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洪秀華是鐵路車輛設計製造專家。長期從事鐵路車輛的研製、試驗等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主持設計和生產了我國第一代鐵路車輛,打破了依靠進口的局面。主持參與創建我國鐵路車輛研究基地,並開發車輛新產品。創辦了 《鐵道車輛》 等刊物,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為推動鐵路車輛技術進步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習經歷
洪秀華,1913年1月6日出生於浙江省樂清縣(今浙江溫州樂清市)城關鎮中心村。幼年在故鄉樂清讀完國小,1925年至1928年在溫州中學完成國中學業。隨後跟叔叔來到北京,就讀並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理科。因為理想當科學家或工程師,1931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上海交通大學,1936年7月畢業於該校鐵路機械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畢業後被分配到津浦鐵路浦鎮機廠實習和任工務員。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隨著戰火逼近,工廠內撤,又加上當時鐵路精簡員工,無奈不能繼續從事鐵路工作,經人介薦到從杭州撤到漢口的偽中央飛機製造廠任設計員。但因戰火蔓延,又隨該廠內撤到昆明,最後撤到中緬邊境小村——壘元。該廠
雖中美合辦,但主要部門均由美國人控制,他們歧視中、緬員工,加上舊航委官員搞宗派鬥爭,他於1942年7月憤然離開該廠,重新投身鐵路行業,在廣西桂林舊交通部鐵路存車整理委員會興安車輛整理場擔任幫工程師,同時兼任湘桂鐵路枕木廠副廠長,從事客車重造工作。他憑著一腔報效祖國的熱忱,想方設法利用當初撤回的部分老式客車的底架、走行及制動部分,設計生產出既有的包括硬座車、臥鋪車在內的數十輛木質車體客車,滿足了後方兩條鐵路運輸的急需。為掌握先進的車輛技術知識,1945年5月經招考去美國,先後在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和芝加哥普爾曼車輛製造廠實習,1946年6月回國,在南京鐵路總機廠任副總工程師工作。1947年1月調往湖南株洲機廠籌建處先後擔任計畫組組長和技術科科長。當時任務是負責被日本侵略軍炸毀機車廠房修復和車輛廠房新建,並籌建武昌車輛廠。根據生產的需要曾以專家組身份前赴上海,接收、檢查由聯合國救濟總署提供的部分機器設備,配送給株洲和武昌兩廠使用,為1949年建國後修理蒸汽機車,客、貨車的檢修提供了廠房和必要設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8月調往北京,先後在鐵道部機務總局和第一機械工業部機車車輛局擔任技術科工程師和設計科長等工作。
1957年鐵道部決定成立機車車輛研究所,洪秀華被任命為副總工程師,先後在北京、大連籌建機車車輛科研基地。1959年7月又調往青島籌建鐵道部四方車輛研究所,並負責科研、技術和鐵道車輛試驗、檢測和試製基地建設的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11 月任命為所總工程師,直至1986年退休。2000年6月6日在青島病逝,享年88歲。
擔任職務
洪秀華1957年12月被批准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工廠黨委委員、鐵道部四方車輛研究所黨組成員、黨委委員。1978年被提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島市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洪秀華歷任國務院科學技術規劃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鐵道組委員,鐵道部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鐵道學會第一、二屆理事,山東省科協第一、二屆委員,山東鐵道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山東機械工程學會第二、三屆理事,山東鐵道學會名譽理事。
生平簡歷
1913年1月6日 出生於浙江省樂清縣。
1928-1931年 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理科畢業。
1931-1936年 上海交通大學鐵路機械工程工學學士。
1936-1938年 南京津浦鐵路浦鎮機廠實習生、工務員。
1938-1942年 雲南偽中央飛機製造廠設計員。
1942-1944年 桂林交通部存車整理委員會幫工程師,湘桂鐵路枕木廠副廠長。
1944-1945年 桂林廣西鐵路總機廠幫工程師。
1945-1946年 美國紐約中央鐵路公司,美國芝加哥普爾曼車輛製造廠實習員。
1946年7-12月 南京鐵路總機廠副總工程師。
1947-1951年 湖南株洲機廠正工程師、計畫科科長。
1949-1951年 湖南株洲鐵路工廠正工程師兼技術科科長。
1951-1953年 北京鐵道部機務總局和機車車輛製造局工程師。
1953-1957年 北京一機部機車車輛局三級工程師、設計科長。
