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廷克

海廷克

伯納德·海廷克,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年輕時曾擔任荷蘭廣播愛樂樂團小提琴手。在師從萊特納培訓一年之後,1955年便當上了該樂團指揮,四年後成為首席。1967年受聘出任倫敦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69年升任藝術總監直至1978年。自1961年起海廷克便是北歐首屈一指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的主要領導者,30多年來他和這個樂團都極為活躍,音樂會演出和唱片錄音成果豐碩,他們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曲和協奏曲全集、李斯特交響詩全集,尤其是德彪西樂隊作品全集和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都是愛樂人士樂於稱道的佳作。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伯納德·海廷克 伯納德·海廷克

 芝加哥交響樂團宣布任命兩位世界頂級音樂家:伯納德·海廷克和皮爾·布列茲。海廷克被任命為首席指揮,這一任命是為了填補擔任這一職位15年的巴倫博伊姆的辭職所留下的空缺。

同時這也是一個暫時的解決方案,因為樂團還在繼續尋找音樂總監。“在音樂總監的尋找過程中我們不遺餘力,為的是選擇一個最好的音樂領導人,同時他也完全適合芝加哥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董事主席WilliamStrong說,“我們打算花些時間以做出決定,因為這一人選將長期服務于樂團和我們城市。”

海廷克曾經在1976年首次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這次任命以後,他將在每個演出季中帶領樂團演出4-6周,其中包括在芝加哥和巡演中已經計畫的演出。

雖然海廷克按照計畫將在10月帶領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三交響曲,但是他將正式擔任這一職務從2007-2008年演出季。海廷克說:“芝加哥交響樂團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樂團,它擁有非凡的遺產和傳統,成為這一傳統的一小部分使我非常自豪。”

同時,布列茲被任命為2006-2007演出季榮譽指揮。他和樂團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69年,從1991年以後,擔任每年的常駐演出,1995年被任命為首席客座指揮。布列茲和芝加哥交響樂團錄製了大量的錄音,其中8個獲得格萊美大獎。他的這一職務將包括每個演出季3-4周演出,既包括巡迴演出也包括一些幕後工作,比如試演和培養人員。聲明中說,他將在秋季帶領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出馬勒第七交響曲。

布列茲說:“被任命為榮譽指揮我不僅非常高興而且深受感動。我的感激和快樂遠遠超越這一職位本身,因為這意味著我將繼續與這些卓越的音樂家、團隊和第一流的組織高效的合作。”

個人作品

唱片選粹:

◎Philips422971-2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

◎Philips412735-2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維也納愛樂樂團)

◎Philips434155-2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

◎Philips438751-2、438754-2李斯特:交響詩全集(倫敦愛樂樂團)

◎Philips416466-2馬勒:第九交響曲(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

◎Decca417581-2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五交響曲(倫敦愛樂樂團)

作品簡介

基本信息

交響聲樂作品:馬勒《大地之歌》(海廷克)

指揮:伯納德·海廷克

演唱:詹姆士.金(男高音);珍妮.貝克(女中音)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樂堂管弦樂團唱片

評價:企鵝三星帶花

簡介

1860年7月7日出生於波西米亞,是個釀酒場老闆的兒子,10歲那年他在家鄉舉行一場鋼琴獨奏會,隔年他被送到布拉格念書,但念了兩年就因為他身體虛弱便休學返家,在1885年,一位聽過他演奏的農場經理覺得他的天份非凡,便建議且帶他至維也納音樂院接受當時有名的鋼琴教授JuiliusEpstein的指導。

但在他獲得學校鋼琴比賽的冠軍後,他反而想轉往作曲方面發展,同時他也在維也納大學修讀哲學課程並私下研讀Bruckner(布魯克納)的文章。兩年後,他在學校一面教授鋼琴,也一面在為他第一個作品寫劇本,而這第一個作品就是「DasklagendeLied」(悲傷之歌)。

他指揮生涯的開始是從1880年,在奧地利北部的小劇院。1883年至1885年他又換到另一個地方,在這裡他與一位女歌手有一段沒結果的戀情,黯然離開到布拉格工作,這時他還為這位歌手女友寫下一組歌曲,連歌詞也是他寫的。

而在布拉格時,他演出Mozart(莫札特)及Wagner(華格納)的歌劇深獲J.Brahms(布拉姆斯)的讚賞。在他三十一歲時便擔任了漢堡歌劇院交響樂團指揮,之後又曾在萊比錫擔任當時最負盛名的指揮家ArthurNikisch的助理指揮,以及維也納歌劇院的指揮達十年之久,而這十年是他一生中最燦爛活躍的時期,但因為他廣大的名聲加上大力改革,引起樹大招風,使得他不得不離開維也納歌劇院。

