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校法

活校法即在無祖本或他本可據,或數本互異,無所適從之時,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這種方法最難,也最容易出錯誤。

釋義

活校法即在無祖本或他本可據,或數本互異,無所適從之時,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這種方法最難,也最容易出錯誤。陳垣說:“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

歷史

子夏長於文學,曾“序詩”(為《詩經》作序),“傳易”(為《易經》作文字解說)。他的校事活動,見於《呂氏春秋·察傳》:子夏前往晉國,路過衛國,“有讀史 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原來古文字“己”與“三”、“豕”與“亥”形似,所以“三豕”為“己亥”之誤。子夏得知衛國史書中如此記載後,不僅能知其誤,而且能改其誤。這一事例,是我國校讎史上以靈活性見長的“活校法”的最早記載。子夏提倡校書要“擇善而從”,不泥古,不迷信,對文本中的差錯應該有所發現和改正。他不愧是我國最早的善於運用“活校法”的典範 。
清代校勘大家,各有家法。清末葉德輝《藏書十約》第七《校勘》,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曰死校,曰活校。他說:“今試其法,曰死校,曰活校。死校者,據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幾字,鉤乙如其書;一點一畫,照錄而不改;雖有誤字,必存原文。顧千里廣圻,黃堯圃丕烈所刻之書是也。活校者,以群書所引,改其誤字,補其闕文;又或錯舉他刻,擇善而從,別為叢書,板歸一式。盧抱經文弨,孫淵如星衍所刻之書是也。斯二者,非國朝校勘家刻書之秘傳,實兩漢經師解經之家法。鄭康成注《周禮》,取故書、杜子春諸本,錄其字而不改其文,此死校也。劉向校錄中書,多所更定;許慎撰《五經異議》,自為折衷,此活校也。其後隋陸德明撰《經典釋文》,臚載異本;岳珂刻《九經》、《三傳》,抉擇眾長,一死校,一活校也。明乎此,不僅獲校書之奇功,抑亦得著書之捷徑也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