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沖繩蛛

海南沖繩蛛

中文目名: 中文科名: 中文亞科:

基本信息

編號:
3181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

後紡亞目

總科:

園蛛總科

superf:

Araneoidea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

銀鱗蛛亞科

拉丁亞科:

Leucauginae

中文屬名:

沖繩蛛屬

拉丁屬名:

Okileucauge

拉丁種名:

hainan

定名人:

Zhu, Song et Zhang

年代:

2003

中文名:

海南沖繩蛛

原始文獻: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277-279.

模式產地:

海南尖峰嶺

國內分布:

海南(尖峰嶺)。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277-279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2.05:頭胸部長0.85,寬0.75;腹部長1.38,寬1.35。背甲淺橙黃色,頸溝淺黃褐色。中窩較大而淺,橢圓形,中部具一“V”形溝。8眼兩列,近於等寬,前眼列後凹,
後眼列稍後凹。前中眼間距稍大於前中側眼間距(0.05:0.04);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07:0.05)。中眼域長0.20,前邊寬0.18,後邊寬0.21。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08:0.08:0.08:0.07)。額高0.07。螯肢黃褐色。前齒堤有3大齒;後齒堤有4齒,其中第1齒遠大於其他3齒,第4齒位於前齒堤的第2、3齒之間。螯牙短,其長度約為螯基長度的1/3。下唇黃色,具黑色素,寬大於長(0.18:0.10)。
顎葉和胸板黃色,具黑色素。顎葉較寬,頂部不明顯外突成一導片,長稍大於寬。胸板心形,長大於寬,中部隆起。第4步足基節間距約等於該節的直徑。步足黃色,後跗節和跗節淺黃褐色。腿節Ⅳ無聽毛。脛節Ⅰ、Ⅱ和後跗節Ⅰ、Ⅱ的前側面各具一列櫛狀刺(圖154F),其餘各步足均無刺。觸肢的脛節背面具一比脛節長度(0.20)長的羽狀聽毛(0.28)。步足測量:Ⅰ4.31(1.20+1.40+1.23+0.48),Ⅱ3.59(1.03+1.15+0.98+0.43),Ⅲ1.83(0.55+0.58+0.45+0.25),Ⅳ2.49(0.83+0.73+O.63+0.30)。足式:1,2,4,3。
腹部近於三角形,長稍大於寬,前端向前伸而覆蓋在背甲的後半部上方。背面土黃褐色,前半部的中央具一較寬的黃色縱條斑,並有3~4對短的分支,縱條斑的兩側有很多銀白色斑點,後半部的中央具一黑褐色的蝶形斑。腹部腹面土黃褐色,中央具一大的灰黑色卵形斑,其兩側元銀白色縱條紋。紡器周圍灰黑色。外雌器淺黃褐色,無兜,中部為一卵圓形凹陷,橫向。

雄蛛

體長1.43:頭胸部長O.78,寬0.63;腹部長0.80,寬0.70。眼的排列同雌蛛,身體的形狀接近雌蛛。螯肢顏色較深,後齒堤第1齒大而寬,分兩叉。腹部呈卵圓形,背面後半部中央的黑色斑較寬而短,呈“M”字形。
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0.75(0.30+0.10+0.15+0.20);步足Ⅰ3.51(1.00+1.13+0.93+0.45),Ⅱ2.84(0.83+0.90+0.73+0.38),Ⅲ1.46(0.45+0.43+0.35+0.23),Ⅳ1.96(0.60+0.58+0.53+0.25)。足式同雌蛛。觸肢的脛節比跗舟短,跗舟的背面基部有一較短的距狀突起;引導器具3個導片,腹面的一個呈三角形。

鑑別特徵

本種的腹部長稍大於寬,近乎球形;雄蛛觸肢的脛節長於跗舟的1/2,而不同於本屬其他成員。

地理分布

海南(尖峰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