1957-1959年 大連機車車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1959-1964年 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1964-1986年 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1986年7月 青島退休。
2000年6月6月 青島病逝。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開創自行設計製造車輛歷史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和抗美援朝前線運輸急需鐵路車輛。由於戰爭,國內所存車輛不僅數量有限,而且殘缺不全,加上國外對我國的經濟封鎖,只有走自力更生之路。這時,洪秀華被派往哈爾濱,負責設計朝鮮戰場需要的運送坦克的60噸平車。在這項工作中,洪秀華抱著保家衛國的滿腔熱情,熟練運用所學知識,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並吸收了前蘇聯的經驗,僅用3個多月就交付了全部車輛設計圖紙。由部決定交給哈爾濱鐵路車輛工廠生產,工廠日產量從2輛發展到5輛。這些生產的車輛及時投入抗美援朝前線運用,有力地支援了前線運輸需要。1953年,洪秀華被指派籌建我國鐵路車輛設計、科研工作。在這期間,洪秀華為改變我國鐵道車輛技術落後、品種型號雜亂不適應鐵路運輸要求的現狀,他從我國國情出發,主持統一設計和生產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主型鐵路車輛。先後設計出了21型硬座車、硬臥車、軟臥車和餐車等系列客車,同時,還設計了載重50 噸系列的敞車、棚車等貨車,替代新中國成立前遺留下來的舊型貨車。從而為我國國民經濟第一、第二個五年計畫內的鐵路運輸,提供了技術經濟指標較高、運輸效率較好的技術裝備。而且打破了我國過去一直依靠進口鐵道車輛的歷史,從此改變了我國“萬國車”型的局面。我國鐵路車輛的生產開始從仿製發展到自行設計與製造,並逐步形成批量生產,滿足了鐵路運輸的需要。
創建我國鐵路車輛科研基地
1957年鐵道部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機車車輛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自己的科研人才,做出了建立我國鐵路機車車輛研究機構的決定。洪秀華被任命為首任機車車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他先在北京,以後在大連全身心地投入籌建機車車輛科研基地工作。他組織參與編制基地建設的規劃,選擇科研基地的地址,並配合有關設計院做出研究所的初步設計。在籌建試驗檢測設備中,他建議“土洋結合”,力求早日建成,以便儘早開展試驗研究工作。為了使機車車輛工業能沿著生產與科研相結合的方向前進,部決定改建老所,組建新所,成立4個按新的專業分工的機車車輛研究所。1959年洪秀華又奉命前往青島與有關領導籌建鐵道部四方車輛研究所。除由原機車車輛研究所大連部分車輛研究室全體人員和試驗設備遷到青島外,還從四方廠等單位抽調部分人員進行籌建。洪秀華與50餘名職工,認真貫徹“中央科研十四條”精神,在三年自然災害的非常艱苦的條件下白手起家。一方面編制建所擴建設計規劃,一方面進行暫設科研基地試驗手段建設、所規章制度建立、人員培訓等工作。至1965年建成了所科研樓和試驗車間,建成了車體靜強度試驗台、滾動試驗台、保溫試驗室和動力學試驗車等一批研究試驗設備。組建了140餘名的科研隊伍。他帶領和組織科技人員完成了一批部交給的科技項目,並取得了部分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科研、試驗能力,全面完成了研究所建所的任務,為研究所後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車輛科研基地的建設和發展也受到影響。原有車輛研究所的規模和設施,已不適應鐵路運輸和機車車輛工業發展的要求。作為主管科研工作的洪秀華在機車車輛工業局的領導和支持下,著手規劃和籌建能夠承擔鐵道車輛及零部件試製試驗任務,具有的試驗設備、檢測儀器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湖島試驗區。經過全所員工的共同努力,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建成了車輛車體試驗室、車輛轉向架試驗室、熱工試驗室和新一代動力學試驗車等一批大型試驗設施和零部件試驗台,並建起了頗具規模的可進行新產品試製及批量生產的生產車間,基本完成了湖島基地的建設。形成了具有國內先進水平、較齊全的鐵道車輛試驗基地和鐵道車輛零部件試製、生產基地。給車輛科研、生產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和保障。為鐵道車輛的發展,為新產品的開發,為科研走向市場,奠定了基礎。
推動車輛技術發展和進步
洪秀華作為一個鐵道車輛技術的老專家,一直致力於車輛技術發展和進步。在研究所籌建初期,作為主管科研工作的總工程師,他就主持組織了許多車輛新產品的設計、研製和試驗工作。例如:鋁合金低重心輕快列車、我國第一列雙層客車、援斯里蘭卡客車、北京捷運電動車組貨車、GK型空氣制動機、U型氣卸式水泥罐車等。同時,還組織設計研製了車輛靜強度、20輛客車制動機試驗、疲勞試驗機、落錘試驗台等大型試驗設備。為車輛及零部件新產品開發,提供必要的試驗檢測設備。自1964年洪秀華任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總工程師後,他主持組織了更多車輛、零部件及裝備的新產品開發研製工作,如25.5米輕快穩客車、BJ-2型捷運電動客車、KF5-100型液壓自翻車、K16型95噸礦石漏斗車、無軸箱貨車滾動軸承、客、貨車和機車車輪磨耗型踏面等項目。