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有意義的場所是抗衡全球化和到處千城一面的重要力量,也是探索可持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著名學者蒂莫西·比特雷教授在書中展示了他深入廣泛的研究和遍行北美、歐洲各地的經歷,對現在的場所和建築進行了非常現實的審視,回顧當前的各種挑戰,探究了削弱場所情感的趨勢和因素,描繪了很多強化場所的建設性觀點和令人信服的構想。王駿等編著的《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時代可持續發展的住宅與社區)》同時開拓了廣闊的新視野,探索了可持續性社區建設,向讀者們介紹了很多創意項目和活動。所以,對任何想抵制同質化發展、想把生活的環境和社區打造得更有特色的人而言,《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時代可持續發展的住宅與社區)》就是令人信服的信息和思想的源泉。
作者介紹
蒂莫西·比特雷(TimothyBeatlev)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博士,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與環境規劃系教授,有近30年的教齡。他始終致力於城鎮的生態足跡和創建宜居環境的研究工作,把學術方向定位於可持續社區發展和創新戰略,曾出版包括《向歐洲城市學習》(被譯成中文)、《人居環境保護規劃》、《全球化時代的可持續家園》等在內的15部以上的著作,其中《合乎倫理的土地使用》被美國規劃協會評為“100部規劃基礎書籍”之一。現為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可持續發展學會Teresa Heinz基金(一個專門支持社會與環境研究的慈善基金會)專席教授。王駿博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名城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多年教授外國城市建設史、城市設計等課程,出版有《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合編)等著作及教研論文等。
張冠增博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在日本Icu、明治學院大學、德國包浩斯大學任客座教授。出版有《城市發展概論》、《東亞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台灣地區高等教育縱覽》、《解析彩虹——科學的迷惘》、《後現代城市主義》、《規劃專業英語教程》、《西方城市建設史綱》等著作、譯著十多部,各種論文5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