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說
關於浪洞岩西竺寺的來歷,當地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清乾隆年間,一天,四川峨眉山報國寺的一尊觀音神像忽然不翼而飛,後來飛落到了距浪洞岩不遠的老虎山上的土地廟裡。報國寺派出無數僧人,到全國各地尋找神像。一日,三個和尚來到浪洞,終於找到了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找尋的觀音神像,不禁心喜萬分,但他們由於年老體弱,加上長途艱辛跋涉,已無力再將神像送回峨眉山了。可這土地廟是個不適宜供奉觀音神像的地方,正當他們感到無計可施時,忽然看到浪洞岩上雲霧繚繞、佛光閃爍,不禁喜贊:“那不正是供奉神像的最佳之聖地嗎!”於是他們便把神像移到了浪洞岩,在岩廊上建造了浪洞岩西竺寺。
地理位置
浪洞岩位於黃平縣浪洞鎮東面重陽坪大山的西南側,距黃平縣城41公里。
線路介紹
石門
沿著浪洞岩小道繼續前行,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一面人工砌成的高大石牆,牆體出現了許多的裂縫,上面爬滿了藤類植物。牆的盡頭開有一拱形 門洞,中有一破舊的木排,似柵似門。夕陽斜照,樹影婆娑,斑駁的牆體影影綽綽,讓人不禁感嘆歷史的厚重和歲月的滄桑。
石階
穿過石門,緊接著的是一條Z字形的上山石階。通道中的石階高而窄,人走在上面得小心翼翼;通道的一側石壁上安裝有一條保護性的鐵鏈。石階和兩旁的牆體都是用就近取材後經過人工精心打制的青石砌成了,顯得規整
而氣派,想必這是繁華時期寺廟的台基。石階的拐角處一座矮小的土地廟,裡面供奉著三尊木雕的神祇人物,除了兩尊矮小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外,(浪洞岩)還有一尊高大的如傳說中的鬼神。在我們的印象中,土地廟裡供奉的都只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沒有其他神物,這座土地廟算是另類了吧!
石廊
浪洞有一絕,那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半崖之上劈鑿出了一條縱貫全崖的石崖長廊。攀上石階,進入第一級石崖。繼續拾級而上,就來到了那條著名的崖間石廊,石廊長約數百米,寬五六米,窄處不足一米,上下迂迴繞崖盤旋。這石崖長廊可以用奇、險、文、秀來概括。先來說說“奇”。浪洞岩的奇就奇在石廊上。我們不得不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高聳筆直的浪洞岩上,幾乎就在崖壁的中間居然形成了一條縱貫全崖的崖間長廊。石廊是純自然的傑作,崖壁上絲毫找不出人工開鑿的痕跡,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它是地質運動岩石崩塌自然形成的結果,是造物主對黃平、更是對浪洞人的饋贈。石廊依山隨勢繞崖盤旋,一會凸出一會凹進,一會斜上一會緩下,沿石梯攀鐵鏈而上可達石廊,在石廊之上能領略到奇妙的自然景觀。其次是浪洞岩的“險”。裸露的浪洞崖高大、筆直,從遠處看它就象橫亘在大山中的一面石牆,灰白的崖面令人遐想。走近石崖,仰視,可見奇岩萬仞、亂石突兀,小樹搖曳、白雲亂渡,風雲際會、憾人心魄;俯瞰,崖高萬丈,深不可測,令人生畏。走在石廊上,在享受山風拂面、極目舒胸的同時,腳下得小心翼翼,有恐高症的人是無福享受這裡的美景的。當然,最能體現浪洞岩文化底蘊的,是這裡的佛、道宗教文化。除了剛才提到的土地廟、西竺寺外,在石廊的最寬處依山建有一棟木瓦結構的大殿,裡面供奉有觀音菩薩等佛教人物,而整個石廊的崖壁間則不規則地擺放著佛家的十八羅漢和道家的傳奇八仙像。這些神像或立或坐,或騎或臥,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從外觀上看應該是泥土燒制的陶製品,外飾一層金色的外衣。而從神像的鮮亮度看,它們應該是今人擺放的。雖然如此,我並不懷疑這裡曾經有更多的神像供人朝拜,今人的行為無非是想重現過去的輝煌。在中國的宗教文化中,特別是在中國的民間,儒、道、佛三教向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包互容,在學術界本身就有“三教合一”的說法。雖然佛家的寺廟和道家的道觀很難同處一地,特別是在哪些宗教聖地,佛就是佛,道就是道,但在民間一些普通的寺廟或道觀里,往往是佛與道和諧相處。