至他退休前的一段時間,全所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144項,其中JZ-7型機車空氣制動機、MX-1型摩擦橡膠緩衝器等6項科研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更多項目獲得部科技成果獎。許多科研成果得到廣泛運用和推廣,為我國鐵道車輛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洪秀華自擔任鐵道部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以來,多次為制定鐵道部主要技術政策提供了鐵道車輛方面的建議,並以他為主與有關科技人員合作撰寫了《對鐵道車輛技術政策的意見和建議》報告,針對我國國情和鐵路運輸發展的需要,及時提出了發展大噸位貨車、專用貨車、研製定員較多的25.5米長和新一代雙層客車及提高車輛軸重等具有現實意義的建議,均先後被鐵道部採納,列入新產品開發科技項目,進行研製和投入生產,許多開發的新產品至今還在鐵路廣泛運用和推廣。有的建議和意見至今還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1963年7月和1964年1月在洪秀華的倡導下,四方車輛研究所情報室先後創辦了《鐵道車輛》和《國外鐵道車輛》兩本技術刊物。為開展車輛專業學術交流,及時宣傳我國有關鐵道車輛的方針、政策,傳播國內外鐵道車輛研究試驗、設計製造、運用檢修及“雙革”等方面的成果和動態。他對每期刊物都親自審閱終稿,並經常根據鐵路發展和實際的需要,提出刊物主題的建議。兩刊物為推動鐵道車輛技術交流和發展發揮了其獨特的作用,深受鐵道車輛科技人員喜愛。同時,他還親自參與和組織科技人員編輯出版了許多像《AAR標準》(中文版)等的國內外有關車輛的彙編、圖集、圖冊等技術資料,深受車輛科技工作者的歡迎。
洪秀華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深知“萬國車”型給車輛運用檢修帶來的困苦,因而非常重視鐵道車輛標準化工作。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的中期,根據部有關領導的建議就著手恢復陷於癱瘓狀態的車輛標準化中心機構的工作,他作為所標準化室籌備組組長親自帶領有關人員進行調查研究,並從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廠收集了遺留的歷史資料,在該所恢復成立標淮化室,替代原設在二七機車車輛廠的中心機構的工作,開展車輛標準的研製、修訂工作。在標準化室剛恢復初期,在他的建議和組織下,標準化室進行了大量的客、貨車零部件簡統化工作。整頓了所有的客、貨車通用件,並代部車輛局編輯出版了全部《客貨車通用件圖冊》,供全路使用,受到特別歡迎,成為全路車輛系統必備的技術資料之一。他多次親自參加部標準和通用件的審查會。1974年標準化室又正式定為鐵道部客車、貨車捷運車輛和機車車輛制動裝置標準化專業歸口單位,從事車輛的標準化、通用化工作,並取得豐碩成果。在退休後,他還一如既往地關心車輛標準化工作,要求及時修訂部頒標準和制定國家標準,並建議積極採用先進的國際標準。
積極開展車輛技術交流
為了學習、借鑑國外車輛先進經驗和技術,洪秀華重視國際技術交流。1956年他隨鐵路代表團和中國經濟考察團訪問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回國後及時將考察報告和有關國外技術資料提供領導和有關人員學習參考。1962年和1966年兩次赴波蘭出席鐵路合作組織第六專門委員會例會。1979年還作為中國鐵路代表團成員去前南斯拉夫進行技術考察,同各國有關人員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從建所開始,他就注意國際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曾多次組織接待國外廠商的合作和交流。
洪秀華作為中國鐵道學會的理事,十分重視鐵道車輛學術活動。“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我國迎來了科技發展的春天,他就與有關專家、科技人員積極籌建中國鐵道學會鐵道車輛委員會。1978 年在青島召開了鐵道車輛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決定並經中國鐵道學會批准,將鐵道車輛委員會掛靠在鐵道部四方車輛研究所。他結合鐵道部的工作重心,組織各學組開展學術活動,還多次親自參加召開的學術研討會,與科技人員共同研討有關車輛技術問題。並根據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提出許多建議和意見。在當時,就使鐵道車輛委員會成為中國鐵道學會學術活動最活躍的專業委員會之一。
1979年山東鐵道學會成立,洪秀華當選為常務理事。山東鐵道學會車輛委員會同時成立,掛靠在四方車輛研究所,車輛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由洪秀華兼任。他積極組織開展路局車輛系統和廠、所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學會活動,使山東鐵道學會成為名列前茅的省、市鐵道學會之一。
主要論著
[1] 洪秀華.對我國鐵道車輛趕超世界技術水平的初步意見.鐵道車輛,1966 (5).
[2] 洪秀華.對鐵道車輛技術政策的意見和建議.鐵道部四方車輛研究所論文報告集第1集,1982.
[3] 洪秀華.認真貫徹技術政策以提高運能.鐵道車輛,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