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浣溪沙 ·送梅庭老 赴潞州 學官
門外東風雪灑裾 。山頭回首望三吳 。不應彈鋏 為無魚。
上黨從來天下脊 ,先生 元是古之儒。時平不用魯連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梅庭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詳,學官,州學教授。從詞里可知他是三吳地區(“三吳”,眾說不一,大概指今浙東、蘇南一帶)人。
潞州:位於現在的山西長治,北宋時與遼國接近,地屬偏遠。
學官:官職名,負責地方文教,職位不顯。
裾:衣的前襟。
三吳:古地區名,說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蘇、浙江的蘇州、吳興、紹興一帶。
鋏:指劍把或劍。
脊:脊樑。上黨其地甚高,古有與天為黨之說,故云“天下脊”。
先生:指梅庭老。
1.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2.梅庭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詳,學官,州學教授。從詞里可知他是三吳地區(“三吳”,眾說不一,大概指今浙東、蘇南一帶)人。
3.潞州:位於現在的山西長治,北宋時與遼國接近,地屬偏遠。
4.學官:官職名,負責地方文教,職位不顯。
5.裾:衣的前襟。
6.三吳:古地區名,說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蘇、浙江的蘇州、吳興、紹興一帶。
7.鋏:指劍把或劍。
8.脊:脊樑。上黨其地甚高,古有與天為黨之說,故云“天下脊”。
9.先生:指梅庭老。
白話譯文
門外的東風把春雪吹灑在先生您的衣襟上,當您登上太行山頭時一定會回過頭來眺望三吳故鄉。既然做了學官,就不應計較被派到了那艱苦的地方。
潞州地勢險要,歷來被人稱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遠大,原來就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恰逢太平之時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
創作背景
此詞諸本失載,朱祖謀《東坡樂府編年》及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均不編年。視詞中有“山頭回首望三吳”之句,當作於杭州;又有“時平不用魯連書”之句,其“時平”應屬東坡通判杭州時的時勢描寫。據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記載:是年四方行新法,東坡“常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而元事占期間東坡守杭時,朝中黨爭劇烈、外患頻仍,似不應以“時平”形容之。故將此詞暫編於宋神宗熙寧六年癸丑(1073年)二月。東坡時年38歲。以俟後考。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門外東風雪灑裾”,是寫送別的時間與景象。儘管春已來臨,但因春雪,而氣候尚很寒冷。而“飛雪似梅花”的情景,隱含無限惜別之意。這時有“雪灑裾”,而不言“淚沾衣”,頗具豪爽氣概。次句即有一較大跳躍,由眼前寫到別後,想像梅庭老別去途中,於“山頭回首望三吳”,對故園依依不捨。這裡作者不是強調三吳可戀,而是寫一種人之常情。第三句再進一層,謂“不應彈鋏為無魚”,此句意謂梅庭老做了學官,不必唱歸來了。同時又似乎是說,儘管上黨地方艱苦,亦不必計較個人待遇,彈鋏使氣。正因為意思在兩者之間,語氣顯得尤為誠懇。
過片音調轉高亢:“上黨從來天下脊”。意謂勿嫌上黨邊遠,其地勢實險要。“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稱許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為己任,意謂勿以學官而自卑。此句與上句形成一聯,筆力豪邁,高唱警挺,足以壯友人行色。然而,不免還有一個問題,既然上黨是要地,梅庭老又是大儒,為何不委以大任,而任“學官”這種小角色呢。末句補說,“時平不用魯連書”。承接上句,用魯連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勸勉和同情之意。此句既有勸勉梅庭者隨遇而安之意,又有對其生未逢時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這首詞全詞僅六句,卻寓義曲折深遠,既同情於友人,又開導他努力工作,可以看得出,作者是想用自己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去影響友人,出語灑脫卻發自肺腑,真摯動人。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浣溪沙》詞調,在作者以前如晏、歐等名家手裡,大抵只用於寫景抒懷,而此詞卻以之寫臨別贈言,致力於用意,有如文章之“序”體。開拓了小詞的題材內容。下片的聯語對仗自然工穩,音情高古;兩片結語均用戰國故事,為全詞增添了色澤和韻味。(《宋詞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