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
疾病概述
涎石病是指在腺體或導管內發生鈣化性團塊沉積而引起的一種疾病,90%發生於頜下腺,其次為腮腺。
涎腺病主要症狀是阻塞症狀:進食時,尤其吃酸性食物時腺體腫大、脹痛,這是因為涎石使唾液不能通暢排出,而唾液分泌又不斷增加所致。食物刺激唾液分泌越多,症狀愈重。發生於頜下腺時,可伴有同側舌或舌尖痛,並放射至同側耳部及耳內。由於涎腺不可能發生完全阻塞,涎液可以逐漸流出,在分泌減少後,涎腺又逐漸縮小,疼痛消失。涎腺還經常有慢性炎症表現,如腺體增大、變硬、有輕壓痛;導管口紅腫、導管內能壓出少許膿液等。慢性涎腺炎急性發作,可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等症狀。涎石存在時間較長,可由於長期炎症的影響,使腺組織呈現退行性變,甚至纖維化,腺體變硬,導管變為硬性結節狀索條,阻塞症狀也逐漸消失。
涎石病少數涎石極小者可自行排除,或可用保守療法如催唾及按摩促排;但大多數需手術摘除。導管後端接近腺體或腺內涎石、多發性涎石、導管涎石摘除後涎腺反覆腫脹及腺體纖維化者,需採用連同涎石的腺體摘(切)除術。疾病分類:口腔科 疾病描述 涎石病是在腺體或導管內發生鈣化性團塊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變。85%左右發生於下頜下腺,其次是腮腺,偶見於上唇及唇頰部的小唾液腺,舌下腺很少見。涎石常使唾液排出受阻,並繼發感染,造成腺體制急性或反覆發作的炎症。
症狀體徵
可見於任何年齡,以20-40歲的中青年為多見。病期短者數天,長者數年甚至數十年。小的涎石一般不造成唾液腺導管阻塞,無任何症狀。導管阻塞時則可出現排唾障礙及繼發感染的一系列症狀及體徵:
①進食時,腺體腫大,患者自覺脹感及疼痛。停止進食後不久腺體自行復原,疼痛亦隨之消失。但有些阻塞嚴重的病例,腺體腫脹可持數小時、數天,甚至不能完全消退;
②導管口黏膜紅腫,擠壓腺體可見少量膿性分泌物自導管口溢出;
③導管內的結石,雙手觸診常可觸及硬塊,並有壓痛;
④鹹石阻塞引起腺體激發感染,並反覆發作。炎症擴散到鄰近組織,可引起下頜下間隙感染;慢性下頜下腺炎患者的臨床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進食時反覆腫脹,檢查腺體呈硬結性腫塊。
疾病病因
涎石形成的原因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某些局部因素有關,如異物、炎症、各種原因造成的唾液滯留等;也可能與機體無機鹽新陳代謝紊亂有關,部分涎石病患者可合併全身其他部位結石。
病理生理
涎石病多發發生於下頜下腺,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下頜下腺為混合性腺體,分泌的唾液富含黏蛋白,較腮腺分泌液黏滯,鈣的含量也高出2倍,鈣鹽容易沉積;
②下頜下腺導管子下向上走行,腺體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動。導管長,在口底後部有一彎曲部,導管全程較曲折,這些解剖結構均使唾液易於淤滯,導致涎石形成。
診斷檢查
根據進食時下腺腫脹及伴發疼痛的特點,導管口溢膿以及雙手觸診可捫及導管內結實等,臨床可診斷為下頜下腺涎石並發下頜下腺炎。輕者應作X線檢查。
下頜下腺涎石應選攝下頜橫斷牙合片及下頜下腺側位片,前者使用於下頜下腺導管較前部的涎石,後者使用於下頜下腺導管後部及腺體內的涎石。鈣化程度低的涎石,即所謂的陰性涎石,在X線平片上難以顯示。在急性炎症消退後,可作唾液腺造影檢查,涎石所在處表現為圓形、卵圓形或梭形充盈缺損。對於已確診為涎石病者,不作唾液先造影,以免將涎石推嚮導管後部或腺體內。
治療方案
很小的涎石可用保守治療,囑患者口含蘸有檸檬酸的棉簽或維生素C片,也可進食酸性水果或其他食物,促使唾液分泌,有望自行排出。能捫及、相當於下頜第二磨牙以前部位的涎石,可採用口內導管切開取石術。
位於下頜下腺內或下頜下腺導管後部、部的涎石,下頜下腺反覆感染或繼發性硬化性下頜下腺炎、腺體萎縮,已失去攝取及分泌功能者,可採用下頜下腺切除術。近年來,一些學者採用碎石機碎石、雷射碎石、唾液腺鏡導管取石等新的治療方法,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待積累更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