浬浦中學校志
第一章 學校的創建與發展
第一節 學校歷史沿革
總 述
翊 志 書 院(1826—1904)
翊志書院,1826年(清道光六年)創建,院址在現浬浦鎮浬浦中學校園內。1904年率先回響創辦新式學堂的潮流改為翊忠國小堂,亦稱翊忠公學、翊忠國小。
翊 忠 小 學(翊忠公學)(1904—1946)
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各地一批仁人志士,看到維新失敗,轉而創辦新學,希望實現以教育救國的理想。光緒元年(1875年)恩科舉人吳忠懷(字澄甫,號亮公,西岩琴弦人)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全省尚無借鑑的情況下創辦新學,他邀集小東開明士紳斯仰止(清同治四年恩科舉人,曾任湖北東湖、四川鹽源、湖北宜昌知縣)、朱斯華(光緒十九年舉人)、徐道政(光緒二十九年舉人,曾任浙江第六師範校長、南社詩人、教育家、書法家)等人,發起把翊忠書院改為新式學堂,稱公立翊忠高等國小堂,也稱翊忠國小或翊忠公學。改為國小堂後,校董會著力擴建校舍,使建築面積達2500平方米左右,成為當時全縣校舍規模最大的學校。學校由吳忠懷、斯仰止、斯鶴齡、蔡殿襄、黃登孝(字篤生,曾任江浙兩省禁菸局長)、徐文耀、黃滄山(璜山鄉鄉長)、黃鳴雁(字西向,黃登孝之子)、周海山、周子豪、徐道政、黃慶吾(璜山祠堂主任)、章迅悟、蔡天裕、蔣雷鳴、蔣調侯、蔣志海、蔣萬洪、毛子敬等33人組成校董會。
學校募得學田六百畝,先後聘來新派好教師,如馬敘倫(國文教員)、斯仰止、黃慶吾(與發起人不是同一人)、斯鶴齡等。為了宣傳新思想,開闊師生眼界,學校請來蔡元培、徐錫麟到校講學。蔡元培先生還主持過一段時間的校政。畢業生中有擔任北京機械工程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的斯夢飛等。
私立利普(浬浦)戰時補習中學(1938、8—1943、4)
1938年,南方一些重要城市相繼淪陷,人民因戰亂而流離失所,不少學校停課停學,許多青年求學無門,浬浦一帶的社會賢達,痛感青年失學之苦,商議創辦學校。1938年8月1日,璜山區區長祝更生(後為諸暨縣縣長)及地方士紳,翊忠國小校董會斯烈(字夔磐)、周子豪諸君,借區立翊忠國小舉行第一次籌備會議,決議遵照政府戰時辦理私立學校條例,在浬浦鎮創立“利普(浬浦)戰時國中學生補習學校”,簡稱“利普戰時補習中學”,借區立翊忠國小為校址,並公推周子豪為校長。周子豪是一位留日學者,當時頗有名望。
1938年8月21日,學校籌備組在翊忠國小紀念廳舉行臨時會議,商討籌設補習中學事務,與會者30人為補習中學發起人。主席:蔣鼎梅。發起人為:蔣鼎文(字銘三) 宣鐵吾 斯烈 蔣伯誠 周子豪 蔣鼎梅 蔣任賢 黃西向 (校董主任) 蔣磊民 黃東橋
(曾在杭州辦過電力學校) 蔡韋如 蔣旨梅 陳兆寅 周子傑 朱仲達 斯旦 呂青宇蔡夢月 章迅悟 斯爭先 吳亞鵬 黃貫一(曾任璜山鄉鄉長) 蔣伯雄 蔣心祥 徐季緒 黃少畏 蔡新楠 黃滄山 張志雅 蔣鼎峙。
1938年9月4日,補習中學籌備會舉行第二次會議,聯名具呈縣政府轉浙江省教育廳備案,並向翊忠國小借東首各教室為補習中學校舍,請翊忠國小校長張志雅協助管理校內事務。
1938年9月10日補習中學舉行開學典禮,這是我縣抗戰時期創立的第一所補習中學,當時招收2個班共120餘名學生。
1939年2月,學校舉行創辦人會議,公推教育界知名人士蔡禹澤為校務主任,成為校實際負責人,第二年學生達300餘人。
辦學伊始,條件維艱。周子豪校長仍以高薪及優厚待遇聘請名師。如:年逾古稀、滿腹經綸,曾執教於紹興中學的老秀才何震川先生;杭州高級中學教務主任、解放後任杭州大學副教授的潘錫九先生;編著《人道淺說》的蔡禹澤先生;著有《代數》一書(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澤安(字時用)先生;著有《幾何》一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石超先生等等。有如此眾多的良師執教,嚴謹治學,故而創辦不久,學校名聲大振,除本縣外,嵊縣、蕭山等鄰縣學子慕名而來,求學者絡繹不絕。
1940年8月,學校購地興建大草舍一座,作禮堂兼膳廳,又租用畢氏宗祠作本校第一分部學舍。
1940年10月17日,縣城淪陷,18日敵機轟炸浬浦鎮,學校2名學生受傷,為保證師生安全,學校被迫停課,組成學生營轉至陳蔡,在白果樹下的小山村里,借用翁氏綱山國小的一部分教室繼續上課。11月間,日寇退出縣城,學校遷回原址,始得復學。學校召開創辦人、各界士紳及翊忠國小董事聯席會議,提議本校應改為正式中學,定名為翊忠初級中學。因戰亂動盪,此事被擱。
1941年1月至3月,購地新建校舍一座,又在浬浦鎮租余氏宗祠為第二分部學舍,以供教
學急需。
