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泉

洪海泉

洪海泉(1918-1991) 湖州南潯人。祖籍安徽歙縣,家原住南西街蔣家橋北堍,父開小茶館為業。國小畢業後,因無力升學,於民國23年(1934)經人介紹,去上海一家救火機製造廠當學徒。1984年他離休療養,為黨的文史工作寫回憶錄,有《抗日時期地阜東做民眾工作的回憶》、《憶解放戰爭的華中黨校》、《抗大娘子軍》、《太涌地區黨報在艱苦鬥爭中發展》、《艱苦的民運工作》、《憶白人灘反掃蕩的勝利》等文章。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他白天做工,晚上進麥倫中學夜校讀書。民國26年(1937)春,洪海泉回鄉,進南潯中學半工半讀,在圖書館工作。管理員莊紹楨(以後改名莊真)經常介紹進步書籍給他看,並囑他抄寫抗日文章,逐漸有了革命意識。是年秋,抗日戰爭爆發,南潯於11月19日淪陷,洪海泉隨家人逃難到鄉下,他痛恨日本侵略軍殘暴燒殺,參加朱希抗日游擊隊的青年服務隊(系由地下黨領導的抗日突擊隊),洪海泉負責軍需工作。同年10月,莊紹楨改名莊真從新四軍回南潯發展吳江縣戰時政治工作隊,簡稱吳江政工隊,開展抗日革命地下工作。洪海泉應莊真之邀一起工作,並由莊真發展他為吳江政工隊隊員,從此與新四軍發生了關係。因工作上的需要,洪在南潯近鄉的熟頭兜鄉校任校長,與潯中同學張靜貞配合,在嚴墓到南潯一帶從事秘密工作。

其他信息

1939年,洪海泉被國民黨縣黨部的祝某盯上,偷看了他的筆記本,並受到敵偽特務的注意。經與莊真商量後,決定轉移到蘇南太(湖)鬲(湖)地區投奔新四軍,由莊真介紹他到同鄉同學張新華處工作。當時張新華已參加新四軍,入了黨,任中共太漏工作委員會青年部長,兼宜興閘口區委書記。1940年,洪通過偽封鎖線,接上關係到達目的地,受到張新華的歡迎,在他的領導下辦中共太鬲區委《突擊報》,油印出刊,秘密分發各地,做宣傳聯絡工作。同年6月,洪由彭柏山和張新華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太漏區工委秘書和《突擊報》負責人。1941年洪調新四軍軍部,渡江去蘇北,為蘇北抗日軍政學校學員,青年隊隊長,兼做招生工作。他先後在蘇北打游擊,搞民運,任《江淮日報》社副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阜東縣委區委委員、副書記、書記;縣農委宣傳部長、縣委工作組組長;鹽阜地委黨校整風小組組長,淮海五地委黨校校委;華中工委黨組織處於事等職。

1949年5月,洪隨部隊渡長江到無錫。全國解放後,他先後擔任戚墅堰電廠工會主席,蘇南總工會常務委員,兼組織部長。後調北京任中國電業工會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參與建立華東電業工會,籌組中國電業工會全國委員會北戴河療養院,並為推動全國勞動競賽和建立全國電業工會辦公體制等,做了大量工作。

在反胡風運動中,洪海泉因受彭柏山的牽連而遭審查。1957年洪海泉被下放上海,任閘北發電廠廠長。他是電業門外漢,但他努力鑽研,深入基層,熟悉業務,整頓工作,使發電廠與先進的楊浦發電廠並駕齊驅。1964年改任華東電業管理局材料處處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3年9月調任上海市儀表工業局供應站為黨委副書記、書記,直到粉碎“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改正了對他的錯誤結論,恢復了他副司局級的職別,擔任華東電管局材料處處長,兼電管局物資供應公司經理,負責華東電網的材料工作。洪受到冤屈長達二十多年,精神上受到莫大的刺激,因而引起高血壓和冠心病,但仍帶病積極工作。

還把珍藏多年的“抗大”五分校的寶貴史料,獻給了他的第二故鄉鹽城地區黨史資料陳列館。為故鄉南潯鎮建立張新華、丁秉成、張斌等烈士碑,宣揚烈士獻身革命的英勇事績,而多方奔走促使實現。為紀念黨誕生70周年,他寫了《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又積極參加籌建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工作,任研究會理事、“三師”蘇北分會副會長。1991年4月10日,洪海泉因心臟病急性發作,搶救無效,病逝上海,終年73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