1909年他獲聘為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並在同時也指揮大都會歌劇院。後來因為心臟病加重,1911年2月回到他的故鄉,5月18日便過世於維也納。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多首交響曲,他的作品和聲並非很和諧,主題也變化多端伏很大,並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許多民謠,像在第二、三、四號交響曲皆有出現)、聖詠調般的樂句,第八號則採用一首拉丁讚美詩,他的作品中的「大地之歌」(DasLiedvonderErde)甚至還使用了一組聯篇的中國詩(cycleofChinesepoems)。

目前現存的交響曲中最長的有幾首都是馬勒的作品。在第三首交響曲便有六個樂章,而第一樂章就有45分鐘長。第八首有「千人交響曲」之稱因為當時在慕尼黑首演時台上就是這么多人。而有幾首交響曲樂團的規模,也較當時其他作曲家所使用得龐大。因此在音色變化、情感處理也顯得比其他作品家的作品來得不尋常。

《大地之歌》

完成於1908年。當年,作者來到奧地利西部一個叫杜布拉赫的村莊,面對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無限感慨,他讀著德國作家漢斯·貝特格翻譯的唐詩《中國之笛》,東方詩人的不幸遭遇和悲壯情懷激起這位西方作曲家的強烈共鳴。逐選了其中的七首唐詩,寫成《大地之歌》。這是一部加入人聲的、作者稱之為“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聲部與管弦樂隊而寫的交響曲。”其中包括李白、王維、孟浩然的詩作,全曲共分六個樂章。

第一樂章

愁世的飲酒歌,奏鳴曲式,雙重呈示部,歌詞為李白的《悲歌行》。樂章以古詩的歌詞為基礎,作者將詩分為三段,每段都用“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作為結尾。這首詩的原意為:人的一生不過百年,面對這一現實,最好的方法是以酒澆愁。音樂以讚美生活開始,以痛苦欲絕告終。

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悲憤激越,由圓號齊奏、小號助奏出呼叫般激動的動機,然後,男高音獨唱主部主題。這是一段難度很高的樂句,表達了作者對人世的憤懣和反抗.

第二呈示部基本是第一呈示部的變化重複,由男高音唱第二段歌詞。展開部先由加弱音器的小號與英國管交替奏出引子動機,接著小提琴與單簧管構成充滿美的幻想與和對生活渴望之情的二重奏。

當男高音再次激昂地歌唱時,抒發了一種對有限生命的懷疑與絕望。再現部較短。每唱一次“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時,都移高一個調,音樂顯得暗淡無光,樂曲在高昂但卻有些單薄的旋律聲響中結束。

第二樂章

寒秋孤影,奏鳴曲式,雙重呈示部,原歌詞已無可考證。詩句描寫了秋日的景象“花兒枯萎,葉落飄零”,它是一首孤獨淒涼的情詩。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是小提琴奏出的無窮動式的流動旋律,幾乎貫穿全樂章。在這平淡得甚至有些呆板的背景上,雙簧管奏出那“悲戚的孤獨者”的憂鬱暗淡、孤單淒涼的主部主題:接著,單簧管奏出副旋律和之,女中音用緩慢的曲調飽含辛酸地傾吐出心中的惆悵,副部主題由第一圓號獨奏。第二呈示部基本上是第一呈示部的重複,沒有出現“悲戚的孤獨者”的主題,而直接用女中音獨唱主題的變化重複句。經過短小的展開部,雙簧管與歌聲交織一起,辛酸、憂傷的旋律,更加重哀怨與痛苦的情緒,催人淚下。最後,雙簧管又吹起那“悲戚的孤獨者”的主題,音樂回到充滿疲憊、悵惘之情的氣氛之中。

第三樂章

青春,歌詞作者署名李太白,但原詩已無處查對。這是一首青春的歡快頌歌,是整首交響曲在多災多難的人生旅途中一首美好的插曲。

樂曲的引子是長笛、雙簧管演奏的流暢跳躍、輕鬆活潑的五聲音階旋律,表達了古香古色很有特色的中國情調:接著,男高音輕快瀟灑的唱出了以李白詩句為詞的清新、喜悅的主題,描寫了一群青少年在亭中相聚,欣賞著池中倒映的美景,他們談笑風生,飲酒賦詩。

