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海南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做大做強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高水平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堅實基礎,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農業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支柱地位不動搖,堅持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在國際旅遊島建設中的戰略定位不動搖,堅持把農業作為農村奔小康、特色城鎮化及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產業支撐不動搖。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大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產業深度融合,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努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高標準建成國家冬季瓜菜基地、南繁育制種基地、熱帶水果基地、天然橡膠基地、海洋漁業基地和無規定動物疫病區。
(二)發展目標。“十三五”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0%以上,突破110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突破1.5萬元,確保趕上併力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品牌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突破40%;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休閒農業營業額年均增長1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綜合機械化水平突破50%;化肥、化學農藥分別減量20%和30%,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環保改造全部達標,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0%以上。
二、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構建特色高效產業體系
(三)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調整低效產業,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甘蔗產業調減任務。推廣高端水稻品種30萬畝以上,在西北地區發展晚稻制種業,提升綜合效益。按照最佳化布局、穩定產能、提高單產的原則,推動天然橡膠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創建200萬畝核心膠園,實現橡膠單產提升10%以上,年產量穩定在40萬噸左右。以穩面積、調品種、提單產、增效益為方向,做精做優冬季瓜菜產業,實施標準化菜田改造計畫,健全集約化育苗和綜合服務體系。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熱帶作物和水果,形成標準化和適度規模的區域性主導產業。積極推動咖啡、腰果特色產業種植資源保護和恢復性發展。
(四)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調整畜牧養殖結構,生豬年出欄量穩定在600萬頭左右,滿足島內消費需求,推動本地黑豬飼養比例到“十三五”末突破30%,引導發展牛、羊、奶、蛋等自給不足品種,力爭到“十三五”末年出欄牛35萬頭、羊105萬隻,禽蛋自給充足,填補奶牛業空白。健全現代化畜禽良種體系、新型飼料體系和動物防疫體系,加強文昌雞、加積鴨、海南黑山羊等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開發,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保種場、原種場、繁育場,推廣林草結合和秸稈青儲等飼料模式,推動畜禽標準化健康養殖,高水平建設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立健全省隔離島、市縣隔離場、動物防疫物資儲備應急中心、省際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等基礎設施,促進畜牧業穩定健康發展。
(五)提升林業經濟效益。處理好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各種類型的林下經濟,力爭 “十三五”末達到200萬畝。做強熱帶花卉產業,以海口、三亞、儋州等市縣為重點,建設海南國際花卉產業園、中國熱帶花卉高新技術產業園、亞龍灣玖瑰谷二期、海南西部蘭花國際博覽園等集花卉生產、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新興花卉生產基地。壯大珍貴鄉土樹種產業,重點在西部地區推廣花梨、沉香等珍貴鄉土樹種。培育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產業,依法加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馴養繁殖和合理開發利用。加快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到“十三五”末建立30萬畝木本油料產業基地,培育一批食用植物油品牌。做強林木種苗和特色經濟林產業,開展辣木種植試驗。
(六)促進漁業加快發展。以外海捕撈、近海養殖、水產種苗為重點,推動漁業轉型升級。加快實施170艘南沙漁船更新改造項目,淘汰老舊小漁船,建造大中型鋼質、高效節能、現代化裝備的捕撈漁船,大幅提升海洋捕撈能力。推廣適合外海遠海生產的捕撈作業方式,組建南沙骨幹船隊,在外海打造海上加工平台、補給及安全保障基地,實現外海捕撈常態化。轉變水產養殖方式,推進標準化池塘改造,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底播增養殖模式,大力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到“十三五”末新增深水網箱4600口,推動水產養殖由內灣向近海乃至外海拓展。
三、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七)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減施化肥和化學農藥,增施有機肥,增加廢棄物回收,增加秸稈綜合利用,推進水肥結合、種養結合、地力改善與病蟲害防控結合。實施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以廢棄物+清潔能源+有機肥為方向,全面改造畜禽規模養殖場,建立區域性有機肥加工中心,到“十三五”末實現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率80%以上。實施地力改良提升工程,開展化肥、化學農藥減量行動,採取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等綜合措施,研究對生產、經營有機肥給予補貼,對承包和經營期內土地有機質提升進行獎勵的相關政策。發展節水農業,推廣節水品種和噴滴灌、水肥一體化、循環水養殖、深耕深松等節水技術。實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程,探索香蕉枯萎病、檳榔黃化病、柑桔黃龍病防控技術,力爭到“十三五”末將發病率控制在8%以內。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工程,以青儲飼料、新型能源、有機肥配料為方向,分類利用豐富的秸稈資源。
