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派琵琶演奏技藝

自明清以降,琵琶南北兩大流派中的南派琵琶有了大發展,尤以上海地區為最。舊時,由於受儒家文化思想薰陶,認為彈琵琶,是一種清雅藝術,因此,好些家長喜歡讓子女學琴。在琵琶演奏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流派。浦東派琵琶始祖為清乾隆南匯人鞠士林,為聞名滬上的“鞠琵琶”,其徒王東田被知音譽為“江南第一手”,第三代傳人陳子敬(1837—1891橫沔人)曾被清王朝召京為醇親王教授琵琶,賜三品官帶,受封“天下第一琵琶”。

陳子敬的代表傳人沈浩初(1889—1953黃路人)匯先人琵琶之精髓博採眾長、獨樹一幟,編著《養正軒琵琶譜》。民國年間,沈浩初師弟胡簋銘(新場人)應日本大阪琵琶會之邀掛牌演奏浦東派琵琶。沈浩初高足林石城先生(橫沔人)於1956年應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再傳劉德海葉緒然等一大批學生,並在各大專業院校教授琵琶。林石城和他的學生們還赴20多個國家演奏。以林石城先生為代表的浦東派琵琶作為當代中國主要的琵琶藝術流派,不僅保存和發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技法,並且他在琵琶製作、改良以及整理、編著浦東派琵琶的曲作和著作方面,其專業影響力已遍及五洲四海。 浦東派琵琶傳人分布的區域,主要是在上海南匯;其活動區域卻延伸至上海、江南,甚至到京城。
南匯是中國浦東派琵琶的搖籃。濱臨大海的南匯,自清乾隆嘉慶年間的惠南鎮人鞠士林獨創海洋南匯民族風以來,這裡便成了中國浦東派琵琶的搖籃;一代又一代的引軍人物,構架了浦東派琵琶的金字塔。繼鞠士林之後的六代傳人,分別被知音譽為“鞠琵琶”、“江南第一手”、“天下第一琵琶”、“琵琶聖手”、“琵琶泰斗”(考清《光緒南匯縣誌》、《續志》、《南匯竹枝詞》);大批琵迷,夯實了浦東派琵琶的根基;清音國樂的普及,湧現了大批琵琶傳人;地方戲曲的繁榮,出現了大批琵琶新人;道教音樂的活躍,衍生了一代琵琶高手;民眾文藝的崛起,造就了一批琵琶追星族;藝術教育的掀起,培養了一批琵琶新苗。
浦東派琵琶傳統曲目為:文套,有《夕陽簫鼓》、《武林逸韻》、《月兒高》、《陳隋》,大曲:《普庵咒》、《陽春白雪》、《燈月交輝》;武套為:《將軍令》、《十里》、《霸王卸甲》、《平沙落雁》等。新創作曲目有《青春之舞》、《學生操》等30多首。
浦東派琵琶之主要藝術特徵為:演奏武曲氣勢雄偉、演奏文曲沉靜細膩。尤其是彈奏武曲,往往運用大琵琶,講究開弓飽滿、力度強烈,固而保存和發展了一些富有海派特色演奏方法;指法特點為“輪滾四條弦(同時配以弦數變化),並弦(四條,或三條、或二條),大摭分(四弦並發),掃撇、拖奏,各種夾彈和夾掃,多樣的吟法,音樂變化奏法及鑼鼓奏法“等;根據林石城先生生前曾說,演奏浦東派琵琶首先要有 “以海一樣的胸懷” 追求大氣,對各派的藝技,要有海納百川、博採眾長的追求,努力使之成為“中國派”的琵琶藝術。
琵琶是中國國樂藝術的國粹,而浦東派琵琶是民族之花中的精髓,走向大中國琵琶的主流之一。它所演奏的曲目,已成為民間音樂之經典,激盪億萬中國人之心扉。作為南匯人,弘揚自己的民族精神,打出南匯海洋文化的品牌,對於發展海派藝術有著深遠的意義;自清乾嘉誕生至今的浦東派琵琶群體,其代表人物、代表曲目、演奏風格、技藝流派,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它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的多樣性;紮根於南匯的浦東派琵琶,做好保護傳承發展工作,讓它世代相傳,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獨特價值。
目前在南匯作為浦東派琵琶發源地的傳人已屈指難數,在南匯要營造浦東派琵琶演奏新人,僅靠民間的力量,勢單力薄。琵琶是我國的民族樂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