中段在木管與小號頓奏第一主題後,木管以輕快的頓音與之對奏,由男高音唱出了平穩而豪壯的主題。當小提琴變化重複上面主題時,使人心情特別舒暢,充滿青春活力,並對美好幸福的未來寄予希望。但後面的歌聲,尤其是弦樂下行大跳的動機反覆,給這種希望蒙上了一層灰紗,使之帶上虛幻的色彩。

再現部較短,那清新的曲調還是那樣明快,那些忘卻現實的書生們依然吟詩對答,但這只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

第四樂章

美女,復三部曲式,原詩是李白的一首《採蓮曲》。樂曲在長笛平行三度活潑的顫音背景上,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了柔和的引子動機,小提琴高音區的演奏,表現了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

長笛吹出五聲音階的旋律,引出了第一部分女中音纏綿、悠閒而甜蜜的歌聲,這是一個不緊不慢的五聲音階的旋律,歌中唱到“英俊的少年在岸上綠柳中騎馬賓士”:副旋律是在小提琴分解和弦音型伴奏下的女中音獨唱,細膩地刻畫了少女的內心世界,使人仿佛看到東方少女的音容笑貌。

接著是引子與主旋律的變化重複,描繪了少女、少男們在醉人的風景中相遇的情景。中間部是引子與主旋律的展開,幾個器樂段落充分調動了動機發展、轉調等手段,還加入曼多林、鋼片琴、鈴鼓的配器,把“空斷腸”的情緒描述得近乎絕望的程度。再現部在主旋律與副旋律間插入了一個展開句,展開句前,小提琴以深沉含蓄的音調再一次表現了採蓮女的嫵媚與多情。

最後,音樂漸漸平靜地結束在很不穩定的四六和弦上,使“斷腸”之感更加強烈,仿佛痴情少女以若有所失的目光追隨著遠去的少年,陷入無際的遐想之中。

第五樂章

春天的醉漢,復三部曲式,原詩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為了體現描寫醉酒者姿態的意圖,樂曲一開始就由木管樂器奏出滿是裝飾音的音型,運用了很不穩定的速度與調性,打破了前一樂章結束時的寂靜,主題呈示的是一首大自然春意盎然的迷人旋律:緊接著是發展句簡單的變化與重複。中間部分得到充分的展開,獨奏小提琴一會兒活潑輕快,一會兒抒情抑鬱。隨後,男高音演唱了堅定有力的“人生如夢”曲調。音樂很好地描繪了在夢幻一般的世界裡,借酒消愁者如醉似醒的神態。作曲家把他們對生活的咀咒和希望,全部奇妙地交織在各種旋律、調性和配器之中。同時還以其精湛的配器技巧,使我們感到了微寒的“春風”,嗅到了沁人的“花香”,不時聽到幾聲“流鶯”動人的歌唱。再現部中加進一些木管上行、下行的流動音階,進一步描寫醉酒者的神情。音樂最後在狂熱的氣氛中結束,好象醉漢又借酒澆愁、逃避現實,拿起酒杯狂飲不止。

第六樂章

永別,雙展開部的奏鳴曲式,歌詞前半段來自孟浩然的詩《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後半段來自王維的詩《送別》。

樂曲的開始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在低沉壓抑、陰森恐怖的大鑼與低音聲部長音和弦的背景上,引出雙簧管反覆吹奏的極度淒楚、痛苦的回音音調:在引起小提琴感慨共鳴後,女中音首先唱出冰冷失神和痛苦憂鬱的呈示部主部主題,淒涼的木管不時在上面飄動,更添愁情,表達了主人公與朋友告別時的彷徨不寧的心情。雙簧管在單調的、不規整的節奏音型伴奏下,以較長的經過句引出副部主題。

展開部的第一部分,女中音繼續抒發對人生的感慨。第二部分是器樂段落,感情變化幅度很大,基調雖未變,但卻很有生氣,充滿溫暖和人間的愛,它是對美和生命的熱烈讚頌。不過,很快被大鑼陰森的音響毀滅,樂隊音響由高而低,把人推向幻滅的深淵,雖然對人生還有所眷戀,但命運卻使人不得不拋開塵世,去尋找棲身的地方。

再現部的歌詞用王維的《送別》,這是辭別塵世的斷腸哀歌,葬禮進行曲似的節奏一直貫穿其間,音調充滿悲涼淒切的情緒。樂章的結束部是馬勒自己寫的一段歌詞,用來抒發他對人生、對大地的眷戀之情。

當歌曲唱到“永遠”二字時反覆了七遍,似乎主人公已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將離開人間轉入另一個世界,從而和大地訣別。音樂在極弱的力度中,不知不覺地消逝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