(八)大力實施品牌農業戰略。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推進農業標準化。到“十三五”末制定並實施30個海南名牌農產品標準,創建一批農業標準化基地。大力培育區域公共品牌,落實海南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管理辦法,加大農業品牌整合力度,加強“三品一標”管理,將一批地標產品培育成國內國際知名品牌。深入開展品牌行銷,努力將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冬季交易會打造成國內冬季農產品的頂級品牌會展,辦好中國海南(屯昌)農民博覽會、中國(三亞)國際熱帶蘭花博覽會等,健全海南品牌農產品展銷配送體系,培育海南品牌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
(九)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示範市,嚴格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建立完善省、市縣、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推動省現代農業檢驗檢測預警防控中心通過農業部檢測機構資質考核和實驗室計量認證,市縣要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獸藥飼料殘留檢測能力建設,推動檢測能力從定性檢測向定量檢測轉變,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實驗室檢測平台能力建設,構建貫通食用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質量追溯體系。健全農藥經營管理體制,嚴格執行生產監測、上市檢測、持證出島制度,農業、食品藥品監管、公安、質監、衛生等部門建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動監管機制,力爭農產品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十)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物流業。以熱作、畜禽、水、林等產品為重點,培育100家以上骨幹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到“十三五”末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600億元。實施羅牛山等一批大型肉聯屠宰加工項目,完善冷鏈配送體系,培育海南高端肉類品牌。繼續實施檳榔初加工綠色改造升級計畫,開展檳榔食用安全性、藥用價值、深加工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扶持一批深加工企業做大做強。以優勢水產品基地為依託,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進出口貿易和漁業來料加工產業。建設海口羅牛山、瓊中灣嶺等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和海南中部農產品物流園區。發展農超對接、農餐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場店對接等農產品流通新業態。
(十一)發展休閒農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要求,制定、完善休閒農業發展規劃,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多元的休閒農業新型業態,加大休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開發特色產品和精品線路,加快發展森林旅遊和休閒漁業,做好星級企業培育和示範點創建,建立健全服務監管體系,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省休閒農業綜合收入突破35億元,年接待遊客1500萬人次,從業人員3.5萬人。
(十二)發展網際網路+農業。將網際網路技術貫穿農業生產、服務監管、市場銷售全過程,用信息技術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圍繞特色農業產業,打造一批集農業生產銷售、旅遊觀光、民俗文化、健康養生為一體的農業網際網路小鎮。以規模化、標準化基地為重點,推廣物聯網技術,建設一批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建立完善產品可追溯、質量可控制、環境可監測的支撐保障體系,提高農業精準化和智慧型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打造海南農業信息化服務平台,整合農村土地、農產品質量、南繁等信息資源,建設農業大數據管理服務平台,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積極引進國內電商龍頭企業布局海南農村市場,通過網際網路O2O等方式深度整合農村渠道,整體打造海南特色農產品電商品牌,逐步實現農產品“訂單式生產”;鼓勵企業建設電商平台,實施“網上菜籃子”工程,培育壯大電商隊伍,力爭“十三五”末農產品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突破200億元。
(十三)發展“一帶一路”+農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下謀劃海南農業發展,深入開展瓊台、瓊非、瓊-東南亞農業交流合作,舉辦博鰲亞洲論壇農業圓桌會議、中非農業合作論壇,建設中非農業合作研究院等農業國際交流合作平台和一批優質高效境外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在海外建設基地、收購海外企業股權等形式,實施橡膠、檳榔、雜交水稻“走出去”戰略。針對市場需求加大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改良及示範推廣力度。
四、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力度,強化科技支撐能力
(十四)推動種業創新。建設國家南繁育種基地和航天育種基地,劃定26.8萬畝南繁保護區,保證南繁用地需求,高水平建成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以南繁基地為平台,打造南繁種業現代服務體系,建設南繁公共研發平台,建設繁育推一體化的國家種業成果轉化孵化和產業化示範基地。大力培育海南本土種子龍頭企業,籌辦海南南繁科研成果交易會,力爭用5-10年時間把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打造成為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級種子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文昌航天育種基地,力爭到“十三五”末培育3-10個航天農作物新品種,打造“航天”農業品牌。發展熱帶水產苗種產業,建設國家熱帶水產種業基地,到“十三五”末建設30個國家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場和60個規模化繁育基地,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水產苗種企業,打造國家熱帶水產種苗繁育和供應基地。