1941年4月15日深夜,日偽軍再次竄入浬浦,師生被迫轉移。
1942年5月,日軍第三次進犯,竄入浬浦,日軍一醫官私闖民舍滋事,被村民所圍,拉響手榴彈自殺,日軍遷怒於村民,於是進行了血腥屠殺、肆意燒奪,日軍在校園內殘殺無辜平民100多人,燒毀校舍26間(教室12間,禮堂5間,食堂5間,教師宿舍4間),日軍製造了震驚全省的“浬浦慘案”。學校處於危急存亡之關頭,周子豪校長臨危不懼,克服重重困難,設復興補習中學辦事處於陳蔡村。
1942年8月學校租賃陳蔡村陳氏和蔡氏宗祠及紅梅教祠為校舍,繼而復學。
1943年3月,周子豪校長終因喪子之慟,目疾加重而將要失明,被迫辭去校長職務赴滬就醫。學校創辦人及士紳周啟植等敦請校常務校董、賦閒少將翁國華(字振夫)擔任校長。
1943年3月,翁國華擔任校長後,為圖學校的長遠發展,即聯絡四鄉人士,組織校董會,積極籌劃改設正式初級中學,定校名為“諸暨縣私立暨陽初級中學” ,簡稱“暨陽中學”,並與周子豪、何燮侯、陳季侃等呈文省政府。5月,校董會奉省教育廳指令,準予備案。8月,翁國華校長又呈文省教育廳,添設高中補習班,學生增至500多人。
1943年9月,復奉省教育廳之令,暨陽中學正式開辦,同時領到“諸暨縣私立暨陽中學”之校鈐,翁國華任暨陽中學首任校長。由此學校有了一個正規的名稱。
諸 暨 私 立 暨 陽 初 級 中 學
諸暨私立暨陽中學 (暨陽中學)(1943、4—1946、2)
1943年9月,暨陽中學正式創立,翁國華將軍任校長。翁國華校長親筆題寫校牌。翁國華校長為延聘名師而煞費苦心,他親定聘師標準,制訂教職員任職資格條例,選聘時,將十多門科目的任課教師,分為普通科與職業科兩類。前一類標準六條,其基本條件為國內外專科學校或專門學校的本科畢業者。後一類標準五條,其基本條件為職業師資訓練機關畢業者,他特別重視“職業經驗”。當時,諸暨籍在外任教的學者、名流紛紛歸家避難,翁國華校長求賢若渴,逐一延聘,並以高薪厚遇教師,使他們更好地造福桑梓。如:教導主任、英語教師徐世俊,上海滬江大學畢業;國文教師趙翰芬,北京大學畢業;數學教師石雪岑、物理教師趙君健,都是當時各校通用教材數學物理教科書的編纂者;還有張韶九、何震川、石超、章乃羹、潘錫九、蔡澤安、趙邦偉、陳望斗、何廣大、徐欲國、蔡禹澤、毛穎甫、蔡雪亮、葛禹田、斯頌遠……,皆教名卓著,如群星燦爛,匯集於暨陽中學,他們樂育英才,成績斐然。
1944年3月10日傍晚,翁國華校長在離校回家途中,遭暴徒狙擊不幸殞命,全校師生聞凶訊而大慟。
翁國華校長慘遭不測後,學校召集應急會議,公推校董蔡禹澤為主席委員,主政校務,學校決定校董會與學校的現職,不再一身任之,遂予以切實劃分。
1944年5月,因原董事會斯烈遠在龍泉,董事會推聘校董郭肇良為代理董事長,聘校董鄭奠為校長。鄭奠,著名語言學家,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任北京大學教授期間,與魯迅先生關係甚密。
1944年11月,鄭奠校長辭職,在大東鄉創立忠義中學。校董會改聘蔡澤安為校長。蔡澤安校長受命於危難之時,策進校務,不遺餘力。對內日求進步,對外力謀發展。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蔡澤安校長抓住時機,募集資金,積極整理校產,趁出席璜山區第四次區政擴大會議機會,建議翊忠國小全部校舍應改建為暨陽中學永久校舍,此建議得到了各鄉鎮長、地方士紳的同意,於是擇定翊忠國小原址興建校舍,新建大禮堂一所,可容納700多人(1995年拆除)。翊忠公學深明大義,慷慨相讓校產給暨陽中學,自己另擇他址重建,前校長周子豪向旅滬同鄉募捐的物理、化學、生物儀器(合計二百餘萬元)也運到了學校。同時,為力求暨陽中學的長遠發展,蔡澤安校長又在城關物色合適處所。城關耆紳孫錫鋆在城北有一繭廠,廠房已破敗,蔡澤安校長憑藉與孫錫鋆先生的深交,專程親往省城與孫錫鋆先生商討辦學事宜。承孫錫鋆先生熱衷於家鄉教育,慷慨允諾繭廠捐贈給暨陽中學作校舍。
1946年2月,城區北門新校舍修建完成,暨陽中學遷址城區,新學校開學(後更名為諸暨縣第一中學、諸暨中學),在浬浦原址的校舍也修建完工,遂設立暨陽中學分部,以便陳璜一帶學子求學。暨陽中學雖辦學道路血雨腥風,但辦學成績卓著,桃李遍天下。