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13年,成立於1910年浙江農業教員養成所改稱浙江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並於1918年增設獸醫科。
1927年,浙江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改建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設農藝、蠶桑、森林、園藝及農業社會五個學系,1928年學院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勞農學院,後改稱浙江大學農學院。
1934年浙江大學農學院由杭州筧橋遷至東郊華家池,將原設的五個學系改組為農業動物、農業植物、農業社會三個學系,畜產、蠶桑、昆蟲等歸屬農業動物學系。
1937年因抗戰浙江大學農學院西遷,1940年5月到達貴州湄潭辦學,抗戰勝利後,1946年9月遷回杭州重建校園,1949年8月浙江大學農學院成立畜牧獸醫系,1952年農學院從浙江大學分出獨立建成浙江農學院後,全國院系大調整,畜牧獸醫系併入南京農學院;江蘇滸墅關蘇南蠶絲專科學校大專部併入蠶桑系。
1958年浙江農學院恢復畜牧獸醫專業,次年恢復畜牧獸醫系建制。1960年農學院擴建成浙江農業大學,1989年成立飼料科學研究所,1993年畜牧獸醫系更名為動物科學學院。1998年,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校合併成立新浙江大學。
“四校合併”後,1999年7月,原浙江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蠶學系、飼料科學研究所合併成立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2010年8月,學院遷至紫金港校區 。
辦學條件
系部專業
據2018年7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設有三系:動物科技系、動物醫學系、特種經濟動物科學系。
有本科專業2個:動物科學(下設動物科學、蠶蜂科學、水產科學培養方向)、動物醫學 。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底,學院共有教職員工157人,教授(研究員)42人,副教授(副研究員)37人,講師(助理研究員)27人;博士生導師46人,碩士生導師35人;教學科研崗位教師具有海內外博士學位78人。
學院另有外聘院士1人,講(客)座教授5人;教師中入選國家“千人計畫”1人,“萬人計畫”3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8人,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9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浙江省教學名師1人,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各層次重點培養人員20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講席)教授4人,浙江大學“百人計畫”入選者7人。
學院有科技部重點領域“飼料營養與動物產品安全和品質”創新團隊,農業部“優質安全豬肉生產飼料營養技術研究”創新團隊,教育部“動物消化系統發育與功能研究”創新團隊,浙江省“重大動物傳染病防治”科技創新團隊、浙江省“飼料研發與安全”科技創新團隊 。
學科建設
•重點學科
據2018年7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擁有畜牧學、獸醫學2個一級學科。
畜牧學中,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含:蠶、蜂等)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農業部和浙江省重點學科;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科為浙江省重點學科。
獸醫學中,預防獸醫學為浙江省重點學科 。
•博碩士點
據2018年7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擁有畜牧學、獸醫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建有畜牧學、獸醫學、生物學(共建)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預防獸醫學、基礎獸醫學、臨床獸醫學等6個二級學科博士授予點和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另有共建食品科學、水產養殖等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
•學科評估
2017年教育部發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畜牧學名列A類優秀學科,獸醫學名列B類學科 。
教學建設
據2018年7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動物科學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蠶學專業農工貿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動物科學‘強基礎、寬口徑、重交叉’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兩個項目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動物科學專業和動物醫學專業列入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畫”。《動物營養學》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動物生理學》、《飼料學》為浙江省精品課程。
劉建新、杜愛芳教授入選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2007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2006、2008、2010、2012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各1篇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8年7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設有7個研究所:飼料科學研究所、動物預防醫學研究所、奶業科學研究所、蠶蜂研究所、動物養殖與環境工程研究所、套用生物資源研究所、動物遺傳繁育研究所。
學院建有生物飼料安全與污染防控國家工程實驗室,動物分子營養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華東動物營養與飼料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動物病毒學重點實驗室、浙江省飼料與動物營養重點實驗室和浙江省動物預防醫學重點實驗室等 。
科研成果
據2018年7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正承擔有各級各類科研課題37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9項,其中重點4項,優秀青年基金1項;863計畫、97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等來源的課題等21項,省部級各類項目80項,重大橫向科研項目15項。2017年度實到科研經費6325萬元。
2000年以來,學院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93項,其中國家二等獎以上7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其中許梓榮教授主持的“高效轉化、肉質改良、資源開發型全價飼料的研發與產業化”和“用酶技術開發大麥及高麩型飼料糧及其產業化研究”獲2001年度和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周繼勇教授主持的“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術構建及其套用”榮獲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38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824篇;出版專著、教材110部;獲授權發明專利352項 。
對外交流
社會服務
據2018年7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通過農業部行業體系崗位科學家、省科技特派員、省科技團隊特派員、農推崗位相關教師搭建地方服務隊伍構架。
與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共簽訂合作項目243項,項目總經費為6677萬元,9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2位省科技特派員長期活躍在生產第一線,13位老師參與新型農業科技推廣聯盟建設;15人次獲得“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省美麗鄉村建設突出貢獻者”、”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等各類服務地方的榮譽。
由學院3位教授設計和主導的廣西宜州市桑蠶繭絲綢循環經濟項目建設,9個專項相繼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實現“東桑西移”國家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共建湖州蠶桑產業聯盟,為湖州桑基魚塘建設,“千島湖牌”優質蠶繭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
國際交流
據2018年7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先後已與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18國4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協作關係,並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等國際機構有廣泛聯繫。
近10年來,學院共派出教師324人次赴海外大學進行短期交流,聘請了12位名海外知名專家教師為講客座教授,海外專家教授共340餘人次來學院交流合作;實施完成了255項短期專家項目;開展“本科生海外科研計畫”,280餘人次本科生赴海外開展科研訓練;210餘人次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短期培訓赴國外交流;聯合培養博士生48名。
建院以來,先後主辦13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了五期國際中獸醫短期培訓班。
現任領導
發展顧問:吳常信
院長、黨委副書記:汪以真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樓建悅
副院長:楊明英、李肖梁
黨委副書記:葉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