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岸侵蝕是指海岸在海洋動力作用下,沿岸供砂少於沿岸失砂而引起的海岸後退的破壞性過程。狹義的海岸侵蝕僅指自然海岸的侵蝕後退過程;廣義的海岸侵蝕除自然海岸的侵蝕外,還包括人為對海岸的破壞過程。海岸侵蝕災害是由海岸侵蝕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災害。
形成原因
沿岸泥沙虧損和海岸動力的強化是導致侵蝕發生的直接原因,而引起泥沙虧損和動力增強的根本原因是自然變化和人為影響。
自然因素
引起海岸侵蝕作用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海洋動力作用增強, 海水運動過程中產生的潮流、波浪等是造成海岸侵蝕的主要動力。近岸潮流決定了沿岸泥沙的離岸移動方向,並成為海岸侵蝕的重要原因之一。波浪作用主要表現為起動泥沙、搬運泥沙。以黃河三角洲為例,黃河三角洲岸線侵蝕一般是受到潮流和波浪兩者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增強了海岸的侵蝕作用。其二,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導致很多地區的平均海平面相對於陸地有緩慢上升的趨勢。由於岸灘剖面會逐漸調整以此來適應升高的平均海平面,因此,會造成岸線的緩慢蝕退。短時間內海平面上升不會引起海岸侵蝕;但長期變化,則會誘發或加速海岸的侵蝕。海平面相對上升,導致近岸水深增加,使到達岸邊的波浪作用增強而侵蝕海岸。
人為影響
引起海岸侵蝕作用的人為因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開採地下資源造成陸地下沉,以黃河三角洲為例,黃河三角洲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的含量較多。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三角洲地區陸續開發了勝利、孤島、河口等油田,伴隨著石油等資源的開採,勢必會造成陸地和岸灘的下沉,使得岸灘剖面緩慢調整,造成黃河三角洲地區海岸的蝕退。其二,河流來水來沙量減少,以黃河三角洲為例, 黃河泥沙是黃河三角洲迅速形成的主要動力。據利津水文站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九九年50年的資料統計,其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43.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來沙量為8.68億噸。因此泥沙量的多少對黃河三角洲海岸線的後退淤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防護措施
為了減緩海岸侵蝕造成的危害,我們可以在局部海岸段,通過工程措施改變近岸泥沙的運移格局,使泥沙堆積下來。主要的防護工程有以下幾種:
其一,海堤,海堤是人類傳統的海岸防護方法,它建造在海灘較高地區,是用來分界海濱陸域和海域的建築物,走向一般與海岸線平行。雖然它在固定海岸和防潮防浪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一般不能用於保灘,作為防浪的長期防護方式也是不合適的,除非作為其它工程措施下的輔助或應急措施。因此這種工程結構,一般只適用於海浪不大的海岸或淤積海岸以防異常海沉;
其二,丁壩及丁壩群,丁壩及丁壩群是一種與海岸線近乎垂直的海岸建築物,它的作用是攔截海岸上游輸來的泥沙,形成寬闊的海灘而保護海岸。丁壩在淤泥質海岸有較成熟的運用,可以運用在淤泥質海岸地區。丁壩及丁壩群是靠攔截的泥沙來達到防護海岸的目的,因此對於輸沙量逐年減少的河流例如黃河來說,不利於丁壩攔截大量泥沙形成海灘,因此,這種防護方法存在不足;
其三,離岸堤,在海岸線外一定距離的海域中建造大致與岸線相平行的防波堤稱為離岸式防波堤,簡稱離岸堤。其作用與丁壩相似,能夠造成離岸堤上游側岸灘的淤積。可以採用大塊石或各種混凝土塊作為護面。但是離岸堤開口較小,污染易在海灣內積聚而不易排出。因此選擇離岸堤作為海岸防護工程應該考慮環境污染問題;
其四,人工河灘補沙, 從海中或陸上採集合適的沙補充到被侵蝕的岸灘上是解決海岸侵蝕最自然的對策。海灘補沙已被證明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措施,而且它對下游岸灘的影響也比其它防護設施小。由於人工填築到海灘上的沙,在各種海洋環境條件,特別是海浪的作用下,仍會被沖刷,因此必須每隔幾年對海灘進行補沙。
雖然海岸防護工程的形式比較多,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海岸侵蝕的特點和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對三角洲地區的海岸侵蝕採用不同的防護工程或多種技術結合的形式,使工程達到最好的防護效果,減少海岸的蝕退。以黃河三角洲為例,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主要的三角洲之一,近年來由於自然變化和人為因素的干擾使得黃河三角洲海岸侵蝕現象日趨嚴重,進而造成周圍海洋資源或油田設施的破壞,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密切關注。
案例
江蘇廢黃河口附近海岸,1855-1970年岸線以平均每年147米的速度後退,20世紀70年代以來,岸線後退速率仍達20-40米/年;近代黃河三角洲釣口至神仙溝岸段,每年後退達350米以上;海南省文昌縣由於珊瑚礁被開採,海岸已後退200餘米,造成大量的椰樹林被海水傾倒。引起海岸侵蝕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由於自然原因,如河流改道或大海泥沙減少、海面上升或地面沉降、海洋動力作用增強等都導致海岸侵蝕;二是人為原因,如攔河壩的建造、灘涂圍墾、大量開採海灘沙、珊瑚礁,濫伐紅樹林,以及不適當的海岸工程設定等,均會引起海岸侵蝕。由於海岸侵蝕使土地大量失去、海岸構築物破壞、海濱浴場退化、海灘生態環境惡化、海岸防護壓力增大、侵蝕下來的泥沙又搬運到港灣淤積而使航道受損,從而成為一種嚴重的環境地質災害,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加強海岸線管理,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海岸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