據不完全統計,畢業生中有:戈福畢,1942年畢業,後在北京語言學院工作;許志方,1939年肆業,後就讀於北洋大學,畢業後留學蘇聯,歷任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院長,院黨委委員,中國水利學會常務理事,河北省水利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排灌委員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蔣月英,1942年畢業,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嘉興省立醫院,省婦女保健院工作,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張煦棠,1943年肆業,高級記者,歷任文匯報副總編輯,上海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楊文龍,1944年肆業,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我國第一個高空氣象探測火箭總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金洪濤,1945年肆業,後就讀於浙江大學,歷任化學工業部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周民強,暨陽中學畢業後,就讀于吉林大學,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數學系教研室主任,《數學學報》編委,《數學通報》副主編,主編高校教材多部並多次獲獎。
暨 陽 中 學 分 部(1946、2—1954、9)
1946年2月,暨陽中學分部既設,蔡禹澤主持分部校務,任分部主任。
1947年9月,張志明任分部主任。
1948年9月,蔡翰峰任分部主任。此年,有學生272人,教職員工19人,三分之二大學畢業。學校設有全體教職員之組織,稱部務會議,以主任秉承校長,規劃全部行政上一切改進事宜。為審訂訓育方針促進學生進修,設有訓育會議之組織,考查學生操作成績,項目有八:一、志氣,二、忠誠,三、思想,四、態度,五、整潔,六、紀律,七、勤儉,八、服務。為決定教育方針,審定成績考查,設有教務會議之組織,研究各科教學方法,分科有七,一、圖文研究會,二、英語研究會,三、數學研究會,四、自然科學研究會,五、社會科學研究會,六、藝術研究會,七、體育研究會。為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練習學生公民生活,設有學生自治會之組織,分股有六:一、學生部,二、康健部,三、風紀部,四、服務部,五、膳食部,六、事務部。
1950年3月,樓翼然任分部主任。
1949年至1951年,是學校的困難時期。當時學校田產已停止向佃戶收繳租谷,而國家對私立學校尚未接管,因此經費來源無著。為渡過困難時期,學校採取兩條措施:其一,師生分頭到陳蔡、璜山募捐;其二,在棋盤山開荒生產。1952年起,政府撥給學校部分補助經費,學校開始逐漸恢復元氣。
1952年,樓翼然辭去分部主任職務,由邊迪林擔任分部主任,同年7月,本校畢業生吳先睦留校,擔任青年團幹部,並著手建立共青團組織。
1954年9月,分校與暨陽中學脫鉤單獨設校,校名為“私立諸暨浬浦初級中學”。解放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以提高部隊文化素質;韓戰爆發,也急需招收大批青年學生進入軍事幹部學校深造。學校廣大學生熱烈回響黨的號召,踴躍報名參軍。1950年就有兩批近100名學生志願入伍,這批入伍的學生,經過多年磨練,成為祖國有用人才。如:軍事出版社編輯部主任蔣宗范,海軍駐葫蘆島某部師長
何強邦(1985年資料)。分部辦學8年,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斯章梅,分部1946級秋季班學生。任杭州大學教授,《語文導報》編輯。
宣道中,1947年暨陽中學畢業,考入東北大學,1981年公派美國留學,1987年晉升為教
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楊佩瑾,1949年畢業,分部入學,本部畢業。一級作家,南昌大學兼職教授,江西省文聯作協主席,著有《劍》、《浣紗皇后》等多部長篇小說,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陳癸安,分部畢業。參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製造發射工作,任儀表組組長,受到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蔡定域,分部1953年秋三班畢業。南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在遼寧省科委、成都科大工作,現為四川大學教授,釀酒專業工業分析專家,專著約300萬字。
