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口陳氏宗祠

陳琛,號紫峰,登正德庚午(一五一○)舉人,丁丑(一五一七)會魁,官刑部主事。 陳舉賢,號沖鵬,萬曆壬午(一五八二)舉人,官至漵浦知縣。 陳施,登乾隆丙子(一七五六)舉人,任沙縣教諭。

人們常說“泉州南門外有三座半祠堂”。陳埭鎮涵口陳氏祠堂即是其中一座。 
涵口陳氏於唐代由河南潁川遷入閩地,元末因海寇作亂又由莆田涵頭遷到晉江。其啟祖監簿中丞大夫念五公,乃宋狀元參政文峰公曾孫,初居青陽山隱逸,公妣墓地在青陽石鼓山。其長子碧溪公因圓夢擇涵洞口而居,故名居地日涵口,雅稱涵江。涵口在陳埭鎮北,稱謂“北岸陳”,正與宋節度使陳洪進傳裔“南岸陳”互相呼應。
涵口陳氏開基始祖碧溪公,名若濟,字汝舟,鄉居有德,人不敢呼名,但稱其號。碧溪公生四子,分為四大房:容齋公,名應卯,字以正,分支大鄉、涵透;次齋公名應午,字以中,分支橋南、橋北、後林;三齋公,名應亥,字以義,出祖安溪;肖齋公,名應仕,字以仁,出祖台灣、安溪蓬萊路美。至明弘治年間,涵口陳氏六世孫陳腆任高州太守,以碧溪公故居地起建祠堂,祠堂坐東向西,遙對紫帽、羅裳諸山,門前清溪長流,洋田鋪翠。時七世孫陳琛為秀才,作楹聯日:“子孝孫慈,百世芝蘭滿室;山光水色,四時青紫迎門。”又題堂柱日:“寸地留耕,勝似義田萬頃;滿堂燕笑,皆由忍字百餘。”聯文膾炙人口。
明清兩代,涵口陳氏子弟多讀書向學,科第蟬聯,簪纓不絕:
陳腆,號敏齋,登弘治壬子(一四九二)舉人,癸丑(一四九三)進士,官兵部郎中,遷廣東高州、涼州知府,有惠政,崇祀於名宦祠。
陳琛,號紫峰,登正德庚午(一五一○)舉人,丁丑(一五一七)會魁,官刑部主事。歸養,起江西提學副使,不就。崇祀文廟。
陳讓,號見吾,登嘉靖辛卯(一五三一)解元,成壬辰(一五三二)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以直諫觸怒嘉靖皇帝,被下詔獄,削職為民。隆慶改元,為表旌,贈光祿少卿,祀鄉賢祠。
陳舉賢,號沖鵬,萬曆壬午(一五八二)舉人,官至漵浦知縣。
陳伯英,號紫溟,萬曆癸卯一六○三)舉人,庚戌(一六一○)進士,官工部主事。
陳龍可,號二向,登萬曆乙卯(一六一五)舉人,天啟壬戌(一六二二) 進十,官戶部主事,至瓊州府知府。
陳朝京,天啟丁卯(一六二七)武舉人。
遴,清順治甲午(一六五四)舉人,聯捷進士,任至吏、禮二部侍郎。
陳元捷,康熙己卯(一六九九)舉人,任廣東化州知府。
陳松茂,登康熙甲午(一七一四)舉人,官禮部教習、吏部驗司主事。
陳紹芳,清雍正癸卯(一七二三)舉人,甲辰(一七二四)進士,官肥鄉知縣。
陳選,乾隆乙丑(一七四五)科選取薦拔貢第一名。
陳施,登乾隆丙子(一七五六)舉人,任沙縣教諭。
陳大揚,登乾隆丁卯(一七四七)武舉,任廣東石門游擊。
陳振彩,號鳳崗,登乾隆庚寅(一七七○)亞魁,辛卯(一七七一)會魁。
明天啟年間,泉州知府特地為涵口陳氏立“奕世科第”牌坊一座,以表彰其家族的人才輩出。
涵口陳氏歷代人物中最著名的是陳琛,字思獻,號紫峰,生於明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五歲入學,受業於默省李公鳳,舉動如成人,書本無卷折,一衣一履,終歲如新。七歲即顯儒氣道風,尋常應對皆成節奏。十四歲從諸葛駿習舉子業,二十歲受業於李木齋,作文批為“光輝射牛斗,雄壯倒崑崙”。大儒蔡清於木齋處見陳琛文字,日:“吾得此人為友足矣”。親往琛住所,屈行輩與為禮。陳琛遂師事之,從學《易》,盡得其學問精髓。三十歲著《正學編》,三十二歲講學於邑學宮,是年《易經通典》、《四書淺說》二部書著成。三十四歲中舉人,四十一歲中丁丑科進士。歷官刑部山西主事、南京戶部雲南司主事。奉差淮安監稅,尋轉吏部考功郎。因見朝廷昏庸,宦官弄權,貪�結黨,自度官微職小,無力扭轉乾坤,遂以母病老乞退休。歸家後,朝廷復任為貴州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校、江西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校,並辭不赴。在鄉潛心著述,關心民生疾苦,上書府縣吏,倡築晉江南路(自溜石東山通塘市)及修六里陂水利,深受百姓敬仰。晉江流傳有“第一通,陳紫峰”之語。