從大處說,它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從小處講,這是中國百姓最樸素的願望,那就是既希望西方佛主的護佑,更想得到自己心目中神靈們的照顧。作為一方鍾靈毓秀之地的浪洞岩,能把這么多的佛、道人物集合於此,也是對中國宗教文化的最好體現吧!最後再來欣賞它的“秀”。浪洞岩的秀不是秀在浪洞岩本身,而是走在長廊上極目遠眺時的秀美風光。石廊上有碑文記載:“此岩乃浪洞八景之首,其風景之佳,山水之秀,甲於全縣”,一句“無限風光天下甲,何處去覓桃園春”的詩句更是把浪洞岩的風光表達得淋漓盡致。此時是秋天,我們無法領略桃花盛開的“桃園春”景,但眼前的美景除了“秀”外,更多一份“麗”——秋日的絢麗:遠處,群山逶迤,山巒起伏,層層疊疊如萬馬奔騰;腳下,山峰突秀,松林掩映,一塊塊稻田環繞其間;最精彩的,是山間那如黃色綢緞般的金色畫廊,只見山環水繞、稻田披金,村寨民舍、星羅棋布,如畫美景,盡收眼底。
面壁仰視,可見風雲吞吐、巨石聳立、奇岩萬仞、令人望而生畏,向外俯瞰,遠處諸山環繞、迴旋九曲,腳下平浪村寨、民屋茅舍、田土園林風光,盡收眼底。還有那彎彎曲曲的浪洞河,與通往平溪鎮的公路相互映襯,就像是一藍一白、一寬一窄的兩幅彩帶在飄飛相互交織輝映。又似仙女在翩翩起舞,時而又在竊竊私語,其美景真叫人不忍心離目。沿廊而走可見十八羅漢、八仙等神像數十尊,形色各異,栩栩如生。石廊上,碑文稱:“此岩乃浪洞八景之首,其風景之佳,山水之秀,甲於全縣”。正因如此,在這石廊之上,昔日曾建有著名的(浪洞岩)西竺寺。
西竺寺
自從修建了西竺寺後,當地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周圍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都前來朝供,進香者絡繹不絕。寺院的規模也就不斷擴大。鼎盛時期,寺內有僧人幾十人,每年廟田收的糧食就近10萬斤。整個寺廟壁宇輝煌、神像無數、香火不斷、經聲朗朗。到了浪洞岩,可以看到現存的很多碑刻、寺門、殿壁等遺蹟,從這些遺蹟上,你可以想像到當時此地(浪洞岩)的繁華景象。清同治年間,廟宇被毀於戰亂。民國初年,浪洞名士張昌德帶頭髮起募捐,復修了西竺寺。可惜在文革中,寺廟再次被毀。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地的善男信女又自發募捐重修西竺寺,只可惜不論其規模還是構造都與原來的相去甚遠。站在石崖下土質酥鬆的小道上,顫顫巍巍的移動身軀往回看,夕陽下的(浪洞岩)西竺寺溫馨中略顯孤寂。
玉皇殿
石廊之下是玉皇殿,殿柱懸聯,殿額懸匾,玉皇大帝頭戴帝冠、身著龍袍鎮坐正龕之中,雄偉非凡;左右分祀玄天上帝及天師爺、上塑日神、月娘及風、雷、雲、雨四神像,樸實典雅。(浪洞岩)廟會之時,玉皇殿前遊人如蟻,民間絕活上刀山、口噴火等表演較為精彩。玉皇殿左側是一屋舍,一對老人在此居住,常年看護西竺寺,遠方遊客可在此吃一頓素餐齋飯,品嘗千年古寺那釅釅的韻趣······玉皇殿右側往裡一對在石壁上劈鑿的石梯矗立而上,這是通往石廊的唯一通道,石梯左右對稱,幾乎與地垂直,非常陡峭,石梯寬約一米,旁邊有一條大大的鐵鏈作為扶手,必須藉助鐵鏈才能登上石廊,可謂是:“欲上石廊觀天奇,必先過此斷魂梯。”
觀音殿
石廊中間是觀音殿,殿內有千手觀音、送子觀音等神像數尊,一些信佛篤深的當地人,農曆六月十九日會在(浪洞岩)觀音殿打地鋪過夜,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浪洞岩乃浪洞八景之首,其“風景之佳,山水之秀,甲於全縣”。到浪洞岩觀崖之巍,賞天之奇,定會讓每個遊客流連忘返。
景區活動
六月十九朝菩薩
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日,浪洞岩都會匯集八方遊客,有數千人到此進香,對於浪洞人來說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日登浪洞岩進香更是必經之事。到這裡廟宇“朝菩薩”,有祈子的、有祈福求財的、有求醫祛病的、有卜問吉凶的。同時,在朝菩薩的地方這一天也有集市交易活動,會有商人販賣民間玩具和小食,有的地方還有娛樂活動,吹、拉、彈、唱均有。
“朝菩薩”實際上就是(浪洞岩)廟會,把寺廟的節日變成了地方性的節日,把宗教的節日變成了世俗的節日。把獨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動、非宗教性的娛樂休息活動及集市活動自然而然的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