楊佩瑛,分部1953年秋三班畢業。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中國醫學科學腫瘤醫院、外科整形醫院工作,任整形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協和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為整形、美容專家權威,多次手術為國內首例套用。
郭學仁,分部1953年秋三班畢業,桂林電子工學院副院長、教授。
金性江,分部1953年秋三班畢業,後入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88年晉升為主任醫師,湖南省幹部保健專家諮詢組成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何育才,分部1953年春三班畢業,同年考入杭州水電學校,水電部水利水電科學院、規劃設計總院高級工程師。
徐良刊,分部1953年春三班畢業,同年考入杭州水電學校。1991年任副總工程師,獲國家水電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張備亮,分部1953年春三班畢業,同年考入杭州二中,1956年考入南京華東航空學院(西北工業大學)。1968年5月參與籌建殲擊機研究所。先後參加了殲擊機、直升機及三外彈試驗等10多個機種的設計研究工作,為主要骨幹,榮獲二等功。1987年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黃富強,分部1953年春三班畢業,1980至1994年任青海省共和縣總工會主席。
黃壽波,分部1953年春三班畢業,同年考入杭州師範,1956年考入杭州大學。曾赴澳大利亞留學。現任浙江大學教授、國際樹作物學會會員、中國農技協會果樹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氣象研究會理事、中國林業氣象專業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委員,曾獲省(部)優秀科技成果獎5項,出版專著(含合著)18本,發表譯作382篇,50萬漢字,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呂國良,分部1954年秋三班畢業。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解放軍北京軍區251醫院任主治軍醫、教導員,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任助研、副院長、黨支部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獲第四屆全球華人醫學大會2001年度醫藥文化名人獎。
張寧生,分部1954年秋三班畢業。北京大學畢業後,任遼寧師範大學教授,現任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特殊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
殊津貼。是我國第一位向國際會議提交特殊教育論文,也是特殊教育領域第一位赴西方
國家的訪問學者。
黃萬年,諸暨市水利專家,陳蔡水庫總工程師。
私立諸暨浬浦初級中學(浬浦國中)
諸暨第四初級中學(諸暨四中)(1955、9—1958、8)
1954年單獨設校後,邊迪林為校長,學校已有了較大發展,教職工 42人,國中班級11個,學生達650多人,主要來自陳璜兩區。
1955年6月,呂漢章任校長,他是上級派來我校的第一位黨員校長,為緩和校舍緊張狀況,學校興建了可容七八十人的大教室兩間,這是解放後新建的第一幢校舍。
1955年7月,學校由縣人民政府接辦,成為縣屬公辦中學,更名為“諸暨縣第四初級中學”,校長仍為呂漢章。學校轉為公辦後,教職工工作熱情很高,大家為提高教育質量作出努力。
1957年暑假,整風反右運動開始,運動到後期犯了擴大化錯誤,有4名教師錯劃為右派,後來得到平反。
1958年3月,趙劍敏(女)任校長。教職員工人才濟濟:斯卓修畢業於暨南大學(哥哥斯行健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蔡雪亮,縣政協委員,縣人民代表,諸暨四大畫家之一;鄭引之,畢業於上海正風文學院;周紀年,諸暨縣第一屆政協委員。
諸 暨 縣 浬 浦 中 學(1958、9—1977、8)
1958年9月,開始增設高中,每年招收2班高中新生,成為縣屬完全中學,遂採用“諸暨縣浬浦中學”校名,規模也逐漸擴大,到1960年已發展到16個班級,有學生600餘名,成了陳璜兩區的“最高學府”,學校統一規劃,興建兩幢教學樓,以解決校舍緊張問題。
