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燈節

涼州燈節

元宵燈會,源於南北朝,盛於隋唐,歷代相傳,至今不衰。而涼州的元宵燈會,更是源遠流長,頗負盛名。據武威縣《風俗志》載:“元宵前後,四市豎坊,盛張燈炬,且架高山,蒙紗畫佛像,名鰲山燈者,不一而足。鎮海、如洗兩塔,亦層層燃燈。一時燃爆竹;吹蕭管,火樹銀花,與日月交輝,笙歌歡騰,徹夜不休;人民雲集遊樂,以為太平豐享之兆,自唐時已然。”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一個大節,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夜(宵)舉行而得名。這個節日最突出的景觀,就是圍繞張燈、等一系列“燈”事活動而展開,因而也稱“燈節”。這是一個極富遊樂性質的群體節俗活動,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種賽燈、賞燈沿襲。

黃河燈會

傳說

唐朝玄宗皇帝曾在元宵之夜隨同道教大法師葉法善乘風騰雲,星夜從京都長安趕來涼州觀燈,並讚嘆涼州的燈事極盛,不亞京都。臨走為了留個紀念,玄宗皇帝還把一個玉如意當作酒錢押在涼州的酒店之中。這個傳說雖肩虛妄,卻從另一方面充分反映了古涼州的繁華鼎盛和涼州燈會“彩燈綿豆數里,觀燈之人,往來雜沓”的熱鬧景象。然而,在涼州的諸般燈市中,要說神奇有趣、出類拔萃者,應首推金塔寺的“黃河燈會”。

燈會詳說

“黃河燈會”,顧名思義,就是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有“陣排天地,勢擺黃河”之妙。又說是仿照古典小說《封神演義》第五十回“三姑擺布黃河陣”里黃河陣的擺法,先紮好燈山門一座,懸燈結彩,以立門戶;後取中央太極之意,在燈陣中央豎五丈高桿一根,上掛九蓮寶燈、吊斗、旗幡;再將三百六十根燈桿,挑起三百六十盞各色花燈,按九宮八封之勢,分為九座城池,擺成黃河九曲連環之陣。觀燈者必須按八封方位,按照一定路線,方能曲盡其妙,遍踏幾座燈城而出,否則將會迷失方向。“轉入迷宮,永不得出。每年元宵燃燈,四方鄉民蜂擁而至,照以上規矩遨遊黃河燈陣,“出入門戶,連環進退,井井有條”。

“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正月十五夜,暮色剛剛降臨,皎月從東方冉冉升起,滿山遍野象是披上了一層銀白輕紗。遠遠望去,一塊平坦的高地上,巍峨峨,輝煌煌,亮燦燦,紅堂堂,豎起一座方方正正的燈城,燈月交輝,五彩繽紛,那雄偉華麗的燈山門,那閃閃灼灼的一片燈海,還有那高架在中心燈桿上的九蓮寶燈,飄搖的旗幡,吊斗,映襯著祁連山暗黑的山影和開闊起伏的田野。“黃河燈陣”仿佛一座古代的軍營,在夜色中顯得那樣莊嚴而神秘。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時間,從四面八方前來觀燈的人們,高舉著燈籠火把,伴著激動人心的鑼鼓嗩吶聲、汽車喇叭聲、機車突突聲、‘腳踏車叮吟聲、人的喊聲、馬的嘶聲、小毛驢的撒歡聲……潮水般地湧來。搶在前面的,從燈山門正中進入“黃河燈陣”,在這個神秘莫測的燈的迷宮中盤旋迴繞,盡情漫遊。

燈會評價

人們都說九曲黃河十八彎,看燈的人們,誰也弄不清到底拐了多少個彎,轉了多少個圈,只感到忽而左盤,忽而右旋,忽而朝南,忽而往北;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看了多少燈,興趣盎然中但覺燈海錦簇,萬頭攢動。各種各樣的燈猶如百花爭艷,各具情態,好不喜人!且不說那些傳統的走馬燈、玉兔燈、孔雀開屏燈、子牙封神燈、三戰呂布燈、大鬧天宮燈等諸色花燈多么迷人,單就這些白菜燈、葫蘆燈、西瓜燈、辣子燈、貓兒燈、狗兒燈、羊羔燈、娃娃燈、壽星燈、財神燈。。。。也是多不勝舉,美不勝收,色彩艷麗,形象逼真,確是鄉土本色,匠心獨運,巧妙極了,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真可謂大千世界,盡收眼底了。曲情此景,還應了一首古詩:

月正圓時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

圓圓月下燈千盞,灼灼燈中月一輪。

月下看燈燈富貴,燈前賞月月精神。

今宵月色燈光內,儘是觀燈賞月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