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一中

浯溪一中

湖南省祁陽縣浯溪鎮第一中學是祁陽縣一所重點初級中學,始創於一九五七年,位於縣東城區壽井路16號。 學校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000餘平方米,現有教職工90餘人,學生1100餘人,18個教學班。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目前浯溪一中新建詳見新浯溪一中,學校創建之初,名為祁陽縣城關鎮民辦中學,校址設在祁陽縣迎恩門(壽井門)外養濟院內。1957年9月,原設在馬王嶺(今衛生局)公房內的城關鎮旭光補習班有50多名學生未考上國中,城關鎮按“兩條腿走路” 的方針,在養濟院內創辦民辦中學,除原旭光補習班的50多學生外,還招收50多名新生,開設兩個國中一年級班,又招收四個班共200多名高小畢業的復讀班,緩解了當時高小學生升學的困難。當時學校負責人為文善亨,教師有歐陽友徽、羅伯衡、李炎午、許祿生、孫玉美、肖啟功、唐盛鐵、周緒德等。開設課程與普通中國小完全相同,教學秩序正常。

學校簡史

1958年下期“大躍進”,縣內創辦了三所中等職業學校,即祁陽縣立師範學校、祁陽衛生學校、祁陽工業大學。設在舊養濟院內的城關鎮民辦中學停辦,國中班學生一部分到“衛校”,一部分分到“工業大學”,大部分分在“師範”,舊養濟院成了祁陽縣立師範的校址。是年秋,城關鎮鎮長匡友生為解決該鎮未考上國中的近40名學生讀書的困難,安排教師唐澤倫、張曠兩人在今龍山完小鋪面房正對面的一間鎮屬公房內辦學:一間教室,一個國中班,面積60餘平方米,校名仍稱“城關鎮民辦中學”。

1959年,學校擴招二個國中新生班,學生總數達140人,原校址遷至現浯溪鎮城南居委會裡面。

1961年秋,由於居委會要房子辦公、學校搬至浯溪村六房文家大院,借用文星三老屋辦學一年。當時教師有唐澤倫、張曠、蔣復漢、劉國孝、於福榮、陳安仁等。

1962年秋,為方便城內學生上學,學校又遷至天后宮(舊大同戲院),招收7個班,鎮長匡友生兼任副校長,負責學校日常工作,謝仲任教導主任。先後在此任教的老師有唐澤倫、曾凡夫、胡策雄、羅先傑、陳安祥、劉柱軒、蔣宜福、王興國、馬中慧、宋光力、蔣文、王麗君、敖志麗等。當時開設課程除外語因經費不足,師資不夠沒有開設外,其餘課程跟公辦國中一模一樣,學制為三年。一、二、三年級各設二個班,另加一個初三復讀班,總計400餘人。學校管理直屬城關鎮,辦學方面,始終堅持為人民民眾服務的辦學方向,在勤儉辦學與教書育人上很有特色。除課堂教學外,文體活動開展很活躍。1964年底,學校女子籃球代表隊參加全縣國中女子籃球比賽獲第二名,學生黃冬秀參加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獲100米短跑第二名。

1965年,學校名稱為“城關中學”,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改名為“紅衛中學”,1968年學校被迫停課,師生上山下鄉,學校不復存在。

1969年,城關鎮重新創辦城關中學,校址設龍山(現龍山完小校址),招收9個班,另借人民國小教室招收5個班,開設了所有的國中課程。1984年,學校遷入鄧家祠堂(即現址),校名仍為“城關中學”。

十年浩劫之期,學校教育遭受嚴重摧殘,教師受迫害,學生受毒害,財產受破壞,學校實行“開門辦學”,走出去,請進來,並廢除考試制度。粉碎“四人幫”後,全國迎來了教育的春天,學校除了繼續招收國中班之外,於1978年、1984年還擴招了各兩個高中班 。 1985年後停招高中,只辦國中。

1988年,學校改名為“城關一中”。學校教育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從這一年開始,參加全縣中考(會考),一直雄居全縣第一,直至2001年。

1994年秋,由於生員爆滿,班額太大,學校借人民國小科學樓創辦了“城關一中”分校,招收5個班,300多名學生。(1995年9月遷至民生北路,改建新校,校名更為“祁陽縣浯溪鎮第三中學”)

1995年,全縣撤區建鎮,城關鎮改名為浯溪鎮,學校更名為“浯溪鎮第一中學”。

教學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000餘平方米,整個校園的建築規劃呈東西走向,共有教學樓二棟,辦公樓二棟,電教、科學樓一棟,圖書館一棟,現有教職工90餘人,其中高級教師5名,中學一級教師46名,省級骨幹教師2名,市級2名;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58人,其餘均達到專科學歷,在同級學校中具有三大優勢,平均學歷最高、整體實力最強、青年教師最盛。學生1100餘人,18個教學班,曾是零陵地區規模最大的初級中學之一,是原零陵師專(現湖南科技學院)的教學實習基地。1982年被祁陽縣教育局確定為祁陽縣13所重點初級中學之一。學校雖受場地限制,面積較窄,但現代化教學高施一應俱全,擁有多媒體教室、微機室、語音室、校園廣播網、閉路電視教學系統、功能齊全的理、化、生實驗室、藏書達4萬餘冊的圖書館等等。