(十五)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力度。整合科研院校、農墾系統及農業企業等優勢資源,建設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探索以專家團隊為支撐、本地農技推廣組織為紐帶、以項目為載體,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為平台的農技創新推廣模式。培育科技創新型農業企業,在人才隊伍培養、實驗室建設、智慧財產權保護、產學研一體化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依託現有基地和農墾產業園等平台,加大科技成果推廣示範力度,最佳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實施生態循環農業、測土配方施肥、重大農作物病蟲害和水生動物疫病防控等一批農業科技創新行動。
(十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由農業、財政、發展改革、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金融、保險等部門參加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制度,完善基礎設施條件,搭建網路和信息技術平台,積極開展農民學歷教育、普及性就業培訓、基地實踐、職業技能學習、實用技術競賽等多層次的培訓活動,力爭到“十三五”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萬人以上。鼓勵新生代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返鄉創業,加大對返鄉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
五、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十七)紮實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按照保持穩定、確權確地為主、依法規範、民主協商、分級負責的原則,到2016年底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確保農村集體土地95%以上發包到戶,解決承包地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健全問題,實現承包面積、承包契約、經營權登記簿、經營權證書“四相符”,承包地分配、四至邊界測繪登記、承包契約簽訂、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四到戶”。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承包信息管理系統,構建契約管理、登記管理、流轉管理和糾紛調解仲裁“四位一體”配套完善的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管理體系。
(十八)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創新土地要素集約模式,鼓勵承包農戶依法採取託管、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和入股等多種形式集約土地要素,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立農村土地規模流轉財政補貼制度,引導農地更多流向新型經營主體。嚴格規範土地流轉行為,依法保護農戶流轉土地的自主決定權和流轉收益的所有權。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頒布統一的省級契約示範文本,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台和糾紛解決機制。合理確定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標準,對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戶承包地制定明確合理上限,建立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制度,對租地條件、經營範圍和違規處罰等作出規定。
(十九)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家庭經營的基礎作用,扶持興辦家庭農場,開展家庭農場認定登記,建立示範名錄製度。大力推進農戶間合作經營,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深入推進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創建活動,促進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農社對接,允許農民以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支持力度,搭建新型經營主體金融保險服務平台,惠農補貼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力爭到“十三五”末帶動全省50%以上的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切實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二十)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上市(掛牌)融資,省金融及農業等部門做好農業企業上市(掛牌)融資的指導與服務工作,對上市(掛牌)的農業企業參照《海南省金融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施獎勵。依法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業企業用地的支持力度,對農業企業建設以農、林、牧、漁業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項目用地,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照《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規定的所在地土地同等級別相對應的指標70%執行。引導企業通過訂單農業、土地入股、勞務用工等形式,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二十一)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多元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公共服務機構圍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拓展服務範圍。積極培育經營性服務組織,發展集約化育苗、商品有機肥產銷、畜禽糞污集中處理、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業機械化作業、農產品冷鏈流通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研究制定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的指導性目錄,探索符合實際的農業生產託管服務模式。
(二十二)創建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在“多規合一”的框架下,高起點編制“十三五”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發展規劃,到“十三五”末高標準建設100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各市縣因地制宜創建一批市縣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重點建設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力爭建成具有熱帶特色及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熱帶農業示範區、熱帶農業休閒旅遊體驗區、農墾改革試驗區、熱帶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加大政策扶持,從財稅、金融保險、用地、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強化土地、資金、技術、信息和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基地集聚。出台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認定管理辦法,建立完善動態監測和考核體系,制定年度實施方案,細化目標任務,強化績效考核,將示範基地打造成農業經濟升級樣板區。
