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寒新詠

但並無吟詠,僅匯集了當時蘇州、揚州、安慶等地來京的七個戲班、十八位童伶的情況,並比之以各種花鳥。 但它價值所在,一是提供了乾隆後期,崑腔外地班社在北京的演出情況。 此外,還兼演一些雜戲,這些劇目,大多為《綴白裘》所收。

鐵橋山人、問津漁者、石坪居士所作,余不詳。書作於乾隆五十九、六十年的冬春之間,故題之為“消寒”。但並無吟詠,僅匯集了當時蘇州、揚州、安慶等地來京的七個戲班、十八位童伶的情況,並比之以各種花鳥。詞里抽象,且屬一家之言,但可了解這些伶人的風韻和技藝。 但它價值所在,一是提供了乾隆後期,崑腔外地班社在北京的演出情況。時蘇州班有慶寧、萬和、樂善、松壽、金聲等部,揚州班有集秀部,安慶班有五慶部,以演出小旦、帖旦戲顯時尚。二是從所列其擅演的劇目中,可以看到當時流行的劇目,從《浣紗記》到《長生殿》皆有所記。此外,還兼演一些雜戲,這些劇目,大多為《綴白裘》所收。亦可看出劇壇演變的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