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匯是中國浦東派琵琶的搖籃。濱臨大海的南匯,自清乾隆嘉慶年間的惠南鎮人鞠士林獨創海洋南匯民族風以來,這裡便成了中國浦東派琵琶的搖籃;一代又一代的引軍人物,構架了浦東派琵琶的金字塔。繼鞠士林之後的六代傳人,分別被知音譽為“鞠琵琶”、“江南第一手”、“天下第一琵琶”、“琵琶聖手”、“琵琶泰斗”(考清《光緒南匯縣誌》、《續志》、《南匯竹枝詞》);大批琵迷,夯實了浦東派琵琶的根基;清音國樂的普及,湧現了大批琵琶傳人;地方戲曲的繁榮,出現了大批琵琶新人;道教音樂的活躍,衍生了一代琵琶高手;民眾文藝的崛起,造就了一批琵琶追星族;藝術教育的掀起,培養了一批琵琶新苗。
浦東派琵琶傳統曲目為:文套,有《夕陽簫鼓》、《武林逸韻》、《月兒高》、《陳隋》,大曲:《普庵咒》、《陽春白雪》、《燈月交輝》;武套為:《將軍令》、《十里》、《霸王卸甲》、《平沙落雁》等。新創作曲目有《青春之舞》、《學生操》等30多首。
浦東派琵琶之主要藝術特徵為:演奏武曲氣勢雄偉、演奏文曲沉靜細膩。尤其是彈奏武曲,往往運用大琵琶,講究開弓飽滿、力度強烈,固而保存和發展了一些富有海派特色演奏方法;指法特點為“輪滾四條弦(同時配以弦數變化),並弦(四條,或三條、或二條),大摭分(四弦並發),掃撇、拖奏,各種夾彈和夾掃,多樣的吟法,音樂變化奏法及鑼鼓奏法“等;根據林石城先生生前曾說,演奏浦東派琵琶首先要有 “以海一樣的胸懷” 追求大氣,對各派的藝技,要有海納百川、博採眾長的追求,努力使之成為“中國派”的琵琶藝術。
琵琶是中國國樂藝術的國粹,而浦東派琵琶是民族之花中的精髓,走向大中國琵琶的主流之一。它所演奏的曲目,已成為民間音樂之經典,激盪億萬中國人之心扉。作為南匯人,弘揚自己的民族精神,打出南匯海洋文化的品牌,對於發展海派藝術有著深遠的意義;自清乾嘉誕生至今的浦東派琵琶群體,其代表人物、代表曲目、演奏風格、技藝流派,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它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的多樣性;紮根於南匯的浦東派琵琶,做好保護傳承發展工作,讓它世代相傳,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獨特價值。
目前在南匯作為浦東派琵琶發源地的傳人已屈指難數,在南匯要營造浦東派琵琶演奏新人,僅靠民間的力量,勢單力薄。琵琶是我國的民族樂器。
相關詞條
-
琵琶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歷史沿革 基本構造 樂器分類 演奏技巧 樂器保養 -
琵琶[樂器]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歷史沿革 基本構造 樂器分類 演奏技巧 樂器保養 -
琵琶[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歷史沿革 基本構造 樂器分類 演奏技巧 樂器保養 -
汪派[琵琶演奏藝術流派]
汪派是中國音樂史上有記載的最後一個琵琶流派,以其創立者汪昱庭之名命名為汪派,也因他的琵琶演奏、傳授生涯在上海地區,所以又稱“上海派”。
簡要介紹 藝術特色 代表曲目 流派傳人 -
曲項琵琶
曲項琵琶是在南北朝時通過波斯傳入中原地區的一種樂器。此樂器,四弦四柱、橫抱、用撥子彈奏。
琵琶起源 歷史發展 -
琵琶藝術
中國近代傳統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琵琶藝術是第二批國家...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代表作品 傳承意義 -
汪派[琵琶藝術]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紀以來,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個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國琵琶發展歷史上第三次高潮。
簡介 特點 -
上海派琵琶
上海派琵琶又稱“汪派琵琶”,創始人汪昱庭,是南派琵琶後起之秀。上海派琵琶是20世紀以來,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個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
演奏特點 代表人物 -
民族樂器——琵琶
幾首古曲。1929年,“浦東派”琵琶傳人沈浩又對浦東派的演奏技巧歸納總結...的演奏技藝大有發展。 琵琶的曲目眾多,大致可分為三類:文曲、武曲...民族樂器——琵琶 琵琶原名叫“枇杷”,這是以兩種演奏方法來命名的。到了...
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