(二十三)深入推進農墾改革。以推進農場公司化、墾區集團化改革為主線,以保障橡膠等國家戰略物資、熱帶農產品供給和國家種子安全為核心,圍繞理順體制、激活機制、公平分配、做大產業、改善民生、精強人才,實施“八八”戰略,重點發展天然橡膠、熱帶水果、熱帶作物、草畜養殖、南繁育制種等熱帶特色農業產業和旅遊健康地產、商貿物流、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八大產業,加快建設萬寧檳榔加工物流產業園、五指山金江茶文化產業園、紅華西部草畜產業園、南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立才熱帶農業博覽園、南濱國家南繁種業園、南平醫療養生產業園八大園區,全面增強農墾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切實發揮農墾在海南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骨幹引領作用。
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高生產保障能力
(二十四)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全省水系連通工程,開發建設邁灣水利樞紐、南渡江引水、天角潭水利樞紐等3個重點水源工程,解決區域性水資源緊缺問題。推進紅嶺灌區工程建設和大廣壩、松濤罐區配套建設與節水改造。以現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配套改造為重點,到“十三五”末改造1.2萬公里灌排渠配套,進一步解決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問題。新建、整治一批小塘壩、小泵站、引水堰閘等小型水源工程,推廣套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到“十三五”末發展高效節水工程面積26.8萬畝。深化農田水利設施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省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60萬畝,進一步提高農田灌溉保證率。
(二十五)完善農產品產後預冷及冷鏈運輸系統。到“十三五”末新建5萬噸農產品田頭預冷庫,使全省預冷庫總容量達40萬噸。改造升級現有冷庫,支持冷鏈企業建立信息化物流配送體系。規劃建設水產品商貿物流園區,發展第三方大中型水產品冷庫、水產品過海物流和航空物流網路節點,提升水產品冷鏈物流能力。
(二十六)加快漁港經濟區建設。加大儋州白馬井中心漁港、瓊海潭門中心漁港、樂東八所中心漁港、萬寧港北一級漁港、昌江海尾一級漁港等漁港整改力度,建設完善三亞崖州中心漁港、臨高新盈中心漁港、樂東嶺頭一級漁港並投入使用,重點推進文昌鋪前中心漁港、樂東鶯歌海、昌江昌化漁港建設,對港北、新村等漁港進行產業配套延伸發展。建設漁船漁民避險中心。積極推進漁港經濟區建設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以港興區,建設美麗漁村。
七、加大農業支持與保護力度,強化政策支撐
(二十七)加強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按照擴大總量、盤活存量、整合資金、創新模式的基本思路,適當調整財政投資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繼續加大財政支持農業發展的力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大力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轉移支付資金,資金使用由各市縣根據發展規劃自主確定並組織實施。財政盤活收回農業項目沉澱資金安排要向特色高效農業項目傾斜。調整財政投入方式,改變財政直補模式,通過設立擔保基金、貸款貼息、股權投資、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
(二十八)加大農業用地保障力度。規範農用地管理,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合理界定設施農業用地範圍和規模,農業生產所必須的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及配套設施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實行備案管理制度。合理安排農業項目必要的建設用地,省國土、農業部門儘快制定具體標準和配套管理辦法。貫徹農業部等11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閒農業發展的通知》(農加發〔2015〕5號)精神,落實休閒農業用地、財稅、融資等政策,促進休閒農業健康發展。鼓勵畜牧、種植、林業循環發展,鼓勵利用撂荒的非基本農田以及尚未造林的規劃林地,發展農牧、林牧結合的高效經濟。對確需在規劃林地上新建規模化養殖設施的項目,應依法按程式辦理使用林地審核審批手續。規範水產養殖用地、用海管理,市縣編制出台本地《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並與全省總體規劃相銜接,合理確定產業布局和開發規模,指導產業規範發展。
(二十九)切實解決農業環保問題。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落實畜牧、水產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根據國家或行業標準,組織制定符合我省實際的養殖廢水排放、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畜產品屠宰等地方標準,指導符合條件的大型養殖場編制環評報告書,其他中小型養殖場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對改造達標的規模養殖場及時組織環評驗收。深入實施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工程,探索政府補貼、市場化運營的回收利用機制,推廣易回收農膜和全降解農膜,逐步消化存量、控制增量。
(三十)創新農業金融保險政策。建立財政與金融保險支農聯動機制,研究成立農業融資性擔保機構或擔保基金,依法採取稅收優惠、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股權投資、擔保補貼、保費補貼等多種形式,支持農業金融保險業發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審批+培植”的信貸模式,發展訂單農業貸款,運用聯保、擔保基金和風險保證金等增信方式,為農業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開展大型農機具、股權等抵押融資試點,擴大抵押物範圍。加大農業保險保障力度,將特色畜禽、水產、大宗瓜果菜、設施農業、熱帶作物等特色高效農作物納入政策性保險範圍,開發農產品產量、目標價格、氣象指數等新型保險產品,構建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制度。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