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介紹
民國元年(1912),學校更名為瑞安縣立高等國小校。民國9年,學校有所發展,成為有初等、高等的兩等國小校。民國12年(1923),實施“四二分段制”。
民國17 年,始行男女同校。“四·一二”政變後,國民政府推行“新生活運動”,學校以“四維八德”為教育總綱,強化訓育機制,管教嚴酷。
民國20年(1931),被確定為縣實施初等教育輔導學校,向全縣開過演示課和教育演講會。是年6月,高小畢業生31人參加省會考,成績名列前茅。民國24年,校名改稱瑞安縣立城廂中心國小,全校11個班,學生490人。
民國32年(1943),作為瑞安簡易師範附小。民國初、中期,學校穩步發展,教學質量受人青睞,省視學先後5次來校視察,均得嘉獎。後期,瑞安遭受日寇侵犯,四度淪陷,教育嚴重受挫。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教育事業又臨窘境,學校日趨萎縮。解放前夕,在校生11個班僅有300多人。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定名為瑞安縣立中心國小,貫徹向工農開門的方針,改複式為單式班。全校11個班級,學生552人,工農子弟占77.8。
1952年,結合革命形勢進行“五愛”教育;學習蘇聯教學經驗,倡導啟發式教學。次年,學校管理轉向以教學為中心,抓備課,開觀摩課,辦業務講座,教研風氣日趨活躍。
1957年,以毛主席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辦學宗旨。
1958年,由於片面理解“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師生過多參加勞動和社會運動,打亂教育秩序,影響教學質量。同年,改為瑞安師範附屬國小。
1963年,貫徹《全日制國小工作條例》(草案)後,學校管理抓“兩塊地(思想教育陣地、勞動基地)”和“兩個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校創辦人
孫詒讓,又名德通,字仲容,號籀廎,生於瑞安城關,祖籍潘岱硯下村,孫衣言子。近代教育家,清同治六年中舉人。甲午中日戰爭後,國弱民貧,加上西方科學知識與進步思想的傳播,使他“深愧學所與時代不相應”,辭絕清廷多次徵召,毅然隨父返瑞,以“諸才興學”為己任。1896年,在家鄉瑞安創辦學計館,專授數學,為全省最早的新式學校,全國最早的專門學校之。1897年在溫州創辦蠶學館,教授養蠶和種桑之法。1899年創瑞平化學學堂於溫州府城。同年又設瑞安天算學社。1902年,主持學計館、方言館合併後建立的瑞安普通學堂學務。在他倡導下,瑞安縣城先後創辦四愚蒙學堂和德象女子學堂。1903年,在瑞舉辦國語講習班,積極推行國語教學。1905年,普通學堂改辦為官立高等國小堂,他親自編寫國語科講義,多次來學堂講課。同年,溫州兩府設立學務分處,推孫氏為總理。1907年任浙江省教育總會副會長,任內致力於創辦溫州師範學校,溫處兩府16縣,在他的倡導和督促下,共創辦了男女中國小堂三百餘所。孫詒讓提倡教育救國,認為在列強爭霸世界的形勢下,當務之急是“開國悟民,講習科學”,凡百新政,教育為本”。培養“以應時需”的人才重振國威,主張教育德、智、體實在地進行,學無新舊,唯以致用”“非簡明無以引其領悟,非錯綜無以博其旨趣。”注重採用啟發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提出教育學生既不能“壓制叱吒,任意凌抑”,又不能“曲意營護,致長驕傲之風”,要“恩威並行,賞罰分明,重精神鼓勵,養成自冶習慣”。在管理方面,講求“治學務者,必擇專門大教育家領其事”,注重內行領導。他還認為教師是崇高的職業,是“人生最有榮譽之職”。教師要“篤信自尊”,“有愛護兒童之心”,“協勤學誨人”,要性情純良、言語清晰、動作敏活、容貌端肅、知識豐富和健強體魄等等,為當時進步教育思想的前驅。
孫詒讓學術上卓有成就。梁啓超譽為“光芒萬丈”。章炳麟稱之“三百年絕等雙”。後學尊為樸學大師。1964年夏,郭沫若專程來瑞參觀孫氏藏書之玉海樓,撰聯“玉成桃李,海涌波”,題詞:“甲骨文字之舉,創始於孫仲容,繼之者為王觀堂,飲水思源,二君殊可紀念”。孫氏著作甚豐,以《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