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釘子戶《現代漢語詞典》對釘子戶的解釋是:在城市建設徵用土地時,討價還價,不肯
浙江 遷走的住戶。(羅道海) 。2012年11月21日,一組“浙江溫嶺最牛釘子戶”的圖片走紅。樓房位於浙江溫嶺火車站前未開通的大道上,四間樓房巍然矗立在路中間,其中兩間還住著居民。儘管路還沒有正式開通,但是有一些車輛經過,都得繞著房子通行。中間兩間為同一戶人家,屬溫嶺市大溪鎮下洋張村。有兩間住戶已同意拆遷,考慮中間兩間住戶安全,遂沒有全部拆除。附近居民稱,住戶因補貼的錢未能達到他們的要求,沒有簽署拆遷同意書。
該拆遷戶是大溪鎮下洋張村羅保根,全家6人,有兩棟磚混結構五層樓,面積618平方。2011年,鐵路新區組織實施站前大道建設工程,涉及拆遷房屋37戶56間。中介據機構評估後,36戶已簽訂拆遷協定並完成拆屋騰地。
當事人回應
羅保根,今年67歲,網友公認的“最牛釘子戶”戶主。一個兒子和兒媳,兩個孫女,兒子沒工作。羅保根2001年建成這幢四層樓,加上裝修,前後花了60多萬,而當地拆遷補貼只有26萬,不夠重建費用。羅態度表示,除非政府同意補償要求,否則就不會搬走。
老羅和他老伴守著房子,靠養100多隻鴨子,賣鴨蛋也賣鴨子為生。其實, 老羅並不想做釘子戶的。說房子要拆遷,那還是兒子結婚後沒多久的事。一開始,當地有關部門來他家量了房子面積,評估了裝修,說可以補償28萬元。老羅說,當時尋思著,對方應該能加個一兩萬元,“這樣的話,拆也就拆了。”
但按他的說法,後來自己的願望不僅沒有實現,對方說“你家很多面積是超標的,最多只能補償23萬元”。就為了這事,老羅氣不過,便一直沒有簽拆遷協定。而這一晃,又幾年過去了——他家的房子也賭著氣,一直留到了現在。
拆遷方並沒有硬來,水電都還是通的。或許,對老羅來說,從2012年夏天開始,拆遷的事已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刻了。老羅的左右鄰居,因為已簽了拆遷協定,房子開始破拆了。
在拆遷鄰居家的房子時,有一天老羅不在家,他家有個矮房子被挖掘機推倒 了一部分。這時,剛好老羅回來了,對方說:“你來了,我們就不拆了。”可是,後來對方趁老羅不在家,把矮房子全拆了。
官方回應
“釘子戶”鬆口基本接受拆遷補償政策
11月22日,溫嶺市大溪鎮黨政辦作出回應:督促相關人員儘快落實拆遷協定的簽訂,及早啟動拆遷工作,確保道路工程全面完成,如期開通。該地區的釘子戶其實並不止羅保根一家,類似的釘子戶還有6家,只不過沒有聳立在馬路中間。
2011年,鐵路新區組織實施站前大道建設工程,涉及拆遷房屋37戶56間,拆遷政策按照溫嶺市政府關於做好甬台溫鐵路溫嶺客運站連線線與鐵路站場配套建設工程征地拆遷工作的通知落實。房屋拆遷按建築面積平均每平方補償300元,另加內裝潢補助。經中介機構評估後,36戶已簽訂拆遷協定並完成拆屋騰地。
羅保根戶按拆遷政策可獲補償款260015元,因該戶當時房屋剛裝修好,家庭經濟困難,要求政府給予更多補償。
據大溪鎮黨政辦官員介紹,鐵路新區、大溪鎮政府及下洋張村等部門相關人員多次上門與其溝通,做其思想工作。考慮到工程建設進度要求,本著先易後難,鐵路新區與鎮政府在不影響道路施工的前提下邊施工邊繼續與其溝通,做好思想工作,目前該戶思想已有明顯轉變,基本接受拆遷補償政策。
最新轉折
羅保根:重修需80萬滿足補償要求才搬
22日18時40分,該被拆遷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他們並未同意拆遷,也不會搬走,除非政府同意補償要求。他告訴記者,政府補償為21萬,但重修房屋需 80餘萬,補償遠遠不夠。
11月30日晚,浙江溫嶺最牛釘子戶現場。羅保根與政府雙方達成拆遷協定,政府連夜僱傭拆遷人員從樓頂一層一層往下拆,僱傭搬家公司搬離羅保根家的物件。
事實真相
事件後續:浙江溫嶺最牛釘子戶被依法拆除 補償標準不變
這件事核心問題有兩件: 1、是否屬於強拆
2、補償是否合理
回答:
1.拆遷方案怎么來的?
下洋張村的拆遷方案和補償安置辦法,是經大溪鎮政府調查摸底,並委託台州市鼎信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測量評估後制定,交由村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協商討論通過。
所有拆遷政策,450多戶村民一視同仁。如果有一戶政策有所改變,勢必對其他村民造成不公。
也就是說事前雙方有協定,不屬強拆。
2.羅保根的利益有沒有得到保障?
村幹部給羅保根算了一筆賬:拆遷以後,除按拆遷辦法他可領到260015元拆遷補償外,羅保根一家還可以選擇兩種補償安置方式。
一是公寓式住房補償,他家可分到三套房子,每套面積達140平方米。以現在的市價算,總價值達250萬元左右。
二是安排通天式排屋地基2間。羅保根的原有住房土地性質為集體所有,新分配的2間地基土地性質為國有劃撥,按市場價來算,資產增值好幾倍。
所以,不管他選擇哪種安置方式,家庭總財富都會顯著增加。
總結:在這件事情上,網路媒體在報到事件時故意遺漏關鍵,只提房屋違章修建耗費60萬,直接補償款22萬,卻絕口不提兩套補償方案中的附加實物補償,有故意引導輿論,造謠生事,引爆話題,激起民怨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