學校積極整頓校紀校風,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糾正教學中出現的偏差,逐步形成了艱苦樸實的校風。為落實“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增設“農業知識”課,大力開展勤工儉學和科研活動,在校辦農場內培植出
12公斤(24斤)重的包心菜和9公斤(18斤)重的大蘿蔔。
1960年,開展了“三反”運動,幾乎每天開支部大會,對教職工進行政治思想摸底排隊。
1962年,貫徹“八字方針”,高中收縮,學校開始只招收1個高中班。
1965年9月,孫林楚從團縣委調至我校任校長。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的狂潮淹沒了浬浦中學,學校教育遭受嚴重破壞。在“橫掃一切”的口號下,不少無辜教師被揪斗、遊行,繼而“觸及靈魂”的大字報滿天飛,32位教師無一倖免。
1967年1月,“一月風暴”,學校領導權被奪,學校一度陷入無政府狀態。
1968年初,校革命委員會成立,孫林楚為革委會主任,接著“清理階級隊伍”運動開始,由於運動過火,又傷害了一批教師,被審查者占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並將一名教師以“歷史反革命”罪名開除回家(以後得到平反),一名教師受審查。老三屆(66屆、67屆、68屆)同學中有三位同學因參加“縣聯總”而不予畢業長期的混亂,無謂的紛爭,人們都厭倦了,於是1970年、1971年後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雖然大批判運動還在進行,但教學秩序漸趨正常,學校風氣明顯好轉。
1970年學校出台了政治工作、教學工作、生活管理工作等制度和工作要點。
1970年,學校農知教師邵光煥、王作鵬等根據報紙上發表“九二0”農藥訊息,立即赴杭取經,3月5日土法上馬,用18天時間成功製成第一批產品,質量很好。“九二0”實驗組接著製造了“5406”農藥和俗稱浬中一號的“殺蟲螟乾菌”。學校還搞了三次大拉練野營訓練,費時7天半,參加人數465人,路程265華里。
1972年學校工作意見中出現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提法,《新紹興》報專版介紹了我校辦學管理經驗。學校計畫中強調:努力調動教師積極性,做好穩定團結工作,消除派性影響,要“又紅又專”,教師要認真鑽研,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批改,認真輔導;舉行教科研活動;建立評教評學和教學效果檢查制度,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組織紀律;學生中建立升、留級制度,落實正規考試制度;獎罰分明,評“三好學生”,處理違紀學生。
1972年12月21日,縣革委會發文,浬浦中學仍為縣屬中學,全稱為“諸暨縣浬浦中學”(學校曾經由當地公社管理過)。可惜好景不長,1973年底,北京出現“黃帥”事件,全國掀起了反潮流運動,學校秩序又遭破壞,孫林楚校長被打倒。
1973年12月,陳樂溥任黨支部書記、革委會主任。
1974年,全國開展“批林批孔”運動,河南出現“馬振武中學”事件,校“反潮流”派系鬥爭嚴重,有人趁學校對一個學生的正確處理又想造反,鼓動學生向遲群、謝靜宜寫信,控告學校也有“馬振武事件”。
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四人幫”,十年動亂結束,教育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1977年3月,陳樂溥任黨支部書記,學校開始“揭批查”與四人幫有牽連的人和事,學
校派系鬥爭宣告結束。
1977年4月,縣革委會召開全縣教育工作會議。
1977年6月16日,全縣爆發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6、16”洪水),校內處於一片汪洋中,操場上水深沒頸,學校財產、師生生命受到威脅,在校黨支部領導下,全體師生齊心合力,風雨同舟奮戰一晝夜,取得抗洪勝利。
1977年8月28日,省教育廳重申執行1973年《浙江省中國小教學計畫》(試行草案),縣開始組織教育工作檢查。
