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珊王朝(a1—Sulalah al—Husayniyyah)18世紀初在突尼西亞建立的伊斯蘭封建王朝。1705年由希臘血統的土耳其軍事將領海珊·本·阿里(Husayn ben‘Ali,?~1740)創建。海珊原為奧斯曼帝國委任統治突尼西亞的貝伊,他在當地封建主和伊斯蘭教上層的支持下,推翻土耳其近衛軍的統治,建立海珊王朝。在承認奧斯曼素丹宗主權的條件下,推行獨立的內外政策。海珊改組國家政治機構,中央設定迪萬會議決定國事,設法律會議作為立法諮詢機構,設首相和大臣,分管財政、軍事、外交、內務等,全國劃分為若干行政區。他發展農業,振興經濟,修建清真寺和學校,頗得人心。1740年,其侄阿里帕夏舉兵反叛,海珊被殺,王朝陷於內亂。1756年,其子伊本·海珊奪取貝伊之職,重建海珊王朝。18世紀後期,因王位繼承之爭力量削弱。王朝奉行遜尼派教義,教法上遵從馬立克學派。蘇菲派沙茲里教團、提加尼教團廣為傳播。統治者稱貝伊(即總督),實為君主。1837年法國開始入侵突尼斯。19世紀中葉,突尼西亞君主艾哈邁德·貝伊(1837~1855在位)執政時,推行社會改革,創建一批現代學校,按歐洲方式訓練新軍,改善軍事裝備,並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建立立憲制政府。後突尼西亞首相海亞爾·帕夏(1873~1877)推行現代改革運動,提出在保留伊斯蘭文化傳統的同時,實行現代教育,傳播西方的科學知識,為此創辦了教授歐洲語言和科學的薩迪克學院。1881年,突尼西亞淪為法國的“保護國”,王朝統治者成為法國殖民者的傀儡。1896年,“青年突尼西亞人”的社團創辦了伊本·赫勒敦學院,按現代方式進行宗教教育,以維護伊斯蘭教。20世紀初,以阿布杜·塔勒布為代表的伊斯蘭復興思潮興起。為反對法國殖民主義的統治,一批不滿於社會日益世俗化、西方化的伊斯蘭學者,倡導恢復伊斯蘭原旨教義和宗教禮儀。1907年,伊斯蘭公產委員會主席巴希爾·薩法爾創建了突尼西亞青年黨(即憲政黨前身),主張由突尼西亞人自己管理國家,在組織青年知識分子反對法國當局侵犯伊斯蘭教權力的鬥爭中起了很大作用。1920年由民族資產階級組成憲政黨,要求參加議會和政府,後分裂。1934年,以哈比卜·布爾吉巴為代表的現代主義者組建新憲政黨,反對法國殖民當局所推行的民族“歸化”(即穆斯林可取得法國公民資格,不受教法約束)政策,實現民族獨立的要求,成為突尼西亞民族獨立運動的中堅。後遭法殖民當局鎮壓。1954年,由薩拉赫·本·優素福領導的新憲政黨,組織民族解放軍,以南部和中部為根據地層開武裝鬥爭。1956年突尼西亞獨立,仍保留君主制。1957年7月25日制憲會議決定廢除君主(即貝伊)制,成立突尼西亞共和國,王朝遂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