陳琛卒於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其事跡載於《明史.儒學》。他在涵口的故居歷來受到保護,現已闢為陳紫峰紀念館。位於紫帽秀林山的陳紫峰墓地也列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琛的裔孫陳衢,字孔伸,號象西。居鄉務農,被推選主掌六里陂水利之役,自萬曆己卯至壬午(一五七九~一五八二),壬寅至癸卯(一六○二~一六○三)、戊申至癸丑(一六○八~一六一三)數掌其事。服務鄉人,“豫水旱而為之備,雨則競夕不寐,策杖觀水勢,督陂夫啟放,瞬息不少緩。故久雨、驟雨而無浸滂之患。霽則急閉之。旱則晝夜巡行,無取漏泄者。故汲灌足供三時”。不僅如此,他還賣田捐金增築溜石陡門一坎,以浚導溪流。鄉人念其德,建祠塑像祀之。吏部記名,贈尚義郎。崇祀鄉賢祠。
涵口陳氏以陳腆、陳琛、陳讓、陳象西四位人祀名宦、鄉賢祠,號稱“四不朽”。
涵口陳氏官宦代出,祠堂歷經修葺,愈加壯麗,其附近還建有陳紫峰祠、石埕祖厝、容齋宗祠、正通官衙等多座明、清、民國的古大厝,一字排列,就像一處活生生的閩南古建築博物館。一九八八年,以“涵口古建築群”名義列入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祠堂為大三開間兩落、磚木石建築。占地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米,由門廳、廡廊、天井、廳堂、後堂組成。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屋頂比周圍民居高陡,屋脊上裝飾剪瓷青龍和鴟吻。祠中懸有“高涼二州太守”、“理學名宦”、“忠諫御史”、“解元進士”諸多匾額,相當壯觀。祠堂曾於民國十九年遭焚毀,祠堂中所有神主、匾額、聯文及陳紫峰先生著作文稿均付之一炬。直至一九八七年,方由旅菲律賓華僑陳媽祝、旅港外二十九都和風裡涵口橋南四房族譜》記載,其十三世某公,“早年往台謀生,頗有積蓄,家境甚好,返鄉建業,屋稱華麗。強盜聞訊劫攻,內有防備,破門不入,還遭死傷,拖命而逃。因此,家族人等恐其再犯,故不敢久居。時(自十三世至)十六世,乾隆期間,全家族兄弟姐妹男女老幼化裝為農民,肩挑什草用具,一同坐船復渡台灣求生。後僅留一十七世祖妣家輩叫阿順娘一人,生活窘迫,十分坎坷,當厝賣業,求生不得,又乏至親相幫而自行消失。但有木主遺存,(族人)並曾擇於每月初五日為總忌神供奉”。
此外,譜中還有“十六世祖禮全等家族遷居台灣”。“十七世祖傳權等家族遷居台灣”等記錄。近年有台灣台中桃園陳氏來信聯繫,確定系由泉州南門外廿九都涵口鄉橋南四房遷居台灣者。
涵口陳氏自十五世起沿用昭穆為“義禮傳家,淑德長垂奕祀;文章華國,徽聲遠播芳州”。現已傳至二十六世“章”字輩。據統計,即今居住涵口陳氏人口四千五百餘人,而涵口居住海外及港澳台族胞可達五千餘人。
一九九八年祠堂重建後,涵口陳氏族人著意整理出版陳紫峰先生遺書,先後出資翻印《陳紫峰文集》、《易經通典》各百部,分贈有關部門以為研究之用,俾先賢手澤得以流傳,以先賢品德激勵後人。而陳紫峰祠、陳紫峰墓亦經族裔集資復修,更有一番氣象,已成為本市遊覽瞻仰之勝地。
晉江涵口陳氏何時何地入閩,從晉江涵口陳氏宗祠大門楹聯:“分譜出莆田歷青陽居涵江相變定基角趾雛麟綿世澤;開科由太守在理學繼忠諫先後濟美簪纓孺鵲行宗風”。上聯綿延出這支陳氏分衍線路。
入閩時間在唐朝未期,始遷地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居莆田之涵頭。宋朝至元年間,從涵江遷居晉江青陽山,始祖念五公隱逸,至碧溪公時,緣外岳官是涵口謝天官諱許公之婿,因而於淳佑年間(一二四一~一二五三年),遷籍涵口村。此一支陳氏族人遷徙歷程:固始――莆田(涵頭)――青陽山――涵口――葛上。是這支陳氏的發祥地。
這支陳氏,有別其它陳姓。在觀閱《蔣德�予涵江(口)譜》序中記,“余涵江之陳氏是潁川籍改閩之興郡莆邑涵頭”,“晉安諸陳最繁,諸陳有別之涵口之陳,派出固始,自唐季閩,世家出青陽山,至元延佑遷涵口,遂為涵口破荒始基之祖公”。譜序記述源與流,還進一步說明這一支入閩陳氏族群有別其餘繁多的陳氏族人。
於是,故稱涵口陳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