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口音樂會

同口音樂會

同口音樂會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表演冀中笙管樂。同口音樂會始於明朝,歷經清朝延續至今,其樂譜、樂曲為明代一道士所傳屬北樂。樂隊由笙、管、笛、雲鑼、鼓、鑔、鐃、鈑、鐺子等樂器組成,樂曲保留了明清時代並融納了更古的曲目,具有深遠的歷史原素。該音樂會形成以來,一直在當地代代相傳,沿襲不衰,主要為本地喪禮、民間祭祀和社會、政府部門慶典活動無償服務,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寄寓了民眾的美好願望和祈盼。

基本信息

作品

同口音樂會歷史悠久,曲目完整,代表性曲目有《挑花袍》、《花園》、《大涼州》、《小涼州》、《趕子》、《左太平》、《右太平》、《四牛郎》(1—4)、《四娥郎》(1—4)、《花子趕齋》、《碟里金錢》、《上山虎》、《下山虎》等,演奏技藝精湛,頗具特色,所使用的樂器均為E調,全套曲目二十九首及一套打擊樂(即套詞),所有曲目在節拍類型上分為快板和慢板。

特點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音樂,音樂會之所以傳承至今,其曲面悠揚動聽,深得廣大民眾喜聞樂見。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為當地民俗的放燈節,四月十六、十七、十八廟會是祭奠後山老母的日子,許願還願祭祀天地祥和各業興旺,拉鞭放炮伴之以音樂吹奏烘托節日氣氛,此活動不可或缺。其素常參加喪葬祭祀,源遠流長,這是音樂會承前續後所存在的重要價值之一。

中央音樂學院榮英濤、王先艷等對同口音樂會進行考察並聆聽了念唱和演奏的樂曲,2009年1月參加第二屆河北省民族器樂大賽榮獲銅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