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於1985年。保護區位丁海南省三亞市東北面,面積1715.46公頃。地貌屬低山丘陵地,為五指山脈南麓的延伸部分。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1985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0年9月三亞市人民政府頒發了國有林林權證書[林證書第002號]。

地理環境

位置

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三亞市東北面,在海榆中線公路邊。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4′—109°42′,北緯18°21′—18°26′。東以海棠灣鎮萬樹山為界,南接林旺北山嶺北坡,西至海榆中線公路,北與保亭縣毗鄰。

氣候

屬於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由於季風和颱風的影響,年平均降雨量分配不均勻,呈明顯乾濕兩季,氣候年均溫25℃,1月均溫為20℃,7月均溫為28℃。降水集中,年降水量約1800毫米,乾濕季明顯,每年6~10月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為乾季。

土壤

土壤母質是花崗岩,表上層較薄,滲透性鉸強.屬薄有機質薄土層粗砂褐色粘紅壤。由於雨水沖刷,土表有10%的棵岩和約20%的粗砂。

地形

保護區地貌屬低山丘陵地,為五指山脈南麓的延伸部分,海拔50~681米,坡度30~50度,地形四周高,向里傾斜,中間夾多個山溝小岔址,狀如一朵綻開的蓮花,計有大小山頭123座,其小300米以上的21座。

河流

保護區內有溪流3條.一條向東北流入山下的沙牛坡水庫,一條流入東麓的仲田水庫,另一條向西注入保護區內的三濃水庫。

區域範圍

定界與區劃保護區為地跨藤橋、林旺、田獨三個區交界的山地,東起仲田水庫頂南至北山,西加連三濃水文工團壩、海榆中線、北鄰保亭縣南林區界。區核心心區面積1166.07公頃。緩衝區面積678.5公頃。實驗區面積258.87公頃。

保護目標

甘什嶺保護區重點保護海南特有珍貴樹種無翼坡壘,俗稱鐵棱(國家二級保護),這是海南省最大的也是全國唯一的無翼坡壘自然保護區。

植物

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林植物有34科63屬88科,94%屬喬木。主要科是龍腦香科(2屬),其次是大載科、樟科、梧桐科、無患子科、楝科、桃金孃科、殼斗科、木蘭科、棕櫚科等。
主要樹種有鐵棱、青皮、蝴蝶樹、雲南大沙葉、白茶例、硬殼栓、厚克拄、柄木、紅榜、細於龍、野荔枝、野龍眼、海南韶子、香椿、赤楠、銀葉樹、柯木、野山茶、海南合歡、油怖、黃月木姜了、枯木、野桐、陸均松等。林下鐵棱小樹幼苗占壓倒優勢。灌木層有黑面神、谷木海南部羅、紫金牛、羅傘樹、算盤子、白茶樹、小葉柿、灰葉蒲桃、灰木、野桐、馬錢、刺軸櫚。林下草本植物主要是艷山姜、高良姜、益智、割雞芒以及蘭科和莎草料植物等(裸地跡地不止於此)。層間植物以木質藤本較多,附生植物稀少。藤本主要有省藤、雞血藤、黃藤、白藤、錫生藤、崖角藤。植物區系分區同IIG20。其中如鐵棱等20多種已列入國家和省保護的樹木名錄內。

動物

珍稀野生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的巨蜥、蟒等,二級保護的動物有獼猴、水鹿、穿山甲、原雞。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南甘什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是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粵府(1985)533號批文建立的。
甘什嶺保護區現有工作人員17人(其中保護區9人,派出所6人,專職護林員2人),事業經費由省財政撥給(自籌4人)。保護區人員定編為8名,保護區管理站領導1正1副,其他管理人員6名。

工作職責

負責保護轄區範圍內的天然林和撫育造林,護林防火,開展各種經營活動,完成林業主管部門交辦的工作任務。工作分工為:站長負責保護區全面管理工作,包括派出所工作,生態項目開發,財務,行政等。付站長負責護林防火,重點公益林管護,數位化保護區建設等。

科研項目

經營活動經營活動擬在核心區內建電台2座。實驗區內設固定樣地2個,造母樹林一片3.3~6.7公頃.試驗林地一塊3.3公頃。研究項目主要是鐵棱的生物學特性、鐵棱的生態學特性以及鐵棱改造、更新和栽培馴化。該地地理、氣候條件很天獨厚,有不少具觀賞價值的熱帶珍稀樹種和花卉。位下洞田嶺與北山之間的墳地,山溪得流,奇花異木比比皆是,不愧為一座天然的熱帶植物園,如能投資加以改造,則可為保護區錦上添花。計畫年投資5000元,10年建成一座初具規模的熱帶植物園。

生態價值

整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生態和諧,資源豐富,是三亞市名副其實的“綠色寶庫、動物王國。”綜合利用保護區的山、林、河、湖、花、鳥、路的優勢,開展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生態旅遊事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