這20年,辦學道路坎坷,政治風雲變幻。學校依靠自身根底與教職工的事業心還是取得了不凡成績。教師中有學術權威、教學專家,如北京大學畢業的何家駿,暨南大學畢業的湯夢樵,合肥工大畢業的張繼英。畢業學生中有:1962畢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英國機械工程院院士許毅鋒;1964年畢業,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熱能工程系主任陳乃祥; 1965年畢業,國家帆板隊總教授,率隊屢奪世界、亞洲冠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黃仲巨;1966年畢業,浙江師範大學教授,課程研究所所長蔡鐵權; 1968年國中畢業,浙江財經學院副院長,高級經濟師滕凱;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建中;浙江師範大學教授,校紀委副書記黃柏生;浙江工業大學教授趙忠睦。還有主任醫師、醫學專家張林、樓人英、吳銘水;高級經濟師吳光興;還有從政的趙旭昊、陳伯明、馬禮畏、楊勝、黃秋生、黃金梁、周克文、黃文澤、金偉民等等。
諸 暨 市 浬 浦 中 學(1978—2005)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面恢復高考制度,教育工作走上正確軌道,學校從撥亂反正走向全面改革,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1978年2月,校領導班子由縣委宣傳部審議,縣委批准發文,周啟新擔任校長,陳樂溥任黨支部書記。學校工作的當務之急是醫治文革創傷。學校領導深入民眾,廣泛開展談心活動,解除了教師的各種顧慮,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教師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艱苦樸實的校風開始恢復,學校充滿了青春活力,躋身於全縣先進中學行列。
1981年8月,趙仲方任黨支部書記,趙錦鍾、朱亞烈任副校長。學校認真貫徹《中學生守則》,積極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斷發揮原有優勢,繼續開拓,奮發進取。
1983年8月,趙嘉禎任校長。學校高中改制為三年制。
1984年8月,俞長岩任校長,周乃山任副校長,趙嘉禎改任黨支部書記,學校實現了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許桂盛老師被紹興市人民政府授予“紹興市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詹榮輝老師被評為紹興市教壇新秀。
1985年1月趙嘉禎調市委宣傳部,周平兒(女,下同)任黨支部副書記,此年開始學校停止國中招生,每年招收4個班高中新生。學校興建12教室的教學大樓一幢。陳浩義老師當選為縣政協委員。
1986年因學生在全國數學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諸暨縣人民政府授予學校錦旗一面、獎金500元。
1987年8月,杜仲華任黨支部書記,周平兒任副校長。學校被命名為諸暨縣文明單位,被評為浙江省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學校。黃天任老師當選為縣人大代表,林省吾老師被評為諸暨縣勞動模範。
1988年8月,斯培光任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俞長岩任黨支部書記。
1988年,首次評定教師職稱,蔣仲發、周祥宣、趙頌紀、林省吾、侯月達、潘銀多六位教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潘銀多老師被評為浙江省中國小體育教育優秀工作者,
1989年8月,樓哉定任校長、黨支部書記。學校被評為浙江省中國小勞動技術教育先進
學校。酈仲根老師被評為浙江省教育系統先進財會工作者。
1989年10月,諸暨撤縣建市,學校改名為“諸暨市浬浦中學”。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學校走上了復興強盛之路。學校大力開展“學雷鋒、爭三好”活動,湧現出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學生。全縣文科尖子云集學校,文科複習班成為學校名牌。各學科競賽捷報頻傳。金偉新獲縣化學競賽一等獎,孫甫生、吳步昶獲紹興地區化學競賽二等獎,趙可獲省化學競賽三等獎,吳慧英、周偉林被評為 1984年省三好學生。1983年斯海濤獲得縣英語競賽一等獎,1984年陳文嵐、徐菊秀獲浙江省作文競賽三等獎,徐菊秀還在華東六省一市作文競賽中獲優秀獎。1984年9月我校吳海平等五位同學參加縣高中數學競賽全部獲獎,國中杜鋒同學也在縣數學競賽中獲獎,並參加了全國數學競賽。1985年吳海平獲諸暨市第二屆“期望杯”數學競賽一等獎,蔡建宇、童紅偉獲全國數學競賽三等獎、四等獎 (1986年後學生獲獎情況附表說明) 。1979年楊祝夫以高分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任《工人日報》主任編輯。1982年張培新考入北京大學,陳麗華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阮明峰考入復旦大學。1983年張光偉、杜天明、李寧考入北京大
