣,已僅僅是名義上的王國,權力和地位已經是等同於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了。淄川國在歷史上存續達一七0餘年,至東漢初年併入北海國後最終消失。
淄川國的都城在哪裡?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菑川王賢……都劇。”經考證,劇城在壽光縣南三十一里的故紀國,現在的壽光縣紀台。在考古發掘中,曾在昌樂縣境內發現過淄川王陵,並發現有“菑川丞相”印章和同樣字樣的封泥。
淄川是因淄水而名的。“淄”,古為“菑”字。古菑水,即今淄河。古臨菑,即今臨淄。古菑川,亦即今淄川。
古淄川國,地域雖不在今淄川區境內,但淄川名稱的承襲和延續卻是實實在在的,勿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