辦學理念

浯溪一中歷史悠久,環境優美。從辦學至今經歷了五十年光陰,在長期的探尋和摸索的過程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在歷任校長和領導班子的正確領導下,學校堅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學的知識武裝人,以綜合的能力培養人”,走出了一條規範、有序、高效的發展之路,成為永州市中學教育的一個亮點。學校緊緊抓信“務真、求實、改革、創新”幾個字,在研究現代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從小處著手,從細微處著眼,創造了一個親切、溫馨、細膩而又寬鬆的養成教育體系,提出了“習德移情”的養成教育理念,即讓學生在小事中修身養性、錘鍊品德,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中耳濡目染、培養情操。如通過一些參觀、考察及實踐活動,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團隊精神教育,用困難磨鍊其意志、鍛鍊其能力。1993年上期在全縣首倡城鎮學校與鄉村學校學生手拉手聯誼活動,並與白水鎮楊橋中學結成了手拉手聯誼學校,通過城鄉學生相互換位體驗生活,使學生養成儉樸、文明、勤勞、誠信的良好道德情操。

一中人深信“親其師,信其道”,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尤為重要。學校教職工以對學生的熱愛為基礎,以對學生的正確認識為前提,以教師的責任感為保障,以關愛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對學生滿懷關愛和呵護,與學生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坦誠相待,和平共處,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關係,道德關係和健康穩定和諧的師生關係。他們對學生坦誠、真誠,常常換位思考,尊重、信任孩子,對犯錯誤的學生、相信他們能改正錯誤,並幫助其改正錯誤。在老師的細心呵護下,學生改掉了不良習慣,養成了文明行為,規範了自己的言行,逐漸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一代新人。

素質強校始終是一中人追求的目標,學校狠抓素質教育,做到辦學有特色,學生有特長。50年來,辦學碩果纍纍,向社會輸送了近二萬名合格人才,大批精英活躍在政界、工商界、軍界、文化、教育界等等,湧現了諸如高建華、鄧江祁、王敏、胡桂生、陳麗、李星等知名校友。

教學成果

近年來,學生參加各種競賽獲得的榮譽獎勵不勝枚舉,獲國家、省、市、縣各種獎勵達300多人次,羅瓊獲第四屆“希望杯”全國師生書畫大賽一等獎,其書法作品入選《祁陽縣名人書法作品選》。蔣文毅獲“作文大王”杯全國作文大賽全國一等獎,雷程獲省書法一等獎,李志英獲省繪畫二等獎,曾悅獲市聲樂二等獎。黃洪森、李旭斌、何宗泰獲省書法作品大賽三等獎,鄒亮在“慶世紀盛會,抒美好未來”大型徵文比賽中獲省三等獎。張玲、肖媛、譚沛沛等多人在市書畫比賽中獲一、二、三等獎。

文藝特長更加突出,學校一直是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文藝人才的藝術基地。學校組織編排的各種文藝節目參加縣市比賽均獲獎。如1994年節目《狗年大富有奔頭》、1995年永州市紀念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歌詠比賽、1998年編導的大型舞蹈《抗洪情》等,參加縣春節文藝匯演和縣第四屆中國小藝術節,均獲一等獎,2000—2003年,學校組織的文藝隊都參加了縣電視台文藝晚會的演出,其節目都深受歡迎。學生參賽也有突出成績,伍敏、曾悅等18人參加縣演講比賽獲一、二、三等獎。彭蘭舒、董俞池、楊雨霽、彭文敏等30多人次獲市、縣獨唱、獨奏、獨舞比賽一、二等獎。特別是153班學生張鵬於1996年在校讀書期間就參加了《扶貧司令》、《密林逃生》等九部電視劇的拍攝,與王慶余等著名演員合作拍戲,並在劇中擔任了主要角色。

學校還組創了“龍山”文學社,學生自籌資金,自主辦刊,讓眾多的文學愛好者有成長的沃土,馳騁的天地,先後出期刊6期,內容涵蓋了“心靈寄語”、“文學欣賞”、“自由命題小作文”、“相飛就飛”等欄目,培養了郭燕青、李鵬、蔣姣、王景、劉東、崔迪等六任社長,文學新秀400多人,社員在各級文學刊物上發表作品200多篇。2000—2001年祁陽縣中小學生作文比賽有8人獲獎。

體育成績也十分突出,1993年榮獲城關學區職工排球女子隊第二名;校籃球隊1989年代表城關學區參加全縣中學生籃球運動會,男、女隊雙雙奪冠;1990年,104班代表學校參加城關學區中小學生廣播體操榮獲第一名;1994年獲祁陽縣重點國中田徑邀請賽女子團體總分第三名,男子團體總分第五名;1997、1998年在浯溪鎮學區中學生籃球運動會中分獲女子組第一名、男子組第二名。

“好風憑藉力,扶我上青雲”,今天的浯溪一中以《浯溪一中教工必讀》為總方針,融入了世界教育的先進理念,濃縮了中國教育的優良品質,凝聚了祁陽初級中學的人才精華,將緊跟世界教育發展潮流,把“創新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核心,以“誠信、感恩、勤奮、創新”為校訓,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辦學宗旨,根據“依法治校,德育立校,質量興校,素質強校”的辦學策略,為實現“實驗性,示範性,高質量,有特色”的辦學目標,構造新浯溪一中的公園式、生態式的學校環境,打造一支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隊伍,科學決策、規範管理,育名生、出名師、辦名校,努力將浯溪一中辦成永州及至湘南地區的示範性初級中學。

地理位置

地址:祁陽縣浯溪鎮壽井路16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