學,吳建勝、許仁龍考入復旦大學,郭愛華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4年楊林祥考入清華大學,徐承峰考入中國人民大學。
1990年7月周乃山、周伯其任副校長。學校被評為省級施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學校。
1991年學校獲浙江省和紹興市檔案工作先進集體。樓哉定老師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馮軍老師被評為諸暨市十佳青年教師。
1992年8月起,每年招收新生6個班。
1994年7月馮軍任黨支部副書記,主持學校日常工作,酈偉豪任副校長。學校被評為省中國小實驗工作先進集體。
1995年2月,馮軍任校長、黨支部書記。8月起,每年招收新生8個班。
1995年興建24間教室的教學大樓一幢,校舍改造走在全市的前列,全市校舍改造現場會在我校舉行。
1996年7月宣春雷任副校長。8月起,每年招收新生10個班。學校被評為紹興市招飛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數學競賽優勝單位。
1997年翁偉平老師被評為紹興市教壇新秀。
1998年7月酈偉豪任黨支部書記,姚觀峰任副校長。成功爭創紹興市文明學校、浙江省治安安全單位、紹興市重點中學。由省科委立項建立了高檔次的生物組織培養室,建立黑李實踐基地,大力開展學生科普實踐活動。姚小菊老師被評為紹興市德育先進個人,當選諸暨市人大代表。
1999年蔡乃夏老師被評為紹興市實驗教育先進工作者,周智煒老師被評為紹興市十佳模範班主任。
2000年7月邊偉達任校長,張立表任黨支部書記,學校被評為浙江省公眾形象示範學校,紹興市高中證書會考工作先進集體。邊偉達老師被評為諸暨市十佳教師,許桂盛老師被評為紹興市師德先進個人。
2001年7月斯萬清任副校長。學校被評為紹興市中國小示範實驗學校。宣春雷老師被評為紹興市十佳模範班主任。
2002年7月陳杰任校長。8月起,每年招收新生12個班。黃飛宙老師被評為紹興市十佳模範班主任。
2003年7月張春洪任校長,周潔人任副校長。宣春雷老師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教師,黃飛宙老師被評為諸暨市十佳教師。
2004年黃飛宙老師被諸暨市市委、市府授予“諸暨市第二屆模範教師”稱號。
2005年7月宣春雷任黨支部書記。
進入九十年代後,學校走上了全面發展之路,為跟上教育發展快速軌道,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校舍改造工程。1995年拆除原二層教學樓,建造了有24個教室的教學大樓。1997年拆除原蠶場,建造了二層餐廳,越江征地建造400米標準田徑場。1998年拆除原食堂附近房子,興建辦公樓、實驗樓。2001年原田徑場改造為文化廣場。2004年建成跨江大橋,連線田徑場。2005年興建圖書館行政樓。在這20多年畢業生中,有許多已成為祖國建設人才。如:麗水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斯金錦;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副主任周銃,浙江大學雙博士陳漢良,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王海燕;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蔡志良;博士應文良、陳旭鋒、陳國軍、周欽苗等,留學美國的博士王美麗、蔡泳、王理光、吳奇石;博士後金乃高、馬武軍;浙江博物館副館長、浙江省書法協會副主席趙雁君;浙江西湖博物館副館長蔡乃武;解放軍某部師級幹部斯錫明、金偉星;浙江電視台三四部總製片人周冬梅,浙江省建設銀行分行長駱航魯,浙江省能源辦辦公室主任樓晶;飛行員郭善堂、黃滿根、陳旭鋼、周軍鋒;還有成為博士、博士後的及擔任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的一大批畢業生。
